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知识100问
44902700000003

第3章 什么叫“磬”?

磬是一种由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甲骨文中,“磬”字左半边好像是一块悬挂着的石片,右半边似一手执槌棒的人。用敲击石片发出的声音来娱乐,这大概是先民最容易得到的“乐器”了。我国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说:敲石头,拍石头,大家装扮成各种野兽来跳舞。这是一幅原始先民歌舞娱乐的真实画面,这里的石头可能就是各种石片,也就是磬的雏形。

考古发现的磬有各种形态和多种组织。单独一枚的叫“特磬”,由不同音高的多枚石磬组成的叫“编磬”。

1976年在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枚“夏磬”,是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代(前2205—前1766)的乐器,用原石打制而成,未经细致的加工,上端有一孔,供穿绳悬挂用。此磬的制作非常原始,属于早期磬的形态。

1950年在河北省安阳县武官村出土了一枚“虎纹磬”,是商代(前1766—前1122)留下来的乐器。此磬底边长84公分,高42公分,厚2.4公分,用大理石制成。磬的正面雕刻一只似老虎的动物,线条刚劲古朴。只要轻轻敲击,就能发出明亮悦耳的声音,音高为280.7赫(比现在标准的#C音高一点)。

编磬是能够演奏旋律的乐器。商代编磬多为三枚一组,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枚编磬。越到后来,编磬的音域越宽,音色也更加纯净。在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中的一套编磬,由32片组成。除了石制的磬之外,后来也有用玉或金属做成的磬。磬在几千年来得到延续和发展,直到今天它在中国的民族乐队中还保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