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龙眼种植新技术
45025000000005

第5章 我国龙眼生产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龙眼生产和科技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龙眼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全国龙眼栽培面积5823万亩,其中福建1213万亩,广东1342万亩,广西278万亩。与1978年相比,栽培面积扩大18倍,产量也有明显提高。全国龙眼总产量214万吨,其中福建55万吨、广东63万吨、广西68万吨。与1978年相比,龙眼产量增加68倍。目前我国龙眼主产区都十分注意选择最适宜的气候带和选用优良品种建立商品生产基地。这标志着我国龙眼生产已进入良种化、区域化、商品化的新时期。福建的晋江、莆田、泉州、同安、南安和广西的大新已成为我国龙眼的六大生产基地县,其栽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产量达12万吨以上。

近40年来我国龙眼科研事业有所发展,大部分产区已完成龙眼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和果实主要性状的鉴定评价工作,提出各地的主栽品种和稀优品种。我国龙眼品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300个品种品系,以福建、广东两省为最多。在资源调查基础上,农业部于1985年在福建省建立了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品种资源圃,收集保存了202个品种品系,并进行了鉴评工作。广东、云南的科研、教学部门先后在海南五指山、云南西南部调查发现了野生龙眼群落和野生龙眼混交林。同时,开展了选种工作,取得一批早熟、晚熟、优质、焦核等优良单株。在育苗技术上,经过试验已在产地推广嫁接育苗技术,逐步代替了长期沿用的实生繁殖法。并在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孢粉学、花芽分化、叶片营养诊断、缺素症状、组织培养及龙眼鬼帚病(病毒病)病原、传毒媒介及种子带毒,克服大小年、老树复壮、低温贮藏鲜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

当前,我国龙眼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品种单一,缺乏优质的鲜食良种

我国龙眼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历史上我国相当部分龙眼产区一直沿用实生繁殖,因而品种良莠不齐。但经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以及驯化栽培,也形成了许多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300多个品种,其中福建、广东两省居多,且也出现许多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龙眼品种。但由于自然生态和群众传统栽培习惯的影响,使我国各个主要产区龙眼品种比较单一,早、晚熟优良品种少,成熟期集中,如福建泉州4225万亩龙眼中,仅福眼就占94%,且多集中在9月上旬供应市场,这就给采收、销售、加工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延长市场供应期。特别随着当今果品市场鲜果化的走俏,我国现有栽培的绝大多数品种,不具备果大(14克以上)、味甜(可溶性固形物18%以上)、可食率高(70%以上)、肉脆等果实综合经济性状的优良鲜食品,故在国际鲜果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虽然我国近年来也选育出一批在国际上竞争力强的优良鲜食品种,如广东高州的储良龙眼、福建仙游的古店2号、莆田水南1号龙眼、同安极早熟的“八一早”龙眼和长乐的青山晚优等龙眼品种,但由于我们长期受小农和计划经济影响,商品市场观念淡薄,加上龙眼树寿命长,组培快繁技术尚未突破,这些优良品种推广缓慢,产品无法进入东南亚和港澳果品市场。因而加强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已成为发展我国龙眼生产的重要问题。

二、低产和不稳产的严重性

以往,人们一般认为龙眼的生育特点与荔枝不同,龙眼有花就必有果,是一种丰产的果树。我国龙眼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是隔年结果,这是龙眼在生长周期中,遵循着“生息休养”的一种正常生理过程。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龙眼生产持续出现数年小年乃至不结果的新问题,形成了与荔枝一样有花少果或无果现象,1955年福建龙眼种植面积71万亩,总产51万吨,按投产面积平均亩产7183千克,但发展到1995年面积达11004万亩,面积扩大155倍,总产仅增加3万~4万吨,按投产面积平均亩产3201千克,与1955年相比,单产反而减少3982千克。龙眼频繁地出现低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好龙眼的积极性,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国龙眼低产的原因:除经营者失去经营信心,步入低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粗管、失管现象外,主要还受全球气温增高,我国暖冬年增多的影响,使龙眼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协调,这是造成我国龙眼低产的最主要原因。

近十多年大发展的青壮结果树甚至几年不结果,导致我国龙眼面积扩大很多,但总产量增加不多。使低产且不稳产成为当今我国龙眼生产上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