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一般地说则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方式实现,更多的必须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
如果说,列入学校课表的“心理辅导课”是集体辅导形式的主渠道,那么各科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则是集体辅导的副渠道。前者发挥“主导性”功能,可称为“明示法”;后者发挥“濡染性”功能,可称为“暗示法”。
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开拓、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艺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让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流失,学校心理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所有的施教者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一、科学设定心理健康达成目标
各科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片面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定位于知识的传授,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一智慧”的单线过程,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各科课堂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包含心理教育内容。
美国学者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分出不同层次,列出其可观测的行为。这一目标分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它不仅指向“教育目标”,同时兼顾了“发展目标”,兼顾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克伯屈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包括“主学习、副学习、辅学习”三大类。“主学习”即直接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副学习”即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辅学习”主要指学习时养成的态度、理想、情操和兴趣等。显然,各科教学的有机渗透,首要的是施教者本身必须明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非常注重学生的“辅学习”,科学设定心理辅导目标,有效地实施课堂心理辅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其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内在规定性
心理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某一目标。例如《草船借箭》本身就贯串了“妒忌”这一线索,由于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最终导致失败。为此,教者就必须设定“做人要豁达大度,顾全大局”这一教学目标。它不是一种附庸的、牵强的,而是分内的,自然的,如果硬要贴标签式的、穿靴戴帽地进行所谓心理教育,那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二)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要充分了解执教班级集体的心理状况,了解受教育者的共性或个性的心态,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教育目标,万不能套用相同的一个模式。如同样一节数学课,甲班设定“自学互助和谐氛围”、乙班则设定“增加学习意志力”、丙班却设定“使学生享受成功愉悦”,其不同目标皆因各班实际情况不同,因班而异,各有侧重。
(三)濡染整合性
“学科渗透”达成心理教育目标,一般地说,不应是径直的、外露的、赤裸裸的,而应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可以是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教学过程产生心理教育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
(四)学科差异性
各学科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在目标设定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可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的注重教学过程。如果离开本学科自身固有特征,去单纯地、外在地进行心理辅导,就会“课将不课”,失却个性。
二、充分运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但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还是技巧艺术类的课程,它们虽然自身都具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识内容,但都蕴含着不同特点的心理辅导资源,仅举几类加以剖析:(一)思想品德、政治课类
其本身具有显明的心理疏导的内容就较多,如欣赏自我、抛却烦恼、激发兴趣、竞争合作、愈挫愈奋、珍惜生命、宽容大度、学会交往等等,在了解知识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自我参与、进行价值体验,得到较好的心理调适和矫正。
(二)文科类
文科类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坚贞不渝、追求真理、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秉公执法、勤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夏夜社戏横笛”的旷远愉悦,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强化”和“移化”作用。即使不同文章和作者的不同风格也会唤起相应的心理反应,如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三)数学类
“数学类”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离不开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同时它与心智活动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亦密切相关。依据心理学中的“格式塔效应”,即使是简单的线条与形式,与人的心理也有奇妙的同构对应关系:如,曲缓的线条,总与温柔、宁静、悠闲心境联系着;正方形、圆形、规则三角形总与牢固感、稳定感、安全感等心绪联系一着,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三角形等,总是同运动、变化情绪联系着。至于通过改进教法、强化训练、渗透责任心培养、形成良好情绪状态、享受成功愉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题中之意。
(四)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等,分别介绍白然现象的每个不同方面的规律,其间所包蕴的心理教育内容更是丰厚的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譬如,演示和实验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推导和结论,需要丰富的想像力等等。学生的心理能力就随着学习过程而以发展。另外,施教者有意识的激发和导引,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直接衍化为持久动力,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性格特征。
(五)艺术、体育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美术本身就是心理辅导的一种载体,某一种声音可激起的生理、心理反应不同,引起的主观情感体验也不同:号角声使人亢奋、洞箫声使人沉静、弦乐声使人充实。譬如,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它委婉、柔和、温馨、和谐、宁静,在这种性格氛围中,恬淡柔和的心境会得到强化,浮躁冲动的性格会得到“移化”。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会唤起不同的心理感受,“红色”唤起人们热情、勇敢、激怒的心理感受,“白色”唤起青春、和平、理想、幸福、宁静的心理感受等等。至于“体育”更能促进人的各方面心理活动技能的提高,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心理特征密切联系着,也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学龄期间各种运动对个性的陶冶作用更为显著。对此,教师要做有心人,予以充分利用。
三、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