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在民间
44864800000006

第6章 刻道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贵州编号:Ⅰ-5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施秉县

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在木棍上或者是木棒上刻一些内容,用汉语说就是《苗族开亲歌》,是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苗族开亲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它用酒歌这种形式记载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绎及它的发展和进步。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诗歌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它又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酒歌旋律低回,多重复。它在苗族中流传广泛,久唱不衰,是苗族酒歌的盛品。

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共有27 格,每格以简单的符号记录,歌中有反复、对唱等形式,它是中国境内苗族群体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

苗族刻道是由五言体组诗的形式构成,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刻木符号不复杂。《苗族开亲歌》有一万多行歌词,苗族先人就用奇妙的符号把开亲歌的目录刻在一尺长的小木棍上,随身携带方便,也叫“歌棒”。 “歌棒”

歌棒上的文字,也就是那时舅爷向姑妈索取聘礼时刻在枫木棒上的象形符号。文字符号和刻棒流传下来以后,刻棒即成为苗家历代传唱这段故事和苗族婚俗由来的“书籍”和“歌本”。歌棒,三面刻有各种象形符号,苗族称刻道,其长短粗细方圆无严格限定,以能刻录和方便携带为准,长的像竹笛,短的可以放进衣袋。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前结亲嫁女都要对唱开亲歌,如果答不出就要被罚酒。一个开亲歌数万行,牵涉面广,被祖先们以目录的形式刻在一根笛子大小的歌棒上。那些横七竖八的线条,一条就包含了上百行内容,一根歌棒数十个符号就记载了一万多行的歌词。于是有人把歌棒插在衣襟里,在唱歌过程如果有忘词的时候偷偷摸一下就会记起。一根歌棒,歌师可以按图形符号从上往下唱,也可以从下往上唱。而外人却难明其详,所以施秉民间有“官家识字九千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一说。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刻道《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苗族的婚姻习俗已经有部分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同化,年轻人有电视卡拉OK和麻将娱乐,还要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没有人对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刻道感兴趣。屈指数来,这一带也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歌师,有的村寨已经出现断代的局面。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刻道将随着这些老人的离世而淹没在绿水青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