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导演基础
44929800000040

第40章 时间设计(2)

在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中,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压缩时间的典型例证。这个段落开始时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爱米丽相亲相爱、互相体贴理解,后来发展到互相争吵,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直至感情完全破裂。整个过程,共经历了9年时间。这漫长的9年时间,在电影中却被压缩在两分钟内,也就是在银幕上用两分钟时间表现了9年的生活经历。

剧本对这个段落是这样表述的:

(1)内景凯恩家早餐室白昼

凯恩身着白领带和燕尾服,爱米丽穿着正规的服装。凯恩正为爱米丽倒一杯牛奶。当他倒好牛奶后,倾身向前,嬉弄地吻她的后颈。

爱米丽(害臊地):“查尔斯!去,回到你自己的座位上去。”

凯恩:“你真美。”

爱米丽:“我不可能。我过去从来没有一个晚上参加过六个宴会,我也从来没有待过这样晚。”

凯恩:“这只是个习惯问题。”

爱米丽:“你看仆人会怎样个看法?”

凯恩:“他们会认为我们过得很愉快。对吗?”

爱米丽(撒娇地笑了笑):“亲爱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马上去报馆。”

凯恩:“你真不该嫁给一个办报的人,他们比水手还糟。我绝对地爱你。”(两人相对而视)

爱米丽:“查尔斯,就是办报人也得睡觉嘛。”

凯恩(仍然望着她):“那我给伯恩斯坦打个电话,让他把我的约会推迟到中午——现在几点钟啦?”

爱米丽:“不知道——很晚了。”

凯恩:“是很早了。”

(2)(化入)内景凯恩家早餐室白昼

凯恩和爱米丽——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早点。

爱米丽:“查理,你知道昨夜你说去报社10分钟,你让我等了很久吗?真的,查尔斯,鲍德曼是请我们去赴宴的,而不是过周末。”

凯恩:“我娶了一个最好的姑娘。”

爱米丽:“查尔斯,如果我不信任你——你深更半夜在报社里干什么?”

凯恩:“亲爱的,你唯一的通讯员就是《问事报》。”(化)

(3)内景凯恩家早餐室

凯恩和爱米丽——服装和早点都变了。爱米丽准备上街的打扮。

爱米丽(逗笑地):“有时我觉得宁肯要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敌。”

凯恩:“啊,爱米丽,我可没花那么多时间。”

爱米丽:“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你发表些什么,攻击总统……”

凯恩:“你是指约翰叔叔。”

爱米丽:“我是指合众国总统。”

凯恩:“反正还是约翰叔叔,还是一个好心肠的傻子。”

爱米丽:“查尔斯……”

凯恩:“他让一伙不要命的骗子来管理他的政府,整个石油丑闻……”

爱米丽:“恰巧是他当总统,查尔斯——而不是你。”

凯恩:“这个错误迟早要纠正过来。”(化)

(4)内景凯恩家早餐室

凯恩和爱米丽——服装和早点改变。

爱米丽:“查尔斯,当人们提出来家里不订《问事报》的时候,玛格丽特·英格里施说,下院的阅览室已经有40多人签名同意取消订阅《问事报》。”

凯恩:“那太妙了,伯恩斯坦先生一定会高兴的。你知道吗,爱米丽,当你的朋友们停订了《问事报》,那从我们的赖账单上又勾销了一个户头。你知道不知道,在阔佬之间不付报费是一种荣誉。”

(5)(化入)内景凯恩家早餐室

凯恩和爱米丽——服装和早点改变。

爱米丽:“你的那位伯恩斯坦先生昨天给小凯恩送来极其令人厌恶的东西,我绝对不能允许它出现在幼儿室里。”

凯恩:“伯恩斯坦先生偶尔可以到幼儿室去拜访一下。”

爱米丽:“非去不可吗?”

凯恩简短地:“是的。”(化)

(6)内景凯恩家早餐室

凯恩和爱米丽——服装和早点改变。

爱米丽:“真的,查尔斯,人们有权利期待……”

凯恩:“我所愿意给他们的东西。”(化)

(7)内景凯恩家早餐室

凯恩和爱米丽——服装和食物改变。

他们全都默不作声地读报纸。凯恩在读他的《问事报》。爱米丽在读一份《纪实报》(化出)。

导演奥逊·威尔斯把影片中主人公凯恩与他的妻子共同生活的9年时间始终处理在同一个空间环境——早餐室中进行调度。影片通过窗外景物的变化,人物服饰的更换,暗示出季节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开始时二人同处一室,共进早餐。当时正值新婚燕尔,感情炙热,情意绵绵;而后因办报和政治观点的不同,不时出现冷言冷语,感情出现了裂缝;最后竟发展到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二人虽仍处一室,似乎已无话可说,凯恩在阅读自己办的《问事报》,而他的妻子却在看他对手办的《纪实报》,暗示出二人的思想已经无法调和,感情已走向破裂,分手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劳逊指出,这是“采用加强时间感的方法:将单调的岁月压缩成使人感到刺痛的几段短时间”。并说,“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简练地表现一对夫妇的婚姻生活并把时间作为一种积极力量用于视觉—听觉结构。”

导演对这个段落的构思和处理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七组画面安排在早餐室这一相同的空间环境之中,把9年时间历程压缩在2分钟的有效时间长度之内,并展示出夫妻二人由情投意合,到感情破裂,以至于最后不欢而散、分道扬镳的不幸局面,既省略了不必要的冗长过程,又极其简洁、明快地揭示出二人由相聚到分手的原因。把复杂变为单纯,由此也显示出导演的艺术造诣。

(二)延伸时间

延伸时间主要是为了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有时在剧情进展中,事已完而情未尽,可谓情意绵绵无穷期;有时场景虽单调,但气氛却可以或淡泊或浓郁,或紧张或松弛。为此,导演可以借助延伸时间的方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人物的感情,展现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情绪,或喜或悲,或怒或哀,同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气氛,以烘托情绪,从而获得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延伸时间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通过延伸空间来延伸时间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以相同的速度走500公尺的路,一定要比走100公尺的路所花费的时间长5倍。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空间长度的量加大了,而所用的时间量也必然要加大。

同样的道理,在电影中如果想取得延伸时间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延伸空间的方法来促其实现。

例如,在前苏联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敖德萨阶梯上军警枪杀无辜群众的那场戏,放映时间共长5分30秒,由155个镜头构成。实际场景中的阶梯很短,驱散群众用不着那样长的时间,但是导演为了表现敌人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群众的残酷镇压和屠杀,甚至连孩子和婴儿及其母亲都不放过的狰狞面目,有意识地将这场令人震惊的镇压和屠杀群众的时间延伸了,着力渲染了敌人的暴力行为,达到了情绪的饱和点。法国影评家马赛尔·马尔丹看完这场戏后说:“我本能地感觉到的时间是明显地长于实际时间。”

另一位电影理论家阿瑟·耐特写道:“爱森斯坦在剪接工作中的最大发现,可能是银幕时间和真实时间之间的差异……格里菲斯告诉我们怎样剔除非必要部分,而将重要的东西集中为一个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现在,爱森斯坦又进一步延长时间来突出最重要的时刻。”此外,他还对爱森斯坦在影片中表现青年水兵扔盘子的动作所做的延时处理进行了分析。他说:“爱森斯坦从几个角度拍摄同一个动作,再把这些镜头略为重叠地剪接起来。其结果是用一串不连贯的镜头来强调这个动作,并用重叠的办法延长这一动作……延长时间的电影手法在敖德萨阶梯上大规模屠杀的场景中,达到最充分和最完整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爱森斯坦之所以能将敖德萨阶梯的空间得以延长,主要是他在场面调度时,回避了阶梯的整体结构。镜头由下向上仰拍时,避开了下面的尽头,留给观众可以想象下面还有许多台阶要下的空间,即画外空间;同样,当镜头由上向下俯拍时,则避开了上面的终端,也给观众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此外,镜头角度则多从阶梯的两侧截取局部拍摄,并多用特写和近景,强调动作和细节,所以跳跃大、节奏强。由此可以看出,延伸时间还必须借助镜头结构去表现,也同场面调度相关联。

而在美国影片《铁面无私》中,同样有一个婴儿车从阶梯上向下滚动的场面,显而易见这是从敖德萨阶梯中婴儿车向下滚动的场面模仿而来。但模仿与抄袭不同,抄袭是原样照搬,是不允许的;而模仿则有变化,有自己的构思,在处理上也不一样,但多多少少总能留下让人捕捉到的痕迹。这场戏表现检察官在车站门前台阶上拦截捉拿犯罪团伙的重要人证会计师时,同罪犯展开了枪战。对这场戏的处理,导演几乎采取了与敖德萨阶梯延伸时间的相同方法:以延伸空间取得延伸时间的效果,并获得了惊人的艺术上的成功。

影片开始时导演布赖恩·德帕尔玛安排一名妇女旅客手推婴儿车,车上躺着一个天真可爱的婴儿,她一面推车,一面要拿两只皮箱攀登车站门前高高的台阶。她的动作非常吃力和缓慢,这时车站门上的时钟已接近12点,预示犯罪团伙押送的人质即将到达。

检察官站在车站门前的高台上,看到母亲一面推着婴儿车,一面又要吃力地提两个箱子,既同情,又焦急,既怕在执行公务时伤及她们,同时,又担心其妨碍执行公务。于是他跑下去帮助她推婴儿车,以便让她们母子早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就在他把婴儿车推到上面接近车站大门时,突然,罪犯押着人质会计师从门内走出来。这种猝然相遇,狭路相逢,使他不得不丢掉手中的婴儿车,迅速作出反应,于是一场激烈的枪战便爆发了。

这时,婴儿车在枪林弹雨中迅速向台阶下滑去,在双方枪战中共插入婴儿车向下滚动、车里婴儿的笑脸、滚动的车轮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不同景别的镜头33个,从婴儿车滑落到被检察官助手用身体挡住共历时3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为了取得延伸时间和烘托气氛的最佳艺术效果,还对其中一些动作采用高速拍摄,让婴儿车以超常的慢速度向下滑行滚动,这种技巧在“敖德萨阶梯”中是不曾使用过的。慢速是时间的特写,它放大了时间,加大了时间的长度,由此使气氛显得更加紧张,更加惊心动魄,让观众为婴儿的安全和命运担心。

车站前的台阶本来是很短的,但由于时间的延伸,台阶的空间显得特别漫长,并相应地衬托出剧中的时间也显得比实际时间加长了。所以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作用的。

2.利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间来延伸时间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遇到特殊事情或意外情况,在瞬间常常会引起极为微妙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瞬间的心理活动,在电影中可以延续为漫长的经历。

在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鲍里斯在前线与德国法西斯作战时,他背负受伤的战友在树林中的沼泽地行走,突然一声枪响,鲍里斯被一颗流弹射中,他手扶一棵树干慢慢向下倒去。这时,随着他仰望天空的视线,摄影机以人物的主观视角仰拍伸展向天空的树梢在不停地旋转,同时叠化他奔上家中的楼梯,接着他与未婚妻薇尔尼卡相会,并用高速拍摄他们举行婚礼的喜庆场面。在长长的叠化的镜头中,画外传来树林中负伤战友的呼喊声:“鲍里斯,你怎么啦?救命啊!救命啊!……”这呼喊声一直回荡在叠化的画面中,凄楚动人,展现了一场人生的大悲剧。

死亡,是瞬间的事。对鲍里斯来说,在死亡的瞬间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他会想什么?也许他什么也来不及想,头脑里一片空白;不过导演还是抓住了这一瞬间,让鲍里斯不期然地想起了他的未婚妻薇尔尼卡,因为他爱她,在开赴前线的临行前也未能和她见上一面。这是他抱恨终生的遗憾,所以他在死亡的瞬间想起和薇尔尼卡的团聚,和她举行婚礼,也属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导演为了展示这种心理活动,他把死亡的短暂瞬间作了延伸,通过人物的心理幻觉,展示了鲍里斯对未婚妻薇尔尼卡的真挚感情。

最后,鲍里斯终于倒在树下的沼泽地上,从主观的幻象中回到了客观的现实。

3.借助镜头角度和视点的变换以及蒙太奇技巧来延伸时间,达到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的目的

在前苏联影片《晴朗的天空》中,一列满载战士的军用列车途经一个小站,预告火车将在站台上停靠短暂时间。当车上军人的亲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聚集在小站的站台上等候军车的来临,企盼能和自己的亲人见上一面,以满足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但是,火车没有停,而是在焦急等待的人群面前急驰而过,飞快驶往前线。这场面被表现得震撼人心,让人激动不已。

尽管站台上的群众呐喊狂呼,痛哭流涕,然而火车却无情地从她们的面前飞驰而过。车上车下,人声、车声、喊声、哭声,真是动天地、泣鬼神,令人心酸、痛楚、哀伤,尽情渲染了生离死别的凄惨情绪,烘托出近在咫尺不得相见的悲凉气氛。

这一场面共用了36个镜头,长约1分钟,它借助镜头角度和视点的变化,显然把火车驶过站台的时间作了延伸,并把送别的情绪提升到了饱和点。劳逊说:“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张张看着火车飞驰而去的脸一闪而过,这个镜头增加了事件的感情深度,而这种深度极为需要相应地延长时间来加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