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元的诡计
44979700000004

第4章  首席经济刺客——粮食

世界饥饿地图

在2008年,又有许多人陷入了粮食危机之中……

世界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物价在飞涨,此时,很多人购买不起的最基本生活用品不是香皂和毛巾,而是粮食。大米和面粉都在涨价,数以亿万计的人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等待着最后的日子降临。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世界银行世界银行(theWorldBank)是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最初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而如今它的任务演变为资助国家克服穷困。行长佐利克警告世人:粮食上涨的趋势已经维持了3年,将会有更多的人深陷贫穷和饥饿中……

镜头一:海地

坐落在首都太子港的星期天堡垒过去曾是海地的一座监狱,而现在,这个地方是连魔鬼都感觉到恐怖的场所,这里简直就是人间的炼狱。原本,这里关押的都是触犯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犯人,但是现在这里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海地灾民。晚上他们就住在这,白天他们便在垃圾堆里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但是即便是狗,都很难在那些被翻了无数次的垃圾堆中找到食物。

在监狱的房顶上,一些忙碌的妇女正在加工食物,这是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她们收集附近山上的黄土,在里面掺杂盐巴和植物油,然后做成饼干的形状,在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著名的“泥土饼干”。

饥饿的海地儿童对于许多海地人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食物,他们叫它“饼干”。这种东西的确能减轻饥饿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种饼干的味道却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一入嘴,它便吸干了人的口水,咽下后,它还会在口中留下泥土的味道。更要命的是,这种饼干经常会让人腹泻难止。

但是,在2008年,“泥土饼干”也涨价了。从每100个5美元涨到了65美元。“泥土饼干”涨价了,大米和面粉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不少海地人而言,面包和玉米圆饼是地道的奢侈品,而每天吃一碗米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粮食短缺,海地已经引发了多起骚乱。被饥饿折磨的海地人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他们来到总统府的前面,向其投掷石头、轮胎、瓶子。很多海地人在游行中遇难,越来越频繁的骚乱在各地兴起,然而,这只是粮食危机的一个前兆。

随着粮食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难以承受饥饿的困扰。当全球200名富豪占有了全球40%的财富时,还有85亿人每天饿着肚子睡觉,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不可理喻的。用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话来说,“这是对人类尊严最为恶劣的伤害”。

也许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地认为现在只是一个“瓶颈”时期,随着国家内部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切终将过去。但事实却证明,世界广角上发生的这一切并不是一种偶然,人类在面临着生存危机,最终的牺牲者必将是那些贫穷者。饥饿将会在全世界内蔓延,而疾病和瘟疫更会肆无忌惮地向人类袭来。

绝望的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将自己的愤怒化为力量,他们攻击政府的建筑物,抢劫平民百姓。一时间,饥饿的人们成为四处游走的暴徒。当人们失去食物的时候,生命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当饥饿扼住了咽喉时,世界上便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镜头二:墨西哥

在世界饥饿板块中,墨西哥人是第一个走上街头的。他们抗议玉米粉的价格过高,因为对于当地人而言,玉米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据资料显示,墨西哥国内所生产的玉米仅占国内消费总额的一小部分,而他们的玉米粉大部分进口于美国。但是现在的美国农场主突然一反常态,他们不再将玉米出口,而是卖给那些生产燃油的生产商。很显然,后者的价格高于前者。

对于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墨西哥而言,这一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政府增加了玉米补助,人们的愤怒得到了平息,然而,这也只是暂时的办法,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或者寻找到更好的玉米进口国,然而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办到的。

镜头三:中东

在中东,粮食危机蔓延得似乎更加迅速。一个中东小国也门,其人均收入为每天186美元。他们除了要解决本国的内部问题之外,还要面对来自索马里的难民潮。2008年2月,也门的小麦价格暴涨了一倍,而大米和食用油的价格也上涨了。随着食物价格的上涨,异常愤怒的人们经常会掀起具有暴力性的抗议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已经有人丧生。

黎巴嫩也是一样,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价格成倍地上涨。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从前几乎不用花钱的欧芹,现在也上涨了3倍。而伊拉克和苏丹在阿拉伯世界中一度享有“面包篮子”的美誉,现在却必须依靠援助才能让其境内的饥民们果腹。

在埃及,一位快餐老板萨德·伊布拉希姆在首都开罗拥有一家小店,他主营的是面条和鹰嘴豆等食品生意,过去,由于他的店面位置好,所以生意异常红火。但是,自从世界发生粮食危机之后,很多人不再光临这家店,人们在经过店门口时会立刻加快脚步。原来面条的价格上涨了3倍,很多人已经不把它当作是一种基本的食物了,而是一种奢侈品。

很显然,食品的价格在上涨,食物短缺的话题成为一个主要的议题,然而饱受饥饿的人除了抱怨命运和政府之外,根本不知道究竟是谁操纵着世界粮价,难道人类的食物真的不够了吗?

一辆美国汽车的食量

在美国,公路边上林立的招牌上面赫然写着“从每亩地里榨取更多乙醇”,而关于美国的一个最新调查数据让人们颇为震惊(数据出现时正赶上新一轮的粮食危机席卷全球)。这个数据便是:提炼出注满一辆SUV油箱所需的乙醇汽油,在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粮食足够一个成年人吃上1年。面对这一数据,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提出,目前世界所经历的粮食危机是一场“人为的、无声的大规模谋杀”。

乙醇汽油一种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这一名词的出现始于2007年初。当时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国情咨文是美国统治阶级的施政纲领,主要阐明美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按照美国惯例,每年年初,现任总统都要在国会做年度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

美国建国初期就有了“国情咨文”这种形式。《美国宪法》第2条第3款中写道:“总统应随时向国会报告联邦情况”,而“联邦情况”就是“国情咨文”前身。中提出了一个新目标,他称自己与世界经济论坛的专家们达成了共识,即必须找到矿物燃料的替代物,以此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布什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瞻远瞩目,便号召美国未来10年的汽油用量削减1/5,他希望美国在2017年,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增到350亿加仑,至此,生产生物燃料的伟大构想出台了。

美国在寻找替代石油的生物原料时,选中了玉米。因为西方不生产甘蔗,所以用玉米成为美国提取乙醇的首选。就这样,人们餐桌上的粮食开始进入了汽车的油箱,一场人与汽车的夺粮大战展开了。

当美国政府选定了玉米这一加工原料之后,它便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金贵的食品,人类、畜类、汽车都需要以它为生。玉米的价格迅速攀升,食品生产商与乙醇加工商之间展开了拉锯战,致使玉米的价格上升到10年以来的最高位。

在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玉米只是制作生物燃料的原料之一,它并非最佳原料,事实上以木本油料作物为原料加工生物柴油,不仅成本低,而且不会产生“争夺粮食”的现象。但是最佳原料木本油料作物并没有博得布什政府的好感,也许原因就出在它的好处上。

美国热衷于开发“生物燃料”,却没有着手进行与之相关的配套技术研究,这样就使得生物燃料使用后的废弃物得不到科学地排放,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初衷相悖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还是出于长远的利益角度考虑,采用廉价原料、提高转化都是生物燃料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很明显,采用粮食来做替代能源根本不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做法是极其荒谬的。

回顾以往的粮食危机,要么起源于天灾,要么起源于战乱,如1972年前苏联发生的粮食危机就是天灾造成的。然而,此次粮荒的根源却与以往大不相同,这是一场由粮食国际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变化所引起的危机。

布朗先生很有深意地将这次危机比喻成为“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发达国家的汽车需要燃料,因此,8亿多人口就只能忍饥挨饿。很多有关专家都表示,是美国大规模地发展生物燃料,致使很多粮食被送往了燃料加工厂。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美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共计114亿吨,超过了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4.

而美国为什么投入巨大的成本,偏偏选择了以玉米作为生物燃料的加工原料成了很多人看不透的谜。这其中又有何深意呢?

谁将饿死全世界?

过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曾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在布朗的文章中,提到了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种种推测。布朗认为,当中国的10多亿人口食不果腹时,世界的粮价就会上涨,而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

迄今为止,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当然,如果没有布朗先生的假设,中国也许会忽略了粮食的重要性,不会将粮食生产列为“重中之重”,也不会死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不放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可能就不会得到很快的推广,如果那样的话,在目前的局势下,中国极有可能深陷粮食危机中。

在2006年11月,这位深谋远虑的研究所所长再一次大声疾呼“爆炸性的美国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但令人遗憾的是,布朗先生的这次振臂疾呼没有吸引多少人的注意。没过多久,联合国粮农组织便宣称:“日前,全球的粮价开始大幅上涨,已有37个国家发生了粮食危机”。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文缩写为IMF,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总部设在华盛顿。

其功能主要有:①外汇资金的融通。②规定各会员国汇率、资金移动和其他外汇管制措施。③对会员国有提供资料和建议的作用。④对于外汇汇率采取平价制度,规定各会员国均须设定本国货币的平价。也警告一些国家:“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

很快,粮食危机就蔓延到了全球。以大米为例,以往大的输出国,如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同时宣布要限制出口,以此来保证本国的粮食需求。这些国家的政策一出台,大米的价格便迅速上涨。大米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其他食物,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价格也都纷纷上升。

紧接着,暴动也发生了,海地总理成为第一位因本次粮食危机下台的国家领导;泰国的稻谷也在未成熟的时候被人偷偷割走;联合国救济难民的卡车被劫持,致使36辆车辆和上面载满的粮食杳无音讯。还有很多发生了粮食危机的国家都将粮仓当作是重点保护场所。

悲剧的预测就是为了使其得到避免,然而在布朗先生大胆地预测之后,粮食危机很快到来,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对策,悲剧已经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从矿石、石油到粮食的价格,都在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向上飞涨。也许,矿石和石油的上涨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恐慌,但是如果粮价上涨,那么许多人的生命将直接受到威胁,这才是关乎人们生死存亡的大事。

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官员将粮食骤然上涨的问题形容成为“一场悄无声息的海啸”。在不久前的多哈谈判中,很多国家还在为争夺出口份额而撕破脸皮,但是在危机发生后,欧洲、北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措施,而亚洲许多出口大国也都无一例外地限制粮食出口。

就在此时,一个新的议题出现了——是谁制造了这场粮食危机?谁要饿死全世界?

待人们从慌乱中逐渐地冷静下来之后,才看到了一些端倪……

据统计,2007年的世界粮食总产量是213亿吨,单就人均数字而言,粮食足够人们吃了。但是,饥荒还是出现了,而且波及的范围异常广泛。

同一年在美国也有一份数据报表。2007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同比增长了一半,而就是这种增长,致使用于生产乙醇汽油的玉米占到了玉米总产量1/5.粮食不再仅限于作为人类的食物,餐桌上加了个椅子,这是为汽车提供的。

粮食不仅是汽车的新型燃料,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它还是一种政治武器。1965年至1967年,美国政府宣布限制对印度出口粮食,致使印度不得不对美国的侵略行动视而不见。类似的事例在美国的外交过程中屡见不鲜,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石油和美元两张王牌。而现在,美国政府致力于将粮食打造成一种新型的武器,而且是比航母更具有威慑力的经济武器。

粮食战争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对于一些国家而言,油价上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小于粮食价格上涨。要知道,很多王权被颠覆,都是因为饥民们的暴动而引发的。更为重要的是,欧佩克成员国的手中不仅手握着美元,他们吃的也是从美国进口的粮食。

自美国深陷于中东战争的泥沼中后,一个新的计划油然而生,那就是粮食战争计划。

欧洲再次如愿地插手中东事务后,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如果失去了石油,欧元将取美元而代之,成为新的世界货币,那时美国将经受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崩溃。此时,粮食映入了美国政府的眼帘。

当人类面临着粮食危机的时候,生产生物燃料的工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加紧了步伐,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食物总量有增无减。但是,对于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美国是有所动作的,布什总统拿出了美元进行救济,这使美元充当了亲善大使,成为部分穷人的恩人。但是另一方面,乙醇石油的工程进一步加快,美国仍然致力于开发石油替代品。

事实上,美国发动粮食危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简单地通过禁运来发动危机,那么这场经济游戏显得过于肤浅,而提高粮食价格才是真正的高明手段。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一次研究课题中发现,20世纪40年代孟加拉国发生饥荒时,并不是由于其国内缺少粮食,而是粮食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几十万穷人因此而被饿死。

粮价提高的主要方法莫过于供不应求,就美国自身而言,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少出口,自然会使很多国家的粮价纷纷上涨。于是,生产生物能源这一幌子被亮出来了。

美国开始大规模地发展生物能源,美其名曰让自己的国家减少对于石油的依赖。而事实上,这一口号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科学家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生物燃料的出现会加剧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试想,在土地上大量种植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所需的作物,必将会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草地被毁。此外,还有数据显示,人类需要用上400多年的生物柴油,才能“补偿”开辟泥炭地里用来种植油棕树所释放的碳。此外,如果在草原上大面积地种植玉米,那么其释放的碳也需要使用1993年的生物燃料才能补偿。这样一来,生物燃料头上“可持续发展”的面具将被移除,它不仅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反而将会为人类带来太多需要解决的麻烦。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虽然貌似一条正确的路,但却掩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阴谋。它不仅违背了可循环的初衷,还成为一把悬在世界各国头上的匕首。

“反人类”罪

自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粮价与油价齐头并进,价格上涨的势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不禁纷纷猜测,为什么貌似无关的粮食与石油越来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当两者之间神秘的面纱被揭穿,一桩史上最大的控诉案将告破。

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美国将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的做法是在犯“反人类”罪。

作为头号强国的美国将数千万吨玉米转化成乙醇燃料,这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吹着发展生物燃料的号角,粮食危机就这样被发动了。

很显然,粮食与石油之间通过一条线而紧密相连,这便是生物燃料。

自从美国将玉米作为加工生物燃料的原材料时,其价格便迅速上涨,粮食的价格正在向石油的价格靠拢。油价的飙升,加快了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的研究,其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粮价持续走高。

油价、粮价猛涨,美元则持续贬值,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许多投资者都在重新整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而在整合的过程中,其基本方向无非就是更多地持有粮食、能源、资源等商品期货,这一整合,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粮价。

自美国确立了美元霸权之外,军事霸权、能源霸权一直是美元霸权体系的支撑和辅佐,三者是紧密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

美元霸权地位是美国的核心霸权支柱,对于美国而言,能源霸权成了辅佐美元霸权的重要臂膀,换句话说,石油成了美元的信用代表物。而当美国军事大棒的威慑力逐渐式微、美国内部深陷于经济危机之后,石油已经不能确保美元的霸权地位。此时粮食一跃而起,成了石油的“帮凶”,美元的“新宠”。很显然,美国将“粮食”纳入了新的筹码行列之中。

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的一位专家称,对世人而言,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莫过于粮食,粮荒比任何常规武器更具威慑力。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价稳定比油价稳定更具有重要性。

对于美国来说,全球发生粮食危机是强化其美元霸权和能源霸权的又一手段。目前中东的局势不稳,当美国深陷于战争泥沼中无法自拔的时候,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而美国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发现了这些石油大国的软肋——粮食。可以预见的是,粮食将成为地缘政治中的新王牌,而美国此时就以此来维持美元的稳固定位,并确保美国的能源霸权。

美国在发动这场粮食危机的时候,采取的不是禁运,而是限制出口的措施。这一举措将直接提高粮食的价格,为美国带来十分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维系美元的强势地位和缓解本国的经济危机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粮价上涨能直接减少经常项目下的逆差。美国的芝加哥是世界农产品期货中心,由于粮价上涨使其他国家增加了对于美元的需求,美元的霸主地位也因此而得以稳固。

自2008年起,美国财长以及美联储主席均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发表了维持美元强势政策的观点,可见在美国的经济部门,维护美元霸权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之中,并且已经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有人也许会对美国发动粮食战争提出异议,因为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美国的通胀。据了解,食品在发展中国家的CPI核算体系中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而这一比重在美国却在10%以下。由于粮食在美国的消费比重中是相对较低的,因此粮价上涨对其影响就会明显小于发展中国家。

事实证明,在粮食危机爆发之后,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普遍在发达国家的3倍之上。比如欧美的通胀水平基本都在3%以下,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则纷纷接近甚至达到了两位数,而越南更是一度超过20%。

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使用了加息等紧缩手段,希望能以此来抵抗通胀带来的压力,虽然美国也提出了相应的加息策略,但是却一直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用粮食发动世界大战是史无前例的,历来的战争都是具体地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而粮食战争却如同一场无声的海啸,在悄然之间登陆。

美国一直在囤积粮食,因为此时粮食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和经济筹码。它可以迫使那些不听从自己的欧佩克成员国改变他们的“初衷”,从而将“石油美元”这一经济策略变得更为稳固。很显然,粮食极有可能取代石油,成为美元的新宠。

从美元的稳固地位上来看,美国已经获得了胜利。这场粮食危机带有着极强的经济色彩,渗透着浓重的资本味道,其中还不乏一些带有博弈意味的政治色彩。

转基因作物:特洛伊木马?

在全球陷入粮食危机的时候,一个粮食“科技新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便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农作物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引入其他生物或物种的基因而培育出来的,这种农作物也叫基因改性农作物或基因重组农作物。。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转基因作物被世人奉为解决粮食危机的稻草。

一直以来,由于价格和供求上的异议,人们始终不愿意去接受转基因作物,但是在这一次的粮食危机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日本最大的玉米进口商——日本食品化工株式会社内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玉米的价格成倍上涨,致使公司不得不购买便宜的转基因玉米。而在日本,软饮料、快餐和其他食物中首次允许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一转变不仅仅发生在日本,韩国也是如此。

在法国,政府曾经明令禁止种植转基因型玉米,但是没过多久,这一政策开始松动。在一次激烈的国民议会辩论之后,法国便通过了一项旨在规范转基因作物种植和销售的法律草案,实际上,就等于是允许在法国种植转基因作物。

在美国,小麦种植者开始种植转基因小麦,很多小麦商人甚至将此作物视为生存之道。据统计,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近一半。在2007年,美国大豆有91%都是转基因品种,而玉米有73%是转基因品种,棉花有87%是转基因品种。

自从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美国对外粮食销售与援助的主体都是转基因农作物。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购买转基因作物,因为转基因作物的价格要比传统粮食的价格低。而且,粮食的主要供货商是美国,美国提供的都是转基因类的作物,也就是说,人们别无选择。

谈及转基因作物的由来,它起源于20世纪。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着手研究将水稻等作物由高秆变矮秆,并辅助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这场“绿色革命”成功地使19个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而在21世纪初粮食价格飙升之后,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向全球呼吁,希望能够及时地启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以此来解决全球发生的粮荒。

转基因技术便这时涌入人们的视线。转基因作物本身拥有很多优点,例如,它的生长周期较短,这样就能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上多产出粮食。在这个提议出现之后,美国政府便看到了新的契机。

然而,为什么貌似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转基因作物不被人们所接受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被视为“救命稻草”的转基因作物真的能缓解全球发生的粮食危机吗?

一份报告向世人验证了“科技新贵”的实际效用。

在一项关于全球农业发展的评估报告中指出,经过3年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超过90%的转基因品种并没有其所说的那么好。人们发现,就产量而言,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没什么区别。因此说,将解决粮食危机问题的关键系在转基因作物身上的想法过于乐观。

此外,转基因作物名不副实的一面早在印度便已经被证明了。

印度是全球转基因棉花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印度政府自2006年就开始在全印度境内推广转基因棉花。而“示意”印度政府推广这一品种的正是美国的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孟山都公司是一家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其生产的旗舰产品Roundup是全球知名的草甘膦除草剂。该公司目前也是转基因(GE)种子的领先生产商,占据了多种农作物种子70%~100%的市场份额。。一时间,孟山都控制了所有印度棉花种子市场,当地的农民不得不向其购买种子,而这种种子的价格比传统棉花种子高出4倍。

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贷。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跟踪调查了此次转基因棉花的推广状况。人们发现当这种高贵的转基因棉花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农民们仍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且,虫害致使作物大量减产。农民们不仅没有体会到转基因棉花的高效高产,反而陷入了债台高筑的窘境,有些农民甚至因为破产而自杀。愤怒的印度农民只能抱怨,却无计可施。事实证明,鼓吹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新型棉花反而更容易滋生虫害,农民们为了保证收益,不得不多次地喷洒农药,这样一来,成本越来越高。

在中国,人们为了验证转基因作物,也曾经做了试验。在连续7年的跟踪报告中,人们发现,想以转基因作物来增高收益是不可能的。转基因棉花在前3年会让农民们增高收益,但是到了第7年,很多农民都将前3年赚的钱又赔了进去。

美国政府与粮商仿佛达成了一致,在对待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上各取所需。政府利用外交政策来推广转基因作物,而粮食巨头则采用垄断的方式霸占了整个粮食市场。

事实上,就一项科技成果的最终效用而言,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农民,因为他们才是这项技术的最终使用者。经过实践已经证实,转基因作物的成本高,产量也没有得到提升。基于这种情况,这个科技新贵应该受到摒弃才对,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然而是谁主导着这一切呢?

当种子公司极力地推广这一作物的时候,农民们当然会试着购买、种植,而在初次尝到了甜头之后,农民们便开始加大种植量。但是,当转基因作物的种种问题渐渐地显露出来后,农民们已经无计可施,因为市场上不再出售传统的种子,农民等于是“骑虎难下”。

世界著名的四大粮商中的两位——孟山都和嘉吉嘉吉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私有资本公司,法国第三大粮产输出公司,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制造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企业和屠宰、肉类包装加工厂,最大的养猪和禽类(如肉鸡、火鸡)养殖场,其年营业额高达900亿美元,年获利达25亿美元以上,它的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不但是美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同时,它还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它还拥有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避险基金--黑河资产管理和从事高科技及高回报(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发计划。嘉吉公司主张开放自由贸易,它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因而对环境的破坏(如南美热带雨林之被狂砍等)非常显著。嘉吉在中国拥有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多达27家,遍布沿海地区。建立了伙伴关系,这样,美国本土的农民种植转基因玉米就成了别无选择的结果。如果要购买种子,那么嘉吉是方圆百里内唯一的农资和储运公司,而且这个公司所卖的都是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种子。对于农民来说,如果不买梦山都的种子,那么就意味着玉米在成熟了之后找不到市场。在玉米成熟之后,农民需要接受嘉吉的收购价,这就意味着农民从种植到出售,全过程中都在按照粮商制定好的程序进行,而如果农民反抗,离开乡村到别处谋生,那么他就成为60%的被破产兼并的失败农民中的一员。

在巴西,孟山都的做法有点像微软公司对待盗版软件:他们首先漠视巴西农民从阿根廷走私转基因大豆用于种植,但是到了巴西的土地上有三成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时,这些粮商们毅然站了出来,要求他们付专利费。

种种事例证明,转基因作物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转基因作物犹如特洛伊木马,在伪善的外表掩藏下,最终让人们尝到了被攻下的痛楚。而这也是许多国家纷纷拒绝它的原因所在。

人们或许存在着疑问,粮商们运用各种手段来榨取利润是在常理之中,而美国政府为何却与粮商达成一致,大肆地推广转基因作物呢?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答案就是转基因作物是美国发动全球粮食危机的又一个筹码。

当美国的粮商们加紧对全球粮食贸易扩张的同时,政府在粮商身上也寄予了厚望。当全球的粮食贸易都被美国所垄断之后,美国政府便又成功地为粮食这张王牌加上了一枚筹码。

华盛顿上演“模仿秀”

美国在制造这场粮食危机的过程中,让人们回想起了《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方圆也不过百里,而且齐国的运气不好,大多数的土地都是盐碱地。齐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人口也不多,这样发展下去,必定会遭受到灭顶的灾难。但是令人惊愕的是,齐国在短短的数年间就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国,这与齐国管仲的粮食战略有着极大的关系。

管仲的策略中,第一步就是“服帛降鲁梁”。鲁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织绨,而绨是一种丝线由与棉线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发现了这一现象后,便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让其下令,让大臣们都穿绨料衣服。就这样,在官员的带动下,齐国百姓们也开始穿上绨料衣服。一时间,齐国绨的价格大涨,于是,管仲对来自鲁、梁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1000匹,我给你们300斤金;贩来万匹,给金3000斤。”在这样的利诱下,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一时间,鲁、梁的财政收入大涨,政府看到了这一良机之后,便主张百姓们织绨,在不知不觉间,两国的农业被荒废。管仲见到此状,便又主张齐国人穿帛料衣服,并下令不让百姓再穿绨。与此同时,齐国开始闭关,10个月后,鲁、梁两国就饿殍遍野,他们国内的米价飞涨,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此时,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10钱。3年后,鲁、梁的国君便归顺齐国。

管仲的策略之二,是买鹿制楚。齐国强大之后,齐桓公欲伐楚,但是当时楚国的力量也非常强大,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请教。管仲便献出了以高价收购楚国活鹿的计策,并且告诉楚国商人,只要将鹿贩到齐国便可以发大财。于是,楚国人开始集体捕捉生鹿,粮田被荒废了。当楚国闹粮荒之时,管仲又关闭了国界,并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结果,楚国有大半人口涌向齐国。

管仲的策略之三,就是以狐皮制代国。与之前的计策相同,管仲劝桓公令人到代国去高价收购狐皮,随后代国便又发生了与前面几个国家相同的一幕,很多人纷纷到山野中去捉狐狸,粮食生产被荒废。在代国陷入粮食危机之时,北方的离枝国乘虚侵扰。不得已的情况下,代国便投靠齐国,就这样,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了代国。

这便是粮食战争的威力,美版战国策与管仲的3个计策如出一辙。

首先,美国开始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很多加工工业被淘汰。美国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向亚洲国家廉价出口粮食,使其国内的农业被击垮。而被美国所淘汰的一般加工工业成了这些国家的重点产业。

其次,待亚洲各国大力发展一般工业之后,政府也开始鼓励国民提高生产效率,待过了数年之后,美国便开始有意地减少农田作物的出口,这时,这些亚洲国家的粮食供应便被美国所掌控。

美国的这一政策是极为有效的,一些数据便能集中体现这一外交策略的高瞻远瞩。

根据2008年的统计,日本的粮食自给率由37年前的77%下降到了27%;韩国原本是一个粮食可以自给的国家,但是由于美国的策略,致使其自给率下降到了26%。现在,日本和韩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粮食进口国家,而他们也光荣地成为美国的“盟友”。

在亚洲国家降低粮食产量的时候,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的粮食占据了全球的大半江山,其中大豆产量占全世界的427%,玉米产量占344%,小麦产量占116%。

美国一跃而起成为粮食大国后,便经常利用粮食作为武器来发动无声战争。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粮食歉收,正当此时,美国开始禁止对苏联出口粮食,并明确发布法令,减少1/3的小麦种植面积。这一“火上浇油”的行为致使苏联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很显然,减少生产小麦必然提高粮食价格。

而在如今,美国上演了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的好戏,这与禁运和减产无异,都是一种提高粮食价格的助推手段。

在美国效仿管仲的第一步时,采取了一个主要的手段,那便是“粮食补贴”。这种粮食补贴的手法能压低全球的粮食价格,而粮食价格的降低,能直接打击其他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大形势中,美国在农业补贴的问题上保持着一贯不变的方针,让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看不懂。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欧美学者都对此感到迷惑不解,直到乌拉圭回合乌拉圭回合: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谈判几乎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5个。的谈判变成了多哈回合多哈回合: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又称“多哈发展议程”,或简称“多哈回合”。谈判内容包括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贸易与发展等议题。,人们才对美国农业补贴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在美国发动粮食危机的过程中,生物能源的研制成了完美借口,而事实上,美国的农业补贴也是与生物能源问题相并列的两大策略之一。生物能源计划致使美国抢占了许多发达国家的粮食用地,而粮食补贴则挤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

美国坚持发放粮食补贴,这大大地刺激了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而过剩的粮食就会在一些农业贴补水平低的国家做廉价倾销,这样一来,在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便出现了巨大的产业错位。发展中国家一改几十年来发展农业为主的产业模式,致使本国的粮食产量逐年降低,而发达国家的工业漏洞刚好由发展中国家来填补。长此以往,一场由美国主导的粮食贸易危机浮出水面。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补的格局被打破之后,发展中国国家自然会处于劣势,毕竟粮食才是关乎本国经济的命脉。

美国的农业贴补政策,正是让别国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的阴谋。

至此,很多国家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而随后生物能源这一科技新贵的出现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当全球粮食缺口越来越大的时候,很多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被用来种植能源生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加无奈,不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便是到城里打工。

基于目前的这种状况,印度工商部长卡迈勒·纳特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扶正多哈》,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补贴有限的情况下与那些享受着政府高额补贴的美国农民去竞争,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就现实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是无力与美国政府做财力竞争的。

很显然,如果美国继续推行高额补贴,那么很多国家将会纷纷落网,美国粮食会被运送到世界各个国家,出现在每个人的餐桌上,而这是非常可怕的。美国本身还拥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要成为世界大粮仓是完全有可能的。

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低吸高抛”以价格收入支持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常平仓制度。在当时,美国政府的这一制度得到了美国农民和农产品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的粮食储备体系就已经建立起来。

到了1996年,美国开始采取直接的农业补贴政策,并以此来代替原来的粮食储备制度。这样一来,政府将不再通过“低吸高抛”来宏观地调控粮食市场,而是简单地支付粮食加工商收购价,并向农民支付使其能够维持农场的价格差。

美国对商品化农产品的补贴采取了一定的分配制度。自1998年以后,这样的补贴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而其中有4/5的补贴都支付给了农民和农作公司,规模越大的农场主所得到的份额也就越多,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美国的农业越来越发达。

美国在2007年5月通过了新农业法案该法案对小麦、大麦、燕麦、大豆和其他一些农作物种植者的补贴进一步扩大,并为蔬菜和水果种植者提供新的补助。同时,该法案还提高了食糖生产者的贷款比率,并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在未来5年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耕地保护项目。。该法案中规定,从2007年到2012年的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用于农业的补贴应为2900亿美元。从法案的规定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大大提高了农业补贴份额。这不禁让人们想到在美国曾经通过的新能源法案,该法案中规定,要扩大生物能源的产量。这两个法案交相辉映,除了表明了美国发动粮食战争决心外,也表明粮食将取代石油成为地缘政治中的新王牌,这一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人类将迎来新一轮的资源大战,而这场大战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掌控世界经济命脉,抓住资本的流向。

第二张地缘经济王牌

在2008年4月27日,墨西哥《每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石油与食品价格上涨的地缘政治”的文章。文章中的一行大字惊人耳目:“美国斯特拉特福战略预测机构指出,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

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者。早在70年代,美国成功地将石油与美元绑定在一起之后,石油便成了美国人手中的王牌。美国人深知,只要牢牢地控制了石油,那么美元的地位也会随之稳固,美国就可以牢牢地将铸币权握在手中。

然而,从长远上考虑,虽然石油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其消耗的速度惊人,而循环再生的时间较长。所以,寻找新的美元信用支撑物对于美国而言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此时,粮食无疑成为美元的又一筹码,而且也是最具威慑力的筹码。

对于美国而言,用粮食发动战争无异于“一石四鸟”。

首先,寻找新的生物燃料确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方面的科研对于美国而言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之后,美国政府可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

第三,美国限制粮食的出口,那么依赖美国粮食出口的多个中东国家将陷入混乱,这也是击中石油大国软肋的妙招。

第四,随着粮食危机的加剧,美国的影响力必将增强,那么其美元霸权也将更加稳固。

排着队领饭吃的饥民在粮食危机爆发后,所有证据都指向美国,而美国智库外交学会的会长理查德·哈斯却向世人称:“美国的霸权时代已经宣告终结,这个世界将陷入没有明确主导权力的状态。”理查德·哈斯的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美国斯特拉特福战略预测机构称:“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并未削弱,美国仍然在推行单边主义,而此次粮食危机正是一个鲜明的事例。”

很显然,这次粮食危机实际上是一场有预谋、有目的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又成为赢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者,美国成功地制服了很多“不听话”的中东国家。各种益处也随之而来,此次粮食危机不仅威胁到了中东国家的内部稳定,还有可能重新整顿世界格局,将美国的霸主地位重新确立,并且确立得更加稳固,更加长久。

在危机爆发之后,人们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粮食价格的稳定比石油价格的稳定更为重要。要知道,粮食出现短缺,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正常运转。人们在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之时,就会变得疯狂,从而引起社会混乱。而更为严重的是,全球金融体系也将会因此而陷入坍塌的险境中。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储备者,其拥有的最为先进的经济武器就是粮食。粮食已经成为了美元的下一个信用支撑物,这是无可置疑的。

斯特拉特福机构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粮食问题上,美国将是赢家,它可以通过建立类似欧佩克的粮食生产者输出国组织来共同制定粮食政策。”而可以预料到的是,以美元作为购买粮食的唯一货币必定成为其政策之一。很显然,粮食成了权利的工具。

当粮价攀升、粮食市场的秩序被扰乱的时候,那些囤积居奇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累金钱,而这金钱必定是美元,这样一来,美元的地位将再一次被重新定义。所以说,地缘经济中的王牌将是粮食,而美国将再一次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国”。

美元的世纪“新宠”

粮食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2008年,亚洲的一些大米输出国积极地宣布将成立“大米欧佩克”,其中的成员国包括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这一组织旨在共同议定米价,以此维护共同的利益。

很显然,人们开始积极地走向联合,以对抗不可预料的灾难。但是这一动作的效用显得微乎其微,世界格局的转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很多时候只操纵在少数人的手中,而在这少数人之中,就有美国的一席之地。

“石油美元这一体系能够维持多久”成为了很多国家最想知道的谜底,可以猜测到的是,当“石油美元体系”走向崩溃之后,美国必定会寻求一种新的替代品,以此来作为新美元体系的“锚”。在全球范围内,谁掌控着这一资源或商品,谁就拥有了铸币权,那么它就可以取美元而代之。但是,很明显美国的状况更符合这一条件。

也许上述的“大米欧佩克”也是因为一些国家看穿了这一现象才被提出来的,但是,大米的生产国和消费国都局限于亚洲,所以,它的影响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不论这一组织能否得到成立和公认,都无法产生大的号召力。

当美国采取惯用的贬值策略来削减自己的债务、向世界输出危机时,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拥有铸币权远远比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要实际和关键得多。

粮食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致力于挖掘本国的优势,并将优势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核心,以此来作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筹码。这一发展方向,美国早在阿拉伯向欧洲和美国禁运石油时就发现了,而其他国家在大面积的粮食危机爆发之后才慢慢地领悟。而这一领悟必将使很多国家投身于资源争夺战之中,并使各资源领域内的竞争愈演愈烈。

全球化发展之初,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强大的产业实力、雄厚的金融资本向全球范围内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便逐渐地掌控了其他各个国家的资源,与此同时也掌握了资源的定价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单项掠夺,是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

因此,当这一强权国家陷入危机冲击或周期性衰退之中时,也必然会使全球经济陷于衰退,甚至停滞。例如,美国经济的降温致使全球贸易萎缩。

事实上,粮食危机的出现也是一种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美国一直着力于推行全球化经济,其货币政策也是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原则进行。所以,当美国减少粮食出口时,一连串的反应发生了,许多其他国家也都纷纷地向其效仿,而那些主要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则只能提高价格,致使物价上涨。

事实上,此次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疯狂助推,最终致使粮食危机蔓延。美国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在全球领域的定价能力和无人企及的强大影响力,这一政策致使粮食的货币属性突显出来。而美国的另一目的——让粮食问题成为国际经济的大问题,也成功地达到。粮食与几十年前的石油一样,成为政治与经济的“混合品”。

此时,即便是粮食本身的生产和消费属性与石油相差甚远,在美国的“精心包装”下,它也与石油一样,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一次的粮食危机过后,每个国家都会将粮食问题列为重中之重,这是无可置疑的。美国在制造这场危机的过程中,向世人透露着了一个新的讯息:“粮食美元”即将诞生。而且,它比“石油美元”更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由于农业是人类最为基础的产业和最具有战略性的产业,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农业的发达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美国对于农贸产品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美国的玉米出口量超过全球60%,大豆占40%,小麦接近30%。所以,美国制造出“粮食美元”的可能性是极高的,而粮食成为美元的新伙伴是具有足够资本的,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展现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企图通过改变粮食的供求关系来促成“粮食”与“美元”这一段姻缘,不但扩大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还使美国的货币霸主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美元”将成为美国的经济武器,促使美元的回流,同时遵从资本的意志,正如以往的石油美元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