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听说过新疆的天山有冰山,东北有冰山,其实,真正的冰山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海洋里。在南极和北极附近的海面上,漂浮着许许多多的冰山。有人统计过,在南极周围的海域里大约有22万座冰山。据说每年由上百条从格陵兰岛流向海洋的冰川中可断裂出1万~1.5万座冰山。其中,最高的冰山可高出海面134米;最长的冰山长350千米;冰山的宽度最大的达96千米。南极冰山的形状虽是千姿百态,但以顶平矮长者居多,像许多巨型“冰坝”,横排在海面上。北极海面上的冰山比南极要少得多了。从北极的冰盖每年断裂出的1.5万座冰山中,约有400座向南漂移达纽芬兰海域。北极冰山的形状多不规则,以尖而高者为多,远远望去好似兀立的峰巅。在北极海域也曾发现过两座最大的平顶冰山,长度分别为12千米和7千米,厚度为100米~200米,人们将其称为“浮冰岛”。冰山的体积90%处于水下,这是因为冰的密度约为水的密度的90%的缘故。因此,露出海面的冰山,只是整个冰山体的一小部分。你若乘船到南极去,路上最危险的莫过于遇到冰山了,冰山在解冻过程中会突然破碎和翻转,船舶若是遇上,岂不是凶多吉少。
天寒地冻的极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冰山在海中漂移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两极地区日照短,气温低,终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这些厚厚的冰雪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冰盖”。处在冰盖边缘的许多“冰舌”,直接伸进海洋里。在长期狂风巨浪的冲击下,这些“冰舌”便从冰盖上断裂分离开来,摇身一变就成了漂浮在海水中的冰山。在海浪和海流的推动下,这些冰山便开始了它们随波逐流的“流浪生涯”。在南纬35度以南的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都会发现源自南极的冰山。而北冰洋中的冰山是通过格陵兰海、挪威海和白令海峡,分别进入大西洋和太平洋,更远的可能到达纽芬兰海域和日本海北部。其实,这些冰山并非海水的冻结形成的。而是大陆冰或陆架冰的断块。因此,它是纯粹由淡水结的冰,是固态的冰川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把两极的冰山运到缺淡水的地方使用。
大洋冰山是怎样的呢?
大洋中的冰山景色是非常奇特的。真正的冰山是高出海面5米以上,漂浮在深海中或搁浅在浅海及岸滩上的巨大冰块。冰山的高度可达几十米至上百米,长度通常在几百米到几十千米,最长可达数百千米。冰山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课桌或办公桌,称为桌状冰山;有的像金字塔,上细下粗,称为尖顶冰山;有的就是个长方形的庞然大物,称为冰岛;有的状如楼阁;有的状如城堡;有的状如平顶、尖顶的山峰等。但总体来讲,冰山可分3种形状:平顶形、圆顶形和破损形。平顶形冰山主要是从陆缘冰断裂下来的,表面光滑平坦,水上部分的高度为30米~40米,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大5倍,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个别的可达几百千米。圆形的冰山则是从南极大陆的冰下山谷流向大海出口的冰川末端断裂下来的。冰川沿着不平的谷底流动,内部出现纵横交错的裂缝,在那些深的裂缝处分离出一座座的冰山。冰山是在接近大洋时,在海水、空气温度和海浪的中击作用下不断融化慢慢形成圆形的。由于冰山各个部分受到作用程度的不同。因此,冰山经常自动倾斜,翻转的事也经常发生。因此,当船舶航行时,靠近破损的冰山是相当危险的。
海冰与冰山是什么关系呢?
你知道海冰与冰山冰有什么区别吗?实际上,海冰与冰山冰完全不同,海冰是海水结冰,冰山冰是淡水结冰。海冰是海水在零下1.9℃以下凝结而成。结冰初期,海冰的盐度为2~10,随着结冰速度的加快,许多盐分便析出附着在冰晶之间,此时海冰周围海水的盐度也大大增加。正因为如此,当把海冰溶化后,所得到的水就不是淡的而是成的了。海冰的厚度一般不超过3米,形状也呈鳞片状,与岸边连片的海冰,多数是固定冰;被风浪冲撞成块,漂流在海洋中,往往会形成流冰群,而冰山冰是淡水冰。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想利用极地冰块补充淡水而不用海冰的原因。不管怎样,当海冰和冰山冰超出常量时,往往会影响环境,造成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这一异常现象,已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北冰洋的海冰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
北冰洋的冰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在冬季,它是世界上惟一可以步行通过的大洋,它的大部分海域都被平均厚3米的冰层所覆盖。
冬季,北冰洋海冰的总面积在1000万平方千米~1100万平方千米之间,占整个北冰洋(1478万平方千米)面积的68%~74%,夏季虽缩小为750万平方千米~800万平方千米,但也占整个北冰洋的50%~54%。在北纬60度~75度的海区,海冰的出现是季节性的,常有一年的周期。而边缘海区,冰盖边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可以变动几百千米。北冰洋的冰盖各地性质不同。在北冰洋的亚洲、欧洲沿岸各边缘海,除了挪威海和巴伦支海的西南部,因为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一般不结冰外,其他海区冬季都会形成0.5米~1.8米厚的岸冰和当年冰,到夏季大部分融化。但在这些海区,即使在温暖的7、8月份,没有破冰船也难以通航。北冰洋中部和距北美大陆不远的洋面,即使在夏季(7月~9月),仍然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把这些地区称为永久冰区。由于风、洋流和冰层相互挤压的结果,永久冰区并非想象中的连片冰原,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北极冰丛、浮冰、冰山和冰岛所组成,冰块之间分布着冰沟、冰窟窿,还有冻结不久的当年冰。
海面可能会下凹吗?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常会用“一碗水端平”来形容对事物处理的是否合理的尺度,也就是说,水面应该是平的。但是,法国科学家用“地形试验镜”号卫星上的雷达测得,波多黎各海域50千米范围内的海面竟然凹下了30米。而且这个卫星高度约1300千米,测定轨道和海面间距离的精度可以达到正负10厘米,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那么,海平面这种下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参加该卫星设计的美国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水下山脉吸引海水所引起的。在这里,水下地形是隆起成凸状的。
为什么里海的水位会上升呢?
里海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南岸属于伊朗,东、西、北岸属于俄罗斯。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它长约1200千米,宽平均为320千米,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大小130多条河的河水流入。长期以来,里海的水位特点是不断下降,面积在不断缩小。而令人惊奇的是,里海的水位有时也会呈上升趋势。据1994年11月29日俄罗斯《消息报》称,里海的水位比1929年时高出了2米多,造成里海西北部的土地减少。一些科学家分析,里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的变化或地壳构造的变动;还有海陆和大气的相互作用等原因造成的。
黄河三角洲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河流。现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是1855年以后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在形成时,有一定的演变规律。首先,在三角洲上黄河沿北东方向入海,并以此为轴线,先向南摆动,后向北迁移,最后又回到原来的部位,开始新的摆动。黄河三角洲每完成一次循环大约需要50年的时间。由于河道的决口改道及人为扒口改道,使得黄河的顶点下移,而后围绕着新的顶点又开始新一轮的摆动变化。1855年以来,黄河已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演化,一次是1889年~1934年期间,河口围绕着宁海顶点决口改道摆动5次;另一次是1934年以后,围绕着宁海以下的渔洼为顶点改道将近5次。每一次都各自形成5个相互套叠的舌状三角洲,每完成一次舌状三角洲大约需要10年时间,黄河三角洲就是这样年年向海中伸展,迅速造陆的。
三角洲通常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良好地区,是港口、航运和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地区,是海涂利用和发展农业的地区,是油田开发的基地;三角洲海区是营养丰富、鱼类繁衍的地区。因此,三角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黄河三角洲。人们已经合理地利用黄河口摆动这一自然规律,使其依照人们的意图来造陆填海。我国的胜利油田就是利用黄河含有巨量的泥沙,可以很快造陆的特点,利用人工改道黄河。使它向着已探明有油的海区迅速淤积,变海上勘探为陆上勘探的。多年来,胜利油田使用这个方法在几个油田上都获得了较大的效益。因此,也可以说黄河为油田的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