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教学调研
学校的教学调研,针对本学校教育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矛盾展开调研,编写课题调查目录(西昌市的“自主参与教学研究”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为课题选择、模块制定、组织管理的课题来源库,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给学校各个科室和学科教师,供其作为选题参考。
通过专题调查、观察与思考,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性、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学校管理的有序发展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延伸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这样,后来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调研结论对课题模块设计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活动开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由此进行的课题评价也切合实际。
在教学调研中,应该思考不同条件下学校的区域性因素。例如,考虑先进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别,这些学校对某一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分析城镇与农村、平坝与山区、汉区与聚居区等因素对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制约和影响;理解教师的基本业务水平、工作状态和个性心理差异对课题认同程度和过程操作的个别情况等。
(3)问题的提炼
研究课题来自于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作为研究课题的。能够成为课题的问题,通常是一个问题群,有现实针对性,在元认知效应上多种矛盾交织,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有推究价值。为此,我们就将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逐一评价,提炼为新的课题。
作为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必须符合三个要求:
一是提问的前提和动机必须正确。通常是采用元认知效应分析,例如,可以这样反问: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个问题?支持这一问题的背景资料是什么?相关的人和事有哪些?
二是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客观存在的,但现时却不清楚。也就是说,被遴选出来的问题来自于教育教学实际,又要通过教育教学实际来展开研究,加深认识,纳入到“实践——理论——实践”的链条中,加以印证、比较、改变、重组,估计最后能够得到解决的。否则,以“怎样发明永动机”式的问题作课题,即使很诱人,也会使我们以徒劳无功而告终。
三是问题是具体的,有明确限定的时空条件。通过教学调研形成的问题群,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具体性和条件性,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空穴来风”,即是说,问题不应当是抽象的、空泛的、笼统的,而应该有特定的范围。它的外延和内涵都是明确的,它的各个细节都是清楚的。
2.课题: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选好课题后,还得用书面的形式把选题陈述清楚。陈述选题,又称选题报告。报告能反映出研究者对科研的态度、工作作风、准备状况、理论思维水平等。一般的,包含如下这些内容(以“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怎样提高小学毛笔字教学的质量”等课题为例):
(1)选题名称
例如,有位教师在选题报告上写的课题名称是: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
(2)选题来源
一位教师在家长会上听到一个小学生对身边正在开会的奶奶说:“奶奶,我要是现在像您那样退休就好玩了。”学生的这句话是在不经意之间说出来的,但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既是学生在自己当时认识水平下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自身认识、能力与外部教育条件、要求不协调、不适应、发生冲突的反映。
这句话引起了该教师的深思。该教师接着对部分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进行了比较多的关注,并选择了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三年级,对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功课、生活背景等方面展开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前三年时间里,学习内容和生活背景发生了三个比较大的突变:一是生活习惯地突变,饮食起居、作息时间、作息方式都与此前很不一致;二是认识客体即学习内容的突变,从以前的玩具、生活现象观察、生活人物接触为主,到以课本、作业本、书报接触为主,尤其是课程教材占据了小学生更大的认识时间和空间,信息来源途径有了很大的不同;三是认知学习方式的突变,学习方法以听讲、听从为主,教师教法的墨守成规,小学生的适应性很差。这三个突变带来了三个问题:孩子身体素质下降,精神心理负担加重,厌学情绪滋长。
通过调查,这位教师确定了课题方向:幼小衔接研究。试图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突变现状,使孩子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阶段中,做到“减轻课业负担,组合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育人质量”。
(3)选题分析
分析该选题的现有研究水平,阐明该选题的当前进展状态,例如,该类课题在以前有没有人研究过?如研究过,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或得出了什么结论?有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或修改?是否还有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这样的选题分析,明确自己研究的目标、起点和进程。
下面,以课题“怎样提高小学毛笔字教学的质量”为例,作如下分析:
——对问题的定性分析。这就要分析:小学的毛笔字教学是不是一定要有质量标准的规定?小学的毛笔字教学是不是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果是的话,那就需要提高,并需要研究怎样提高。
——对问题做定量分析。要分析:究竟有多少小学生的毛笔字写得不好?有多少小学生的毛笔字写得好?它们各占学生总人数的多少?如知道有一定数量(或比例)的小学生写不好毛笔字,还得分析他们写不好到什么程度(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各种程度(等级)的人数有多少?作了这样的分析,我们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问题做系统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从系统分类开始,进行依据划分,明确这个问题是由哪几个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小学毛笔字教学质量不高”表现在哪些方面。经过系统性的分析,结果如下:
A.不少小学生没有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B.不少小学生没有学会基本笔画的写法。
C.不少小学生没有安排好字的大小位置。
D.不少小学生没有搭配好字的间架结构。
……
这样的分析,能帮助我们理清问题,使问题的指向变得更具体,事物的矛盾性愈来愈突出鲜明。实际上,是把这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分解成为一个个相互衔接的、具体的小问题。例如:
A.怎样指导小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B.怎样指导小学生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
C.怎样指导小学生安排好字的大小位置?
D.怎样指导小学生搭配好字的间架结构?
……
然后,再分析这问题的几个方面是怎样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其中哪一方面的问题是主要的。整个小学生毛笔字教学质量问题又是怎样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家长对毛笔字的重视程度如何?社会生活环境对于书写规范有着哪些影响?其他造成小学毛笔字教学质量不高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作了上述分析以后,得出如下的分析结果:
A.选用字帖不合适。
B.教学的方法不科学。
C.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D.学生的兴趣不浓厚。
E.家长自己不会毛笔字。
F.街道建筑物上不规范的“小广告”太多。
……
诚然,上述这些原因只是教师自己主观分析出来的,所以只是一种假设。它是不是符合客观,还有待于我们研究证实。为此,我们把这些分析出来的原因与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组成一个个研究课题:
A.选用的字帖与毛笔字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B.教学的方法与毛笔字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C.教师基本功与毛笔字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D.学生的兴趣与毛笔字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
在对问题做原因分析时,要注意这么几点:
一是尽可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分析出来,而不要遗漏。
二是分析出来的各个原因之间应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等。
三是要结合系统分析来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把“诸多原因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也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例如,有位教师把“小学毛笔字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为:
①选用的字帖不合适;
②字帖的编排不妥当;
③字帖的字体不合适。
其中原因②和原因③都是从属于原因①的,所以,可以把它们删去。
(4)提出假设
对问题有了透彻的了解以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科学假设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把与未知现象有关的各种已知事实和一切已有理论统一起来,为解决问题提供多条可能的途径。
假设之所以成为假设,就是由于它允许猜想,允许推测,因而也就允许包含错误。我们正是以这样的代价来保证最终可以找到正确的结论。
有位教师提出提高小学毛笔字教学质量的各种假设:
①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常用字编进字帖。
②字帖的字按笔画或间架结构的规律编排。
③全部改用仿影(印字帖)的方法进行训练。
④反复练写相同的字,练好后再换新字帖。
⑤坚持每天练习,并适当增加练习的数量。
⑥仿影或临摹一定数量后进行尝试性默写。
⑦以默写出来的字的优劣来评定学业成绩。
⑧经常举办书法展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这位教师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广泛征求意见,听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有教师对第二个办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按笔画或间架结构的规律来编排字帖固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结构规律,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练写毛笔字的兴趣,还是把谜语、成语、谚语、儿歌、唐诗等有意义的内容编进字帖为妙。有些教师对第三个办法提出异议,主张全部改用临摹的方法进行训练。有些教师认为每天反复练习相同的字枯燥乏味,还是不断更换练写新字效果好。还有些教师提出“究竟每天练习多少数量的字最有效”的疑问,提出“仿影或默写几个字后作尝试默写,这究竟能够取得多大的效果”。
就这样,新假设与原做法以及各种不同建议之间碰撞,又迸发出新的火花,形成了不少可作比较研究的课题。例如:
①不同练写内容的比较研究。
②不同练写方法的比较研究。
③不同练习遍数的比较研究。
④不同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⑤不同鼓励方式的比较研究。
……
由此可见,课题的形式离不开对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对解决问题方案的大胆假设,离不开对各种意见的综合思考。
(5)预设方法模式
教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巴班基斯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形成适合于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案。从辩证、系统的方法论着眼,把课堂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由学生、教师、媒介、教学内容四个要件组成的一个教学系统,其中的媒介,即教学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堂结构和操作环节两个部分,由此来看待最优化,则需要理解:只有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基于上述,对幼小衔接课题的研究,该教师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一年级新生为被试,分成两个等级。然后对实验组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加强校园生活管理,学生的课堂、课间、教室、操场、走廊等都属于管理范围,力求管理工作认真细致。
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改变课时、作业和考试的通常办法,增加音、体、美艺术学科的课时。开学时,将每节课从40分钟减为3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学生的作业全部在校内完成,取消期中考试。
三是改革一年级语文课和数学课的教材教法,“寓拼音于游戏”,让拼音与汉字的学习“双促进”,采用情景教学等。
半年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智力素质的测定,以及情绪的调查,并检验他们有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于重点、难点、预期问题及解决途径:实验教师对课堂教学变革方式、提出的新方法模式的认同,是一个教研课题实施的重难点所在。
课题案例
西昌市的“互动知会情感三维教学实验”这一课题,在方法模式的研究上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最初拟定假设的方法,并不适应真实的课堂教学,开初处于一种不适应状态。经过学习、借鉴和培训指导,到适应,再到改变、完善。该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模式提出了如下类型:
单元型双基模式:单元型知会提纲(主要由重点、难点、基本点构成)——互动式情境氛围准备——交际与认知教学过程——课的练习与反馈——强化调控点训练——交际与认知的双基目标。
课时型结构模式:课前自学,以拼带读——及时前馈,检评拼读——情境互动,新课导入——交际读写,知会训练——课堂作业,活动强化——后馈评价,目标达成。
因此,对某一教学方法模式的贯彻,始终是教学研究所要着重关注的方面,要尽可能落实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
(6)预期成果
对将要取得的教学绩效的预期,包括学生将要产生的素质教育成绩、对课堂结构的预期变化、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程度、教学经验的积淀等方面。
(7)相关说明
包括说明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经费、设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
3.教研课题指南
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作为选题参考,下面提供一些题目:
——新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民族地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尝试;
——养动机与激发兴趣的协调关系;
——学生课堂心理气氛的调节;
——“以学论教”模式在彝族学校的推广应用;
——运用信息技术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自主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差生成因的分类及矫正对策;
——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研究;
——问题组合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
——组织教学的系统性与最优化控制;
——同级复式与分类指导的课堂最优化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