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伟大的西北
45006800000028

第28章 文化炉与飞机结缘

二十五日,遇李止实同学,即先年在南京办文化燃料工厂者。现在航空委员会供职,已将文化炉利用于烘飞机之引擎,渠约参观其工厂。二十六日上午,先同羡心斋参观甘肃军政部之毛织厂。该厂创办于左文襄驻甘时代,其规模亦宏敞。其机器有制毡纺毛制呢诸部,惜以时开时停,类多腐朽。加以前年经敌机轰炸,不无损失,所余者多配凑而成。动力仍用蒸汽,锅炉太老,不敢烧大压力。遇上水时,即降低压力,不能开车。参观时适停工。本拟改用电力,然购买马达,必需经过一定程序,在物价变动不已之情况下,前呈未核下,而市价早变,再呈再核,核后再变,因此竟未能实现。锅炉用河水,相距略远,则以马车拉之,用煤并不多,近日且感煤缺。当日创设时,并备有翻砂厂及修理厂,今均残缺不堪用。然救弊起衰,竟能为抗战时代尽相当之供献(专制军毡),前人不枉费心力矣。

午后同羡心斋先生步行去飞机场,参观李止实先生之文化炉,几行一时许始到。到后,李先生即在办公室表演文化炉燃烧方法,炉为耐火土制之坩盆,内外两个,内盆有向上凸之空底,将有多孔之圆柱炭型,置于空底之上,其内盆之内缘有通风管,直达凸空底下。点火时,用报纸一张,将内盆取在地上,在空底下燃之。纸燃烧完后,即将内盆放于外盆内,外盆之下,放一层灰土,以防空气之渗入,因内盆之内缘,已有通风管,以资调节,不欲空气由盆底大量输入。而必用外盆者,尚有一作用,使内盆之灰,不致四散,点燃静置,不久即见有火焰由多数之小孔内发出,如点瓦斯灯然。其圆型炭上,或再用瓦圈,或铁架,即可以烧水煮饭炒菜,不过一小时,全部工作完成。在人口少之小家庭,有此一炉诚便利极矣。冬日可以代暖炉,晚间入睡后,在通风管口以小块瓦片调节空气,通宵微火不灭。上可热水,早晨起来,洗脸水不成问题,并随时可烘面包及稀饭,中型圆炭一个,可以支持一昼夜,照现价不过一圆余,其好处在热量无丝毫之散失,而又干净无灰,其炭曾经精制,无臭气,诚不愧为文化炉也。余非代李君宣传,而其功用尤不止此。

战时飞机,利于随时可以发动,冬季气候较凉,引擎如冷,起飞时不易发动,将大误事。以前烤飞机,多用汽油炉,一日夜需用汽油几加仑,在油少之中国,其消耗可观。李君将此炉扩充至烘飞机引擎之用,设备极简,管理甚便,而一日夜所费不过二元余,既实用而又经济。供献于抗战之力量不小。现俄人已采用此法,李君已将其专卖权分让。孰意此土盆炭火之玩意儿,竟与最新型之高度机器,结此良缘。

再参观工厂,知其原料用低温干镏之半焦炭。有干镏炉二,一用铁锅,一用坩砖,其结果以坩砖最佳。炉后连余热烤型室,备成品之干燥也。制造炭型之先,须将半焦炭打碎,视其成分如何,渗以少数黏土,以便黏结。有压型机四台,型机轴上附有多数小铁圆棒,以便炭型上穿孔,压完后,再在烤炉内烤之,然后人贮藏室。现库中存放者不知其数千枚,有多数已装箱,待分运至各地飞机场备用。同时坩盆亦由此地造就分送之。不过飞机所用者,其外盆用锡铁皮,因其尚有外套风管等,以便卸接。参观后,复至李君家,由其夫人用文化炉作饭,不一时已炒炖俱全。李君为航委会将大批炉炭作完后,即将回成都,再从事推广文化炉事业,普遍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