不能像庸人那样,说什么现在到了末法时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天空失去蔚蓝,“黑洞”在扩大,莫名其妙的不治之症越来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坏,霸权主义、战争贩子在挑起战火,毒品在世界每一个角落蔓延……这样下去,我们这个地球等不到其他星球的撞击就会在人类手下毁灭等等。对这类杞人忧天,我们的佛法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苍白无力地说一说向佛呀,修炼呀,要改恶从善呀,要普度众生呀等等。一般的说教,很难触动尘封已久、老茧较厚的心灵。
也不能搞恫吓和恐怖,那样简单的做法,只能使一些人恐惧,但解决不了灵魂问题。最需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能令人耳目一新、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五十四
要提倡创新。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体制,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宗教学说,都应有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创新精神。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每一次重大创新的出现,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直到又一个创新的出现,将时代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社会就这样螺旋式地向前发展。确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团体、一个人,若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墨守成规,死水一潭,必然是弊病丛生,腐败堕落,丧失生气,临近死亡了。清末的龚自珍看到大清的衰败,看到许多人的浑浑噩噩,所以要发出“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声疾呼。
人才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创新。
尽管封建社会有其难以改变的惰性,骄奢淫逸的生活渐渐使一些人变质腐败并使一个封建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以至灭亡,但终究掩埋不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闪烁着创新智慧的灿烂光芒,光芒照耀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化巨人和科技精英。于是,我们最早有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有了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了世界上最灿烂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有了老子、孔子、孟子,有了唐诗、宋词、元曲和千古绝唱的《红楼梦》,有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汉唐辉煌……无疑,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灿烂、英雄辈出的伟大国家,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有一种生生不息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经历怎样的深重灾难,遇到何等的曲折坎坷,都阻挡不了她奋勇前进的步伐,都泯灭不了她永不衰败的中华精神。
这样的国家,是摧不垮、打不败的!
这样的民族,一定能进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之林!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深入心灵世界和社会内涵的文化,归根结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你不勇于创新,缺乏竞争能力,就会落后,就会贫穷,就会挨打!
我们需要创新,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科技、新产品!
我们要保护创新,激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需要学习式的创新,借鉴式的创新,跟踪式的创新,更需要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高水平创新!创新需要人才。
造就创新人才,只能靠教育,靠培养,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靠既有激烈竞争又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要看到社会的惰性,人的惰性。社会若没有任何竞争,人若没有任何压力,就如同动物失去天敌,必然会懈怠警觉,疏于自强,诱发惰性,导致机能减退、智慧减弱而走向衰亡。下面列举的两则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一则新闻说的是在某国某州,有一片天然鹿场,由于水草丰美,环境适宜,致使鹿群生息繁衍,好不兴旺。然而常有狼群出没,滋扰侵害,鹿群苦遭涂炭。有关政府部门为保护鹿群,组织猎手围歼狼群。野狼遂告绝迹。
他们满以为从此鹿儿可以优哉游哉,太平无事。孰料,不长时间,这些失去天敌的鹿儿却个个萎靡不振,机能减退,连繁衍后代的能力也大大下降。无奈,不得不又引狼入室,这才使鹿群重现生机。另一则新闻说的是在我国某地的自然保护区里,有近期从动物园放养到这里的三十只小老虎。为考察这些老虎自食其力的能耐,有关新闻单位和保护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法:
将一头活的一岁小牛犊投放到老虎的圈子里,让早就准备好的电视记者录下饿虎扑食、分而食之的镜头。只见小牛犊惊恐地左顾右盼(因为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小老虎啊),正紧张间,一只二岁的老虎率先跃起向小牛靠近。小牛见老虎扑来,怒吼狂奔,头拱脚踢,竟将那只老虎吓得不敢动了,其他老虎也只是眼睁睁地望着,小牛终于顺利地逃出了老虎的重围。可见,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缺乏竞争的大锅饭体制,只会磨灭了老虎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生存和拚搏能力。
人虽为万物之灵,惰性也不比动物少。一个懒惰已久,或者被欲望颠倒、被利益腐蚀的人,怎能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未来去创新呢?
佛教要不要创新?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利益他人,普度众生”,当然可以作为永恒的准则,但佛教的组织体制、路线、政策或方法,绝不能永远“法祖宗之法”,“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应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
说起古代思想文化,多提儒、道、佛三家,其中儒学和道学(道教)是我国本土思想文化。儒学,自汉代至清代,一直是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学问;道教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佛教,则是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与儒学、道学,无疑有一个排斥、接受、竞争,然后交渗互涵、变革创新的过程。
佛教与儒学、道学,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佛教将宇宙间有情识的生命体分为两类十等。一类是佛、菩萨等“四圣”,一类是人在其中的“六凡”;认为人生难得,应努力修行以争取脱离尘世,成为“四圣”。儒学和道家重视人的地位,重视入世,重视个人的存在价值。佛家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宣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儒学认为男女生死是自然规律,提倡“不问鬼神问苍生”;道教则认为通过修炼,今生今世就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永享生命之喜悦。
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也不少:都是严肃的思想文化,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都提倡远恶向善,都设计了通过学习、修炼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方案,各自形成了一套人生哲学体系。
印度佛教传进中国后,不能不攀援、借鉴、依附于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根本思想且为历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儒学,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道教的思想文化,渐渐地,外来的佛教变革成了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佛教。这以后,南朝竺道生提出的顿悟成佛论,隋唐时形成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无疑是佛教在中国的创新。虽然以后代有高僧,但终究缺乏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大才。从而我们的佛教王国,也就如同几千年的封建王国一样,虽然体制完备、寿命长久,但缺乏生气,且不时“挨打”,再也没有昔日的辉煌。
佛教的弊病已逐步增多且显而易见。
修行修炼,为什么必须要淡漠人生、弃绝人伦呢?时至现今,生而为人,难道不能首先做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吗?
为什么人生得意之时很少有想入佛门的?为什么多数都是遭打击、遭挫折,痛苦欲绝,万念俱灰时方想进入空门?
为什么修炼只是念经打坐?分清是非、除恶安良不也是一种修炼?
既然象征财富和幸福的大肚弥勒佛和接引众生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已在中国佛教万神殿中占有突出地位,大慈大悲的送子观音菩萨,保佑五谷丰登的地藏菩萨,德行高超的普贤菩萨,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都得到了中国佛教的特殊尊崇,我们的佛家寺院,为什么不能创办医院、敬老院、孤儿院?为什么不能开办学校、农场、工厂甚至真诚地经商?
不变革不创新,再美丽的光辉都会暗淡,再健全的肌体都会萎靡,再高尚的宗旨都会变味。
时代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生生不息的生命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