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国思维
44884900000042

第42章 新时代需要新史学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诸多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等)开始勃兴,且各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方法,还是理论框架,亦在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只有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却没有根本的改变,依然讲究“广集史料,细致爬梳,严谨考辨,小心求证”。其实,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才能写出光辉的历史来。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史学传统的国家。目前,中国的历史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以古鉴今之庙堂史学,讲求宏观,旨在探索规律,冀以教化苍生,其代表作有《春秋》、《史记》等;第二,是求真求是之民间史学,讲求微观,旨在搞清史实,冀以考据自遣,以乾嘉学派集其大成。一直以来,中国史学似乎都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必然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操控。即对历史的解释不是以事实为主体,而是以观念为主体。

如今,虽然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是,中国有史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史学的地位仍是坚固无比,即使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前,所有学术领域皆难免大受冲击,而史学却一枝独“秀”,成为历次政治运动、舆论宣传的得力工具。特别是在中小学,始终有这样一个历史教育逻辑,就是认为人类历史是共同的历史,落后和先进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有着强烈的道德批判。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历史教育中道德批判比较强烈,更多地强调这些大国的崛起是由于侵略和掠夺,而忽视了它们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我们不否认,这些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侵略和掠夺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仅把目光放在这里,把目光停留在这一点,就不够全面。相反,我们应该真正挖掘出大国崛起的多方面因素,这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借鉴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对外学术交流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史学家不可能再像前辈那样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对于学术评论来说,国外同行的评价与褒贬是值得重视的参照。而中国史学是巨大的客观存在,中国的两种史学传统,无论是以古鉴今的教化传统,还是求真求是的实证传统,既相辅相成,又合而为一,具有永恒的学术价值。在中国新史学形成(即传统史学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史学必然占据着学术本位,仍然是必须依靠的珍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吸取异域文化某些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凭借着自身的学术资源,重新构建起属于中国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

不能忽视这样的国家

中国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逐步走向了世界。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者、学生,而且要让我们所有的国民都充分地了解这个比我们国家本身要大得多的世界,特别是对世界大国兴衰的规律,应该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历史认知。比如,像葡萄牙、西班牙这样的国家,曾经是世界性的大国,是一个航海的大国,是一个殖民大国,他们也能够有自己的兴起,也能够在一个时代领先于世界潮流,这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中国,不能忽视这样一些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国家。整个人类文明是由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能够在世界上存在到现在,能够在世界上领先于一时,都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一些优点,或者说是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个国家的长处化作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那我们一定是最强的,一定是最好的。

中国评判史家,历来有自己的标准,讲求人品端方,思想深邃,目光如炬,心若止水,通今博古,文采上乘,德才学识兼而有之。然而在当今史学界,不少人却津津乐道于从诸如通晓外语几种、搜集史料几多、考证工夫几何等技术层面来评价学者,致使诸多史家视野狭窄,才思枯竭,史学文章骨瘦如柴,干瘪生硬,毫无情感之交融,才情之流淌。无形之中已将思想者矮化为匠人,将才子挤压成鲰生。其实,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仅局限于工匠之技,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整体的透彻领悟与远见卓识,能自觉致力于对一种大气象之营造、大格局之构筑与大规律之把握。在史家考订史实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其深厚的学养才智,是为天地立心的壮志豪情。史家诸多精彩之论,必然是从所谓的客观史料中推演出来,其间渗透着明察秋毫般之敏锐,由表及里之颖悟,以及对万物机理之洞见,天地玄妙之探求。

观大国崛起,察中国未来

中国该如何发展自己呢?这个问题值得中国思考,而且需要从历史上探寻它的根据。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从世界文明这个角度来思考世界的发展,这极具启发意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文明并不是一定要冲突的,其实除了冲突以外,文明还有融合、交汇、共同发展、互动等。

《大国崛起》创下了大型纪录片有史以来的收视历史,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这部片子是从世界9大强国发展来谈的,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并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它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上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让人们在领略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另外,《大国崛起》为我们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无论是从立意高远的方面,还是叙述说理方面,它用电视人的语言说明了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人应该具备世界和国际的眼光。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物质的,而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界以及中国世界史学者们的深思了。事实上,人们只有更好地重视和总结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深刻了解9个大国历史的发展,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和思考今天的世界;只有对历史和现代有真实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

历史的教训和历史的启迪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首先要有一个长期发展的、稳定的环境。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有一个长期发展、稳定的环境,并且要做到独立、统一。

2.要坚持发展,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建立起自己强大的经济基础。

3.要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文明的碰撞中来汲取有益的营养,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获得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共赢。

4.要重视改革,重视创新,不断地吸取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既包括物质文明的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的成果。

5.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历史机遇,使得整个民族永远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在历史进程、进步趋势不可逆转的潮流驱动下,自觉地融入世界历史的潮流之中,使得整个民族在世界的潮流中,得到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

新史学“新”在哪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世界历史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史学,当然,这并不是说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或者是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史学传统的大国,古往今来,凡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人,莫不受到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了中国史学传统的继承性。比如“实录直书”,不掩恶,不虚美,不文过饰非,彰善贬恶的鉴诫史学传统;注意史料的收集、采摭,重视资料的鉴别、取舍,考证史实,错谬牴牾的求实精神;文字崇尚简洁、准确,“文约而事丰”的文风……

然而,民族的历史记忆不仅是发展着的历史记忆,也是开放的历史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会有不同的内容。这不仅仅是自身社会发展的折射,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呼唤。

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深入,中国的一批有卓识远见的史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史学的继承、改造,吸取了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逐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去研究中国历史,最终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另一方面,从世界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来看,目前都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已经向中国走来。而且在金融的全球化、传媒的全球化,或者所谓的文化的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活本身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提出了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回答,来思考。

历史总与现实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未来则是现实的明天,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新史学要求中国更好地认识现实,更清醒地展望未来。

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解释过去

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对于世界历史知识的学习、接受和了解,应该说是非常贫乏的,与中国现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是受过硕士甚至博士、博士后教育的高级人才,他们仅仅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了非常粗糙、非常概括的世界史,此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世界史。实际上,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缺乏,因为不了解世界的昨天,就很难真正清醒地、非常准确地认识今天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所以说,一生之中,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世界历史,因为世界历史也是处在一个深刻的变化中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对于世界史,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一个又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

让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世界史,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世界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世界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是从整体上提高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增加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文化的选择,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关键的则是要看以后的表现,看其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多、更好。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历史学家一个很著名的命题,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这就是历史研究要关注现实,要有问题意识,要自觉地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生活在21世纪初叶的、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来说,只有站在世界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现实的历史,才会有所启迪,当然也会有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而忘记了历史的启迪,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一样,都会受到惩罚。

中国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来出现过几次吸取外来文化的高潮,而在这些高潮时期,中华文明一直是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这也使得中国历史几千年得以延续下来,整个民族文化的血脉一直在传递,中国虽然有过短暂的分裂,但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我们的文化、文明从来没有中断。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在所谓全球化的形势之下,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包容性会更强,联系会更加密切,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会更加直接和频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更宽阔的胸怀来面对世界文化对中国的这种冲击和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要广泛地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断言,哪位史学家构建出现代史学的理论体系,他无疑就是新时代名副其实的史学大师。而能完成此神圣使命者,往往不是一位史家,而是一批史家,甚至几代史家。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今中国史学的主流,也是在继承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为理论指导,而创新为新中国的新史学。它是为我国社会现实服务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史学正是以它不断的创新,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进入电子信息的新时代,而我国也正经历着改革开放的巨变。史学是否会发生变革,有所创新,产生一种新时代所需要的史学体系?至少目前还没有显露出来。但是,这种变革迟早会发生,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新一代史学家身上。

在如今的国际学术讲坛上,西方价值体系占据要津,英语拥有话语霸权,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学者从来不肯承认运用中文进行史学研究的学者有值得他们重视的一流成果,在他们看来,其价值充其量不过是可为其提供前所未闻的,来自异国他乡的,未经理解和整合的学术毛坯,或为其史学理论提供东方例证而已。中国需要改变,只有中国变了,才能在新的时代写出新的史学。

任何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够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自己画一个圈,关起门,而应该以非常宽广的胸怀,广泛地吸取人类最优秀的成果,来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文化、文明,不但不会受到削弱,相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