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
44874100000022

第22章 食物怎样被消化之谜

在古代,医学还不发达,人们一度认为胃是“磨子”、“蒸锅”。人们发现虎、猪、豹、羊吃进的骨头、肉块、粮食和草料经过胃消化后,都变成了一堆糊状物,基于这个种原因,人们认定胃有“磨子”或“蒸锅”的作用。

对于此种说法,意大利生理学家斯帕兰札尼持怀疑态度,他决心做实验来弄清胃的真实功能。在反复思考后,斯帕兰札尼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金属管中塞进一块生肉,同时在这个金属管上扎许多小孔,然后将两端塞严,以防肉掉出来,接着,强行让一只山鹰吞下这个特殊的金属管。

过了一段时间,斯帕兰札尼取出金属管,发现小管完好无损,两端的盖子也还原封不动地盖在上面,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管中原来的生肉块变成了一些黄色的液体。

斯帕兰札尼通过这个实验,弄清楚了胃消化肉的过程原来是一个化学过程。但是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黄色液体又是如何产生的,他还是没有弄明白。

1822年6月2日,在美国靠近加拿大边界的密执安小岛上发生了一起猎枪走火事件,这次纯属意外的事件揭开了有关胃的消化过程的秘密。

那一天,年轻人圣马丁在集市上被猎枪误伤,子弹打穿了他的胃。当地驻军军医鲍蒙特闻讯赶来,帮助他止血治伤。一年后,圣马丁恢复了健康,但是腹部却留下了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瘘口。鲍蒙特通过这个由一层薄膜覆盖的洞口,可以直接对胃的消化过程进行观察。

经过长达11年的观察,鲍蒙特最终明白了胃液含有稀盐酸,具有很强的消化功能和杀菌作用。他还发现蛋白质在胃中能转化为氨基酸,并观察到胃壁内覆盖着一层淡红色的黏膜。于是,鲍蒙特公布了他的研究结论:“胃液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它能溶解包括坚硬的骨头在内的各种食物,是一种最普通的天然溶剂。通过观察得来的大量证据说明,胃液溶解食物的作用完全是一个化学过程。”

鲍蒙特的研究初步揭开了胃的消化秘密,从此人们对胃的科学探索不断深入。德国科学家施旺1836年发现了胃蛋白酶,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94年发现了引起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的神经反射过程都是由于食物的刺激。至此,人们总算对胃的性质和机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进一步得知:胃进行活动和消化人类吃的各种食物用的是相同的方式。当一个人愤怒或焦虑时,他的胃酸分泌增多,消化加快,而在他颓丧或忧郁时,其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减缓。如果食用“刺激性调味品”及大量饮用烈性酒则会大大刺激胃酸地分泌,使其猛增。

虽然大量能够消化各种蛋白质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聚集在胃里面,但这些胃酸和胃蛋白酶并不会消化掉由蛋白质组成的胃自身。科学家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开始了对胃的深入研究。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系著名教授德本曾做过一次实验,他把手术中切除下来的胃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将按人体胃液配制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加入容器中,并置于37℃温度条件下,结果发现胃被溶解掉了。实验中的胃无法克服胃液的消化作用,但人体中的胃却丝毫不受影响,这令德本教授百思不得其解。

德本教授突然想到胃壁内那层黏膜,他猜想是黏膜上的细胞具有防护作用。通过多次实验,他弄清楚了胃壁细胞所分泌的脂类物质,的确具有隔离胃酸与胃组织的功能,这种脂类物质不仅可以防止PH值低于1.5的胃酸对胃的腐蚀,还能防止粗糙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

德本教授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这类脂类物质受损,被胃酸腐蚀后,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就会加快分泌黏液,将一层黏液膜覆盖在胃壁表面,这层黏液膜不会被胃酸溶解,可以保护胃壁。倘若情况更为严重,组织内的新生细胞就会取代脱落下来的老细胞,从而,完成黏膜细胞的自我修复。因此,胃虽然不具有抗腐蚀能力,但它能凭借自身的特殊机能,避免被胃酸消化、腐蚀,从而达到自我消化和自我修复之间的动态平衡。

人们对此可能仍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人们对一些胃病就无法理解。有人问道:胃既然能自我修复,那么人为什么会得胃溃疡呢?德本教授对此做出了详细地解答:胃壁黏膜并非铁板一块,当破坏的程度超过了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时,胃酸就会渗透黏膜腐蚀胃,从而导致胃溃疡。

然而一些人仍然不接受德本教授关于胃不会自我消化的解释。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二是这种起屏障作用的物质的整个构成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这样,人们自然就会设想,胃不会被消化的原因或许是另外一些尚未被未现的防护机制。人们对胃的探索还会不断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