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0

第10章 师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3)

义利关系是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义”既指公正、合理、应当的事情和行为,又指调节、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利”是指物质利益和现实功利。义利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义与利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二是公利与私利、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这种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新义利观,是对在道德建设上曾经困惑人们思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的定性的结论,也是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基本内

容的一种新的概括,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要求,教师应该廉洁从教、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积极努力、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全大局、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人民教师要以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影响和转变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果我们教师经不住权力、地位、名利的考验,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以教谋私,损公肥私,就会丧失教师的师表风范,贻误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因此,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义利关系,关系到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教师能否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为人师表,既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尊重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教书育人的环境,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待遇,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广大教师在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同时,个人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的统一。

四、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社会公平与效率相协调是一个社会通过制度与体制的安排,使社会成员获得充分发展与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的平等机会,并通过按效益的分配以及对于分配收入的协调,使社会成员普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公平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从政治上来说,公平就是政治权利的平等和规则的平等,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伦理上来说,公平是人格尊严的平等以及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平等。从经

济上来说,公平是起点平等和结果平等的统一,即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与收入分配意义上的公平的统一。效率,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顺应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才能和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它们运作所追求的效率与效益,一方面是组织与管理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教育行为本身的效率。而这两方面都取决于教育管理体制本身的制度化、科学化以及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消除教育结构失衡,冗员过多、官僚主义、效率低下、重利轻教等弊端,建立职能合理、结构科学、管理有效、人事优化、高效运作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优质高效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公平和效率是衡量社会发展特别是衡量制度发展和制度文明的两个重要尺度。公平尺度衡量一个社会在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共同发展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效率则是一个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能否坚持公平尺度和效率尺度,能否在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政策,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权利、利益能否得到实现。

我国的教育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于效率与公平的追求及其实现程度,是衡量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如果没有为社会所认可的起点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就无法建构和维持稳

定的教育秩序,而在一个缺乏稳定秩序的社会中,是没有高的效率可言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保证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使各级各类学校及全体教师共享经济繁荣教育发展的成果,是衡量我们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以及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发展机会不均等,缺乏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为少数人或学校所垄断,不是社会主义;教师财富分配不公平,两极分化严重,教育动荡无序,教师悸动不安,也不是社会主义。无论是起点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两者与效率的提高都具有一种内在相关性。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教师的创造精神、效率意识、自主意识、风险意识的培育,都是以机会均等的市场竞争为前提的。学校间、教师间如果没有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就不能实现教育资源最佳配置,就没有效率的增长。在教育竞争中,各个参与者的机会应当是均等的,但各自的能力水平与努力程度是不同的。遵循按效益分配的原则,能力强、努力多者能够从教育发展中获取较多的收益,反之,则只能从中获取较少的收益。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肯定了教育活动主体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程度,因而与效率具有直接的一致性。我们在强调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同时,还要注意结果的公平,避免个人之间、学校之间、部门之间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五、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