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纵任身体,散诞四肢……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适,以左侧手置右手上。
——《静诃止观》
1.坐禅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
何谓坐禅?《坛经》上说:“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坐禅、禅定,就是将“自我”一层又一层剥光妄念,最后根本无物可让你暴露,内心平静而清澈,故称开悟。
佛家讲究坐禅,其说不一。有书载言为:释迦牟尼苦修六年未获正果,后来去林中菩提树(在古印度极为普通的毕钵罗树,有如我国杨、槐树之类)下静坐,悟道成佛,便是最初的禅定。
其实,早在佛教产生之前的瑜伽术,也是有静坐的,只不过那仅是一种功法,相当于中国的气功。而禅定重在开悟,着重心性,“即心成佛”。禅早于佛教,禅定在印度各教派中均要修习,可见它有共通性、实用性,而且沿袭了几千年。现今的禅法,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早期佛教的禅定。释迦牟尼精通各教派的禅法,加以兼收并蓄,成为佛教禅法。而中国禅宗的禅,到了六祖慧能一花五叶,各有侧重,相互为用。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的秘密禅,气功高强,又独树一帜。
据《东方养生》杂志刊载,1993年10月,刘半岷由东北赴藏,一特异人对他说:“你西行必得大法”。他到了西藏,果然被一法王请上南迦巴瓦峰,那里是红教宁玛派传承的圣地,山洞和地下有许多“伏藏”,记载有秘密修持法。
法王已80多岁,卧室简陋,摆满经典、佛像、法器,桌上有供器、唐卡画和经幡。法王思维敏捷,乐观幽默。一手拿金刚杵,一手持铃,默默地看了他许久,传给他一句咒语,要他念到有一种声波频率出来。红衣喇嘛带他到黑屋子里闭门念咒,到了第七天,他心间明点冲上头顶梵穴处,头盖骨松动、发软。第八天晚上法王点燃200盏油灯,几十个喇嘛诵经助法,法王在他头顶囟门处插上了一根吉祥草,他忽觉同宇宙沟通信息,法王让人送他再进黑屋,他眼前出现许多星星和亮点汇集成的蓝色光球。过了两天,法王带他到房间,亲自诵经达两小时,方传“十轮金刚法灌顶、长寿破瓦法灌顶、四臂观音法灌顶、文殊大圆满法灌顶”。
佛家坐禅,重在开悟,“止”、“观”双修,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才是坐禅的真正目的。《摩诃止观》曰:“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纵任身体,散诞四肢……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适,以左侧手置右手上。”从客观效果的另一点讲,坐禅的确能防病、治病、养生。佛教坐禅,表面看来是为自己,实则要“自度度人”、“济世利民”、“利乐有情”。主客观一致,便使许多高僧大德的出现成为可能。
盘脚打坐,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顺畅,心理方面也归于精神集中,促使心理健康,祛病延年。身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心病引起。心绪烦乱,心情抑郁、愤怒会招致心虚气弱;贪食、贪得、争强好胜,会使肝火旺盛,耗损气血,风寒暑湿会乘虚而入。这就须先补气,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胜。
盘脚打坐能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心养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入静,协调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使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增强身体机能,发挥强力作用。
2.坐禅能使体气平和祛病延年
当我们的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就应该设法保持和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坐禅的功效,由心力或念力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或沉思、默祷、礼拜、读诵,只要心无二念,均有可能发生禅之反应。
坐禅的好处,是从身心的反应而被发现的——
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指出,坐禅有10多种心理方面的效果:忍耐心增强;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意志力的坚固;思考力的增进;形成更圆满的人格;使头脑迅速冷静;情绪安定;提高行动兴趣和效率;达到开悟境地……
日本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所著的《新医禅学》指出,坐禅可治10多种身体的疾病:神经过敏;胃酸过多或过少;膨胀症;结核病;失眠症;消化不良;慢性胃下垂;慢性便秘;下痢;胆结石;高血压等。
坐禅可协调全身组织的机能,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减轻交感神经的负荷,冲淡主观意识的影像,忘却自我的存在,使种种烦恼不能构成对身心健康的威胁。坐禅的人将呼吸移至腹部(下丹田),即腹式呼吸,松弛兴奋机能,产生静定、安静、解毒的功效。腹式呼吸使储蓄在肝脾内的血液(占人体血液总量的1/3)输送到心脏,发挥其功能(平常不进入循环系统)。所以坐禅能治病,使人健康长寿。
学会坐禅,能够减少杂乱无益的妄念,使头脑保持轻松、冷静的休闲状态;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平静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狂喜,得之不为多,失之不为少,逆之不为厌,烦之不为欣,心境时时处于平和状态,荣辱不惊。
圣严法师在他的《禅的体验》中说:坐禅的要领,不在于坐,而在于“禅”。坐是形式,“禅”才是根本。只要用心专心一意,坐者即可得开悟、得养生、得智慧;心烦气躁却难得真果。
有一位修禅者对朋友说起自己做禅养生的好处:
我从当学生起,就手不释卷,数十年来一直失眠、多梦,能睡上六小时的情况极少。自从坚持每天早晨坐禅后,基本能保持六七个小时的睡眠。2002年8月20日超生波检查出前列腺肿大,为4.8×3.9×3,每晚中途起夜四五次。服用一段时间“前列康”,减少到每晚起夜三、四次。我停止服药,试图看看打坐的效果,现在每晚起夜仅一、二次了(正常),有时根本不起夜。原来有稀少的花白头发,现在越来越少了;原来头顶稀疏的头发现在也长密了。
从禅定的真正意义讲,“戒、定、慧”三学我均未做到,“定”中的“观”与“慧”尚无体验,达不到“心无二念”的开悟境地,可我每天清晨坐禅两三个小时,已经成为必修课了。
坐禅,循着修习的方法,渐渐减少妄念,不断净化自我,抛弃尘累,内心变得异常平静,达到“空”的境界,于己于人,于社会皆大有裨益。
3.坐禅的基本要求
对坐禅,佛教经典多有阐述,但是一则古奥,二则繁难,重复之处不少,而且研读诸多典籍费时费力。这里所说的坐禅,主要根据台湾圣严法师所著《禅的体验》一书中相关部分简要写出,易懂、易学。
(1)准备
指坐禅前的行走、按摩、衣食等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2)环境
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避免外界干扰,清静最重要,窗户宜开宜关,面壁可使你不易分神。在空气爽朗的环境下更好。
(3)走
在室内疾走,又叫“跑香”,越走越快;慢走,叫“经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脚心,右手轻握拳,左手轻抱右拳于腹前。
(4)站
双脚适当分开,全身放松,让重心落于双脚掌,想象自己的脚是弹簧,双手是铅锤。
(5)头部运动
坐禅之前双手平放在两膝上,坐端正,头部前俯后仰,左右摆动,再左右旋转,各4—8次,使头部血流量减少,然后慢慢安定下来。
(6)全身按摩
坐禅之前搓热双手,以拇指按摩双眼,依次为面部、后颈、双肩、两臂、胸腹部、大小腿。按摩时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可消除疲劳,使身心温暖、舒畅。
手、脸一定要洗干净。
(7)坐具
最好端坐于蒲团上,容易保持平稳。蒲团放于臀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不可伸出于腿下。
在厚软的床上或凳子上坐禅也可以。
(8)衣着
最好将长方巾放于膝盖之上以免风寒,因为打坐时身体的毛孔会打开。衣物须宽松,不可穿太多,不然身体容易受到太多的束缚。
另外,眼镜、手表、袜子、手套、首饰等最好去掉,尽量使身体轻松以免气脉阻塞。
(9)饮食
坐禅前不宜吃得太饱,也勿饥渴,食物以素淡为宜。
刚吃完饭或饥饿时不宜坐禅。
(10)睡眠
坐禅前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至少睡6个小时以上。
(11)时间
最好饭后30分钟开始坐禅,每次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
尽量规定自己在某一时间坐禅,只有习惯之后才能持久。每天早上睁开眼,或晚上睡觉前,就可以坐一会儿。开始坐禅,哪怕坐5—10分钟也可以,不要一下子要求自己达到很高的标准,习惯之后自然会坚持30分钟左右。
4.坐禅的三个阶段
人的心性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清净的状态的。因此,修习坐禅也应当循序渐进,不要急躁。下面所介绍的三个阶段,就是大多数修禅者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发展,达到身心健康
宜于健身、自成一套的坐禅方法。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环境下,现代人往往神经过度紧张,许多人心理失衡,要么去寻求刺激,要么自我麻醉,难以做到洁身自好,那么,坐禅便是一大恩惠。坐禅在心理上能消除烦躁、忧虑,减少妄念及杂念,脑部负荷也会减轻,血液需求量减少;肌肉放松,全身感到舒适、爽朗;建立起乐观、自信、宁静和稳定的情操。可是在第一阶段,仍有其他杂念时隐时现。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
进入冥想状态,将“小我”融入整个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外界看,无限广大;向内心看,无限深远。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愤恨、喜恶、渴望等自然会消失。去爱世间一切人和物,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称为“大我”。
有一修禅者说:“到了这个阶段,我未向外界看,也未向内心深处看。微闭双眼,什么也没有出现。微微有点墨绿或淡绿,完全是空白,想要出现点什么,可什么也没有,真正体会到了‘空’、‘无’。有时感到手脚都没有了,但意识还在起作用,时而故意动一下以听使唤,杂念忽生忽灭。”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的禅境
禅是无我的天地,是智慧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会相信有另一境界出现在面前;若非勇者,很难抛弃有生以来物质精神上的诱惑。进入禅境,要把有与无、好与坏、迷与悟、虚幻与真实、生死之苦等对立观念全部打消,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它既不是肉体本身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围绕的彻底自由。未悟的人看你是平常人,你看平常人无一不与诸佛相同,普施一切众生,达到这种境地实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