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苹果里的星星:大师名篇诵读
4499700000046

第46章 希特勒匪徒们嫌热了:讽刺·幽默篇(2)

还想博得异性的好感,因为变成马,“您是这样超凡脱俗”,她们会这样说。--不知是“自我膨胀”还是“自我讽刺”?

甚至上天堂时可以“天马行空”,真是一桩“美事”呢……

说到底,变马的愿望离不开“现实”的需求,变马的幻想,基于现实中的欲望。

然而,即便是在“马群”之中,也有“骏马”与“驽马”的优劣之分啊!--依然离不开现实的竞争,现实的苦恼,现实的种种“平庸”与“世俗”。

以戏谑的笔法写某种人生境界,以自嘲的口吻讲某种人生感慨;让幻想与现实交错,将“人类”与“马类”对比,使这篇作品充满了幽默感,在调侃中给人意趣,也令人思索……

经验之谈

【美国】威廉·萨洛扬

麦立克要坐火车打佛勒斯诺去纽约旅行。临行前,他的老舅舅嘉乐来看他,并告诉他一些旅行的经验。

“你上火车后,好生选一个位置坐下,不要东张西望”,嘉乐告诉他的外甥,“火车开动后,会有两个穿制服的男人顺甬道走来问你要车票,你不要理他们,他们是骗子。”“我怎么认得出呢?”麦立克不解地问。“你又不是小孩,会认得的。”嘉乐似乎有点埋怨。“是的,舅舅。”麦立克点了点头说。

“走不到二十里,就会有一个和颜悦色的青年来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烟,你就说我不会。那烟卷是上了麻药的。”“是的,舅舅。”麦立克微微一怔,但照例点了点头。

“你到餐车去,半路上就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故意和你撞个满怀,差点儿一把抱住你。她一定左一个对不起,右一个很抱歉。你的自然的冲劲一定会要跟她交朋友。但是,你要理智地走远些。那女子是个拆白。”“是个什么?”麦立克似乎没有听清楚。“是个婊子。”嘉乐提高声音说,“进去吃饭,点两个好吃的菜,要是餐车里人挤,要是有一个美貌的女子与你同桌,与你对面而坐,你别朝她看。要是她逗你说话,你就装个聋子。这是唯一的摆脱之道。”嘉乐认真地告诫他的外甥。“是的,舅舅。”麦立克不禁有点惊讶,还是点了点头。

“你从餐车回到座位去,经过吸烟间,那里有一张牌桌,玩牌的是三个中年人,手上全戴着看来很值钱的戒指。他们要朝你点点头,其中一人请你加人,你就跟他们说,说不来美国话”,“是的,舅舅。”麦立克又点了点头。

“我在外边走得很多了,以上并非我无中生有的胡说,就告诉你这些吧!”

“还有一件,”嘉乐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叮咛道:“晚上睡觉时,把钱从口袋里取出来放在鞋筒里,再把鞋放在枕头底下,头在枕上,别睡着了。”“是的,舅舅,多谢您的指教!”麦立克向他的老舅舅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二天,麦立克坐上了火车,横贯美洲向纽约而去。

那两个穿制服的人不是骗子,那个带麻药烟卷的青年没有来,那两个漂亮女子没碰上,吸烟间里也没有一桌牌。第一晚麦立克把钱放在鞋筒里,把鞋放在枕头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晚他就全不理会那一套了。

第二天,他自己请一个年轻人吸烟,那人竟高兴地接受了。在餐车里,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对面。吸烟间里,他发起了一桌扑克火车离纽约还很远,麦立克已认识车上的许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认识他了。火车经过俄亥俄州时,麦立克与那个接受烟卷的青年,跟两个瓦沙尔女子大学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合唱队,大唱了一阵子,获得了旅客们的好评。

那次旅行对麦立克来说是够快乐的了。

麦立克从纽约回来了,他的老舅舅又来看他了。

“我看得出,你一路没有出什么岔子,你依我的话做了没有?”一见面嘉乐就高兴地问麦立克。“是的,舅舅!”麦立克还是那样地做了回答。

嘉乐脸带笑容,微微地转过身去,眼望远处自言自语地说:“我很快活,有人因我的经验而得益。”

(吕叔湘译)

陈腐的“经验”,刻舨的教条

《经验之谈》赏析

人的一生中会亲历许多事,并且从中取得经验。

一般说来,经验总是宝贵的,有用的,它可以增见识长教训使人少走弯路。但是,如果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老是抱着陈旧、迂腐的“经验”不放,死记硬背、死搬硬套,那么,这样的“经验”就会变成刻板的教条,并且在现实中四处碰壁,露出破绽、甚至闹出笑话来。

老舅舅嘉乐的“经验之谈”正是如此。他把自己年轻时的“旅行经验”,包括每一个受骗上当的细节,每一个不可轻信的人物,每一桩必须提防的小事,无一遗漏地交代给几十年后出外旅行的外甥麦立克,并且要求他机械地照搬那些“经验”;这,实在是迂腐得有些可笑,偏执得近乎荒唐。

老舅舅“关心后辈”的动机并不坏,而且煞有介事一片好心;然而由于思想方法的陈腐,其效果便适得其反。

果然,麦立克在旅行中发现老舅舅的“经验之谈”早已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机灵的年轻人非但没有照搬老一辈的“死”经验,对人处处生疑事事设防,而是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变消极防范为积极“外交”,主动而又热情地,既广交朋友又大唱其歌,从而受到旅客们的好评,把老舅舅“设计”的提心吊胆的旅行变成了轻松快乐的旅行。

两个人物形象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都是典型的。老年人的抱残守缺、拘泥僵化、盲目自信、固执偏见,诚然有许多夸张的成分,然而却代表着生活中刻板教条的某种类型。他使人想起中国成语故事中的“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那类人物,也使人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和塞万提斯笔下唐·吉诃德手持长矛斗风车那类典型。总之这类人物代表着陈腐、守旧与脱离实际,是颇具讽喻意义的。年轻人麦立克呢,不盲从前人,不墨守陈规,不照搬教条,并且在实践中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经验,是另一类素质良好的典型,代表着新生与朝气,发展与进步。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在描述两代人的关系上是颇具特色的。长者是一味的絮絮叨叨,指指点点;年轻人是一概的点头称“是”--尽管在行动中言“听”而计不从。尤其有趣的是文章的结尾,明明是老舅舅的“经验”全然无用,麦立克却依然作“躬顺”状,照样子回答:“是的,舅舅!”这似乎意在说明,对那一类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已顽固得“定型”的老人,争论既无益,批评亦无用,还是釆取不争论不顶撞,表面顺从行动上“反其道”我行我素的策略为好。这样会既不费力又省事。而另一面老舅舅见外甥连连称“是”,便误以为他的“经验之谈”使外甥受益匪浅,因而愈加自信愈加沾沾自喜。--这样的描写加强了老人可笑亦可悲的一面,使这一典型人物更具有讽喻意味。

懒惰的智慧

【美国】F·G·凯利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实际上,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如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用不着经过几番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点碗,多往返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结果,她长大了,总是忙碌得一副倦容。凡是把懒惰想象为邪恶的家庭主妇,总会有这模样。

大多数妇女都比男人容易衰老。不用说,这是由于一般妇女不如她们的丈夫懒惰。当只需走一两步时,她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她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搞出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下一步不用说就是修建管道了,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消费者的屋子里。为了不必挑水翻山,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了出来,这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经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可不是勤快的农夫,他们不在乎整天在田地上走路。这个主意最先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到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他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的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人们准是些懒汉。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这种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没有自由落体定律,那么,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用多久,这该会多么麻烦!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在生活里将会遇上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么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啊!

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这些懒汉的时候了。我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肖聿译)

运用“反语”的妙文

--《懒惰的智慧》赏析

谁都知道,懒惰是一种恶习、陋习,它意味着懒散怠惰、萎靡佣倦、不求上进,因而招致了几乎所有正常人的厌恶和唾弃。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悖常理的“奇谈怪论”--“没有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正是懒汉鼓励了发明”;“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精神的懒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甚至,懒汉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真是闻所未闻的怪论,真是一篇称得上“懒汉颂”的奇文!然而,当我们读完全文之后,才豁然明白了此文绝非歌颂懒汉,作者的“怪论”既非疯人呓语,又非信口胡诌,而是言之有理的精辟之论;它不仅有理,而且揭示了人类文明史的普遍规律--“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这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懒惰”,萌生出“改变现状”的智慧,而智慧又促进发明,发明则推动文明,人类社会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发展和进步。在这里,“懒惰”一词应当“破译”为“不甘于硬干蛮干的巧思巧干”;而所谓“懒汉”,则是那些不满足于事倍功半与因循守旧,而致力于事半功倍与创造发明的智者和科学家。纵观从原始社会以来的全部历史,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大都起始于不满现状的“懒汉”们“非分”的遐想和智慧。可不是么?原始人最初被江河阻隔,只好翻山越岭绕道而行,后来最早觉醒的“懒汉”用大树挖槽做成木船,渡河的捷径使“懒惰”渐渐取代了动腿的“勤快”;这还不够,越来越“懒”的人们一步步改进着驰骋江河的工具,从借助风力的帆船,到以机械作助力的机动船,再到用电力驱驶的轮船,直到今天的更先进的核动力快艇和飞艇……人类简直“懒”到了不用力不动手,只靠电脑和遥控来操纵一切的地步。从最初的原始劳动到当今的高科技领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越来越省时、省力、省事的“懒惰史”,无不伴随着人类的科技史、进步史、文明史。试想假如人类甘心于混沌初开时低级形式的“勤劳苦干”而不思进取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今天就会仍然处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洞穴栖身、树叶蔽体的原始生存状态。那才真正是不可理喻、难以想象的情景呢。

作者从颂扬“体力的懒惰”到颂扬“精神的懒惰”,从日常的生活小事推延到重要的科技领域,讴歌人类以巧思巧干代替蛮干硬干、以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与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懒惰不仅毫无共通之处,而且完全针锋相对。然而作者却赋予“懒惰”以义外之义,通篇用悖论和反语,使文章充满了风趣、幽默、讥诮与调侃,读来妙趣横生,兴味盎然。加之,有多角度、多侧面的生动事例相佐证,使本文独特的立论既有睿智的哲理性,又有雄辩的说服力。

花园里的独角兽

【美国】詹姆斯·瑟伯

从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一个男人坐在厨房角落的小饭桌旁,刚从他的炒鸡蛋上抬起头来,就看见花园里有只洁白的头顶长着金色角的独角兽,在安详地啮嚼着玫瑰花。这个男人上楼到卧室去,见妻子还在酣睡,他叫醒了她。“花园里有只独角兽在吃玫瑰花呢。”他说。

她睁开了一只眼睛,不高兴地看了看他。“独角兽可是神兽。”她说完就又转过身去。

男人慢慢下了楼,走出屋子来到花园。独角兽还在那儿,正在郁金香花丛中慢腾腾地嚼着。“来这儿,独角兽。”男人说,他拔起一枝百合花给它,独角兽悠然自得地把它吃了。

由于花园里有只独角兽,这个男人喜出望外,又跑到楼上叫醒妻子。“那只独角兽吃了一枝百合花。”他说。

他妻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冷冷地看着他。“你真是神经病”,她说,“我要把你关进疯人院里去。”

这个男人从来都不喜欢“神经病”和“疯人院”这种字眼,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花园里还来了只独角兽的当儿,听来就更不入耳了。他想了想,说道:“等着瞧吧。”他走到门口时又对她说:“它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说罢,又回到花园去看那只独角兽了。但是这时独角兽已经走开,这个男人就坐在玫瑰花丛中入睡了。

妻子等她丈夫一离开屋子,就飞快地起了床,穿好衣服。她兴奋激动,眼里闪出幸灾乐祸的亮光。她打了个电话给警察队,又给一位精神病医生打了个电话。她叫他们马上来她家,再捎上一件给疯子穿的紧身衣。

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来到他家,坐在椅子上,颇感兴趣地看着她。

“我的丈夫,”她说今天早晨看见了一只独角兽。”

警察瞧瞧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医生瞧瞧警察。

“他对我说,它吃了一枝百合花。”她说。

精神病医生瞅瞅警察,警察瞅瞅精神病医生。

“他对我说,它的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她说。

这时,警察见精神病医生发出一个正式暗号,便一跃而起,抓住了那个妻子。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制服了她,因为她拼命挣扎,但是最后还是把她镇住了。就在给她穿上紧身衣的时候,她的丈夫走进了屋子。

“你对你妻子说过你看见一只独角兽了吗?”警察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