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教育部1950年颁发的全国第一个统一执行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中规定:“课外自修、生产劳动、文娱活动及社会服务等,应有计划地配合正课进行”。1955年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不仅把“手工劳动”作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列入课表,并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中明确规定:“生产劳动:分小组进行……每组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1956年7月7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指出:在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是1955年全国文教会议上已经确定的方针。国家教育委员中学教育司1987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再次重申:“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同样是适用我国小学教育的。原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这一系列明文规定,集中说明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贯方针,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措施。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劳动习惯。其次,有利于理论联系实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风。再次,有利于学生使脑力和体力交替得到休息和恢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原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均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这个规定是完全切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的。在中小学实施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以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这就为他们毕业后升学或就业打下了基础。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20世纪90年代以至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在这方面,中小学担负着基础工程,特别对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负有直接责任。但是,目前中小学却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在中小学实施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以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对于把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里转到主动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必然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它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
总之,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中小学教育任务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缩小以至将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的意义。学校领导必须把劳动技术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积极创造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学生劳动管理的原则
普通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与定向的中等专业教育和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有它固有的特点:第一,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几个基本方面,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第三,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必须因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和知识水平而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第四,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是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为了加强对学生劳动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它的这些基本特点,提出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1.坚持以教学为主,正确处理教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教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两个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学习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术。两者有主有从,主从分有,不能主从倒置,也不能偏废。学校领导必须从中小学教育的总体任务和目标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规定,保证教学和劳动技术教育的时间,随时纠正单独强调教学需要随意削减或取消劳动技术教育时间,或者单独强调劳动技术教育的需要随意挤占教学时间这两种倾向。
2.重视和加强思想教育。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劳动习惯,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检验劳动技术教育成败的最主要的标准。组织学生劳动,只为我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条件,而不能取代劳动教育。实践证明,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教育,还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圆满地完成上述任务。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把思想教育列入劳动技术教育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优先选择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对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有益的集体劳动,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或劳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受到生动、实际的教育。农村中学要按规定放农忙假,让学生回乡劳动,进行热爱农村,建设家乡和农村政策教育。要指导、督促班主任和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并注意考察教育效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纠正单纯组织学生劳动而不进行教育和把劳动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等错误作法。
3.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既能用脑,又能动手,是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和检验标准。为了高效高质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领导,要精心选择与教学联系密切的、对振兴和发展当地经济有益的劳动项目。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农村参观和见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要组织力量编写好教材,上好技术课,使学生能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的指导下劳动。要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技术,既能用脑,又能动手,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依靠他们的积极工作,培养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4.照顾学生年龄、性别和体力特点。青少年一代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青少年本身的成长,甚至影响下一代。照顾学生年龄、性别和体力等特点,是包括劳动技术教育在内的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中小学实施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以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学习一面学习,一面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替进行,使脑力和体力交替得到休息和恢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对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意学生与成年的区别等原因,所带来的诸如安排劳动项目不当;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没有科学的劳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必要的安全制度和设施;劳动组合不科学、不健全;管理不严以及不重视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足以妨碍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所以,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体力和知识水平等具体特点。劳动项目要适宜;劳动时间要适当;劳动强度要合适。要制定劳动纪律、操作规程、安全卫生制度,配置安全卫生设施,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不要组织学生夜间劳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高空、高温等有损学生健康的生产作业,严禁组织女学生在经期参加重体力劳动。
5.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学校领导在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规定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目标等一系列工作以前,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对学校人、财、物等具体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自然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决断,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要立足于自己更生、艰苦创业,不要两眼向上,坐享其成;要敢于开拓,勇闯新路,不要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走自己的路。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应取这种态度,搞出自己的传统特色。
6.与勤工俭学活动结合,正确处理育人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和勤工俭学活动,都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劳动技术教育为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打下综合技术知识基础,勤工俭学活动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技术、设备、实习场地等物质条件,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密不可分。学校领导在管理中,一方面要从校办工厂、农场的生产需要出发,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使之直接为校办工厂、农场的生产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使校办工厂、农场的负责人明确认识,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校办工厂、农场本身固有的任务,必须认真完成。
把二者结合起来,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育人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获得经济收益,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必然结果,并且对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学校领导必须坚持把育人摆在首位,把经济收入摆在第二位,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四、学生劳动的组织管理方法
劳动技术教育,要由学校所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通力合作来完成,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科学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强化这种整体性,胜利完成劳动技术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管理系统,和编写教材、培训提高师资、场地设置、时间和组织安排等一系列彼此紧密联系的具体工作这样两个方面。
1.管理机构
学校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健全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规模大的学校,应在校长领导下,成立有教务处、总务处、校办工厂、农场等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劳动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其基本职能是:制订计划、配备人员、建立制度、后勤保证、协调关系、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领导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是:校长决策指挥,全面负责;教务处负责草拟计划、制度、经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校长批准后组织实施;总务处负责后勤保证和财务管理;校办工厂、农场负责提供技术、设备、场地,并担负一定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任务。根据需要和可能,可设置由专职教师组成的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组,与其他学科教学研究组平行,同属教务处领导,其基本职责是:开展研究、组织实施、考核评估、总结交流经验等。
规模小的学校,校长必须把劳动技术教育列人学校工作计划,做出具体部署,指定专(兼)职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期中要加强检查督促,期末要抓好总结、评估。
2.组织工作
(1)编写教材。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必须以《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司1987年3月颁发)为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教材。这是贯彻执行教育大纲,保证劳动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劳动技术教育的一项重大基本建设,在尚无通用教材的现阶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把编写教材的工作抓紧抓好。
教材应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服务行业、公益劳动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做到应用面广,适用性强,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写教材,既要放手发动教师和校办工厂、农场中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又可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聘请学校所在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农艺师和有文化、技术强、经验丰富的工人、农民参加。把编写教材的过程变成锻炼、培养、提高教师和校办工厂、农场工人的过程。应当承认,这是一项艰巨的基本建设,不是唾手可得的。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经过若干次的编写、试教、修订,再试教、再修订的不懈努力,一套科学、实用而又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教材,是一定能编出来的。
(2)培训提高师资、工人队伍。把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结合起来,对教师和校办工厂、农场的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