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养生秘笈
44995400000002

第2章 佛理、佛医与养生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那烂陀寺有位高僧叫戒贤,他德高一世,道震五竺。但他患了风疾,每当疾病发作,手足痉挛,疼痛难忍,便想绝食自尽。这时,他梦见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众菩萨言:“你过去世曾作国王,恼害众生,本应长期坠恶道。但因你弘扬佛法,所以要用人间小苦消除长劫在地狱之大苦,你只要忍受并虔诚忏悔,努力弘扬佛理,病苦自能消除。”并告诉戒贤:“不久会有中国僧侣来这里,你一定要以佛理教诲他们。”戒贤依言而行,后来果然病愈。

佛教就是这样,它把人世间的诸苦与前世因、后世果相联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而这些因果也罢、佛理也罢,都与人类生命健康紧密相关……其结果是导致众生为追求生命健康而诚信佛法,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企望佛教能“普度众生”。

佛教有许多“拔救苦难”的故事。

《持验记》载,明代僧人垂髻,患有胁痛,已一个多月不能进食。有人说:“你平时劝人念观音可以救难,现在怎么自己不念呢?”他在朦胧中听到这话,猛然醒悟,立即叫人陈香设案,念诵不断,夜半过后,他竟酣然入睡,次日午后方醒来,却能饮食行走了。他说:“开始念名号时,还是痛如刀割,但不久便空中祥云笼罩,观音在云彩中,用瓶中甘露浇灌我的头顶,我顿时觉得脏腑清凉,病便很快好了。”

佛法真有这么灵验吗?佛法治病疗疾的奥秘在哪里?

佛教在拯救众生诸苦的基本理论中,向众生提供了医治众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艺,不仅其全部佛法的教理体系可以作为广义和深义的身心对治方法,而且还以佛教医学善治施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对心理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对策,如《教乘法数》认为,有“八万四千尘劳”就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方法)”。《大乘义章》则提出了六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佛教还认为,心灵的力量可以产生治病效果,并运用修定之法,使心理专注在身体的某具体部位,以放宽心胸、平息肌体疾病,从而起到治疗身心疾病的作用,这与气功理论也不无相似之处。

在身病的治疗方面,《瑜伽师地论》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之说,实际上包含了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摩诃止观》还提出,治病要对症下药才能很快治愈;同时必须正确地诊断病情和病因,精确地辨别各种疾病的症状。这样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治疗身体和五脏失调的疾病时,佛教还有许多对治方法,如药石、针灸、天然食物、运动和养生(如瑜伽术、太极拳、武术等)、按摩和拿捏法、修定功、修观想等。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与中医理论相比有许多相仿之处。

佛教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康复,提倡护理好病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四分律》记载,佛陀曾亲自为久病的比丘洗涤污秽,躬自按摩,说法劝勉,使之得到极大的安慰,因此,佛陀说:“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这虽然是佛教慈悲心的具体显现,但在客观上使病人心里舒坦,精神受到安慰,有利于其疾病康复和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