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四)
45010100000013

第13章 肖洛霍夫

前苏联长篇小说家

(1905年—1984年)

小传

前苏联著名作家,多次获列宁勋章,并于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出生于顿河流域,曾参加了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顿河的故事》是他的早期作品,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描写了顿河哥萨克走向苏维埃的历史过程。《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是肖氏的又一部力作,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顿河哥萨克农业集体化的运动,成功地塑造了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达维多夫的感人形象。后期作品有《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二战老兵索科洛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前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付出的巨大代价。

代表作品

《顿河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蓝色的原野》(短篇小说集)

《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二)(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中篇小说)

童年

center顿河的儿子

肖洛霍夫出生在顿河地区约维申克镇的一个店员家庭中。

父亲虽是个平民,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他爱读书,给儿子留下了不少可供阅读的小说;母亲是个哥萨克农奴的女儿,从12岁起到出嫁,一直在地主家当仆人。

肖洛霍夫是个喝顿河水长大的哥萨克人,他读过小学、中学,后来内战爆发,便辍学回家,他目睹了白色哥萨克制造的反革命流血暴乱。

创作准备

center开拓顿河

肖洛霍夫15岁起就开始参加反对白匪的斗争,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他参加了粮食征购工作,后来又当过扫盲教师、泥瓦匠、会计、办事员等等,形势最紧张的时候,他也直接参加过战斗,担任机枪手。

同时,他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大量阅读各国名著,如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等人的作品,并成为战地记者,练习写些通讯、故事之类的小作品。

肖洛霍夫从19岁开始正式向报刊投稿,最初的几篇小小说、小散文登在当地报纸上,这给了他巨大的鼓励,于是他以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故事为题材,陆续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如《旋涡》,写白匪军官把自己参加红军的父亲和弟弟枪杀了;《看瓜田的人》,写一个坚持反革命立场的哥萨克当了白匪警卫队长以后,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同情并送面包给红军;而他的儿子为救已当了红军的哥哥,又在瓜田里把前来搜捕的父亲砍杀了。这些故事和小说,内容上虽然比较幼稚粗糙,但却为肖洛霍夫日后创作大部头作品起了练笔的作用。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雏鹰展翅

肖洛霍夫的成名作是《静静的顿河》,同时它也是作者比较突出的一部代表作。整部小说结构宏伟,情节曲折,描写了顿河地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1922年苏维埃政权,取得全国性胜利这一重大历史性的变化,展现了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影响,人们在风尚、生活及心理状态方面所起的巨大变化。

当然,它不是一下子就写成的,它的第一部完成于1927年,当时肖洛霍夫还只是个22岁的小伙子。当他把手稿送到编辑部,编辑们惊讶得不敢相信,这个13岁就辍学的哥萨克人,竟能如此深刻地把握住哥萨克人的生活,对历史有如此成熟的理解和认识,实在令人有些怀疑。

有志不在年高,历史上青少年成名者大有人在,肖洛霍夫在创作时虽然只有20多岁,但此前的种种生活经历,以及他对文学的酷爱,已经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著名的前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为此惊异地写道:“土岗上一只雏鹰闪着黑色的光……鹰的翅膀突然展开了——我惊叹了一声……它轻柔地从地上腾起,缓缓地摆动着,滑翔在草原之上。”

随后他于年底又发表了第二部,这时又有人说这部小说是“超党性”的、“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是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格利高里不是一个“完人”,小说还写了不少红军的错误、缺点……但他们忘了,这正是《静静的顿河》的特色,它不是从某种概念产生的作品,而是忠于生活,按照文艺反映生活的客观规律写成的。因此,种种不正确的看法都被前苏联有名望的作家、批评家高尔基、法捷耶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驳回。

随后,隔了四五年,《静静的顿河》第三部才得以发表,而它的第四部则是在1937年以后才与读者见面,前后共经历了十几个年头。

巅峰之作

center顿河的画卷

《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八卷。

第一部(1~3卷),自1912年至1916年间,以麦列霍夫一家的命运和鞑靼村的生活为哥萨克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哥萨克人自一战爆发到十月革命前的生活变化和矛盾斗争。

第二部(4~5卷),自1916年到1918年春,沙俄军队在前线败退,布尔什维克党在军队中进行革命宣传,二月革命成立临时政府,以及十月革命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哥萨克人的决定性影响,哥萨克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及其残酷性。

第三部(第6卷),自1918年到1919年,描写顿河地区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殊死决战:白匪勾结德、美、法等帝国主义煽动哥萨克自治,进行反革命暴乱,红军和哥萨克人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进行浴血奋战。

第四部(第7~8卷),自1919年到1922年间,写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失败,白匪被镇压下去,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获得巩固和最后的胜利。

主人公格利高里是一个哥萨克青年,他热爱劳动,刚强勇敢,追求真理,然而他又争强好胜,自私残忍。一战期间,他为效忠沙皇和维护哥萨克“荣誉”而应征入伍。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红军,作战勇敢,但他受到“哥萨克自治”的反动影响,他哥哥被革命的哥萨克人杀死之后,他就开始疯狂地杀害红军。

但他毕竟和白匪格格不入,他发现自己不被信任,心里很是苦闷彷徨,后来白匪叛乱失败,他又重新参加到红军布琼尼的部队,当了连长,英勇作战,后来他回到家乡,由于害怕被调查,又去投奔佛明匪帮,佛明匪帮被消灭后,他走投无路,厌倦战争,又思念儿子,于是把武器扔到河里,怀着“负荆请罪”的心情,回归故乡。

格利高里是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塑造得非常成功的悲剧形象。然而,格利高里是什么典型?其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又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一种认为格利高里代表的是中农哥萨克,他的左右摇摆和历史迷误,正是中农阶级本质的反映;另一种认为是代表了优秀的哥萨克人物;还有一种认为格利高里的悲剧,在于他堕入匪帮,背叛了人民所致……但肖洛霍夫自己否认上述看法。实际上,从作品意图和客观效果综合分析,格利高里应当是一个中间人物的典型。

中间人物典型往往很复杂,他不像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一眼就能看清,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这大概也正是此类人物形象的魅力之所在吧。

趣闻轶事

center褒奖

肖洛霍夫自1957年发表《一个人的遭遇》以后,大约20年的时间里,除了继续完成《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外,还断断续续地发表那部始终没有完成的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一些篇章,但因忙于社会政治活动,而再没有发表什么新的作品。

但他作家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从20世纪50年代起,多次被选为前苏共中央委员,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前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在国内获得五枚列宁勋章,两枚“镰与锤”金质奖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机构的评语是:“在描绘顿河农村的史诗式作品中,作家以真正的品格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俄国人民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