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45065300000071

第71章 泉州花灯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福建编号:Ⅶ-50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其品种繁多,就其制作材料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丝灯和彩扎灯两类,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按其造型结构而论,有人物灯、动物灯、座灯(包括双喜灯、八结灯、卷书灯、芭蕉灯)、宫灯(包括花篮灯、花瓶灯)、吊灯(包括花灯)、无骨灯、锡雕元宵灯、绣房灯(包括宝莲灯、玉笔灯)、走马灯、拉提灯(包括鸡灯、兔灯、关刀灯、鲤鱼灯)等。

“刻纸灯”的工艺出现较晚,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花灯的所有图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设计,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后来,李尧宝又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1978年,艺人蔡炳汉创作了“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目前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福建省泉州市的李珠琴、蔡炳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