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龙眼种植新技术
45025000000017

第17章 实生苗的培育

龙眼的实生苗因开始结果和丰产较迟,且变异大,不能完全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很少直接育成苗木,一般只在嫁接育苗作砧木时采用。

一、圃地选择

龙眼幼苗不耐低温,苗根脆嫩易断,断根后再生新根能力弱。苗地宜选择冬季无低温寒害,避免冬季容易沉积冷空气的低洼地或冬季风大的北坡。以土质疏松肥沃,沙质壤土为佳。

苗圃地应提早犁耙晒白,深20~30厘米,每亩约撒施5 000千克腐熟厩肥、火烧土等杂肥作基肥,再翻犁耙碎,然后开沟整畦,畦一般高20~25厘米,宽1米,畦面平整,畦沟宽30~35厘米,沟底亦应平整,以利灌溉及操作管理。

龙眼播种圃与移植圃的比例一般是1∶6或1∶7,主要是根据播种量和移植的株行距而定。移植圃要求靠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利出圃。

二、播种

龙眼种子一般随采随播。白露前后温度较适宜,发芽快,为理想播种期。播前以1∶2或1∶3的细沙混合堆积催芽。但催芽要注意细沙的含水量,假如含水量太高易引起发霉、烂芽。假如不马上播种,可用含水量1%~2%的沙混合藏在阴凉的地方,但最多只能保存15~20天。

龙眼一般多用撒播,保持粒距8~10厘米,每亩播种量110~125千克,小粒种可减少至100千克。催芽的种子应在早晚播种。用粗圆木棍或平板轻压使种子深入土中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利吸收水分,然后每亩用2 500~3 000千克火烧土加沙覆盖至看不见种子为度,再覆盖一层稻草,便可引水沟灌,待湿透土壤即排。亦有采用条播,行距12~15厘米,每亩播种量30~35千克。

三、幼苗管理

在幼苗长出30%时抽去一半覆盖稻草,待苗长出80%时全部除去。随即培土以盖没暴露的种子,并灌水、淋水保持湿润。

幼苗生长到第一片真叶老熟时(开头长出两片小叶为子叶),即可施用1∶12(用水稀释)的人粪尿,每月2次,至11月施入土杂肥以利过冬并停止水肥施用,防止冬梢抽发遭受霜害。

龙眼实生幼苗主根发达,侧根生长受到抑制。在真叶长到4片时可用平头锋利之刀,距小苗主干35~50厘米处按45度斜插下,将幼苗主根切断,随即加强灌溉保湿,约1个月,主根断切处便可发出3~4条侧根。经过切根,幼苗虽暂时受到抑制但很快恢复生长,而最后生长较之未断根的良好,且便于移植。

冬季低温期间,最好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提高苗床温度,防止冻害发生。

四、移植和移植后管理

龙眼

一般在播种后第二年春季移植,成活率高,管理较省工,恢复生长快。据一些育苗单位试验,提前移植有更佳效果。早期移植以播种后50天为移植临界期,一般掌握在幼苗第一次梢老熟后移植最佳,这时苗与核还连接在一起,种皮有光泽,种核内营养丰富,能提供幼苗生长所需,可弥补移植后苗根暂时吸收差的缺陷,移植成活率高,移后仍正常生长,基本上没有停滞期,但应注意精细管理和防范霜冻。

移植圃是龙眼苗较长期生长的场所,应提前搞好犁耙,施入充足有机质基肥(每亩可施腐熟厩肥5 000千克),再次犁翻耙平做畦。移栽株行距一般15~20厘米,每亩种11万~12万株,栽毕即淋足定根水。

移植初期,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保证成活,移植后萌发第一次新梢老熟,即开始施肥,以后每次新梢老熟时都施1次肥。苗木主干15厘米以下萌发的侧芽要及时抹除,集中养分增粗苗干,并使苗干平直光滑,利于嫁接。当苗干直径达到08厘米以上粗度时,便可进行嫁接。嫁接前1个月左右,最好再施1次肥,促进苗木生长,提高嫁接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