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就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规范,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共交往中所应具有的道德标准或者道德规则。它可以是一种成文法,也可以是某些部门、场所规定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公约、规则、须知等。社会公德的规范,范围很广泛,要求比较具体,它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是日常生活中处理私人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二是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三是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一般道德要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整个世界人类生活发展的要求,《纲要》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德规范概括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础性规范,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应有品质,爱护公物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遵纪守法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什么是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所特有的诚恳和气、谈吐文明、举止谦让的待人态度。它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必须遵守的礼节。讲文明,讲礼貌,就是要自觉遵守公共行为准则,用文明的语言和礼貌的举止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明涵养和文明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从这个角度讲,文明礼貌是人的第一素质,是做人的基础,要想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合格公民,良好的文明礼貌是不可缺少的。
二、为什么要提倡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对人们行为举止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和进步程度的一种象征。文明礼貌从宏观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公民做到文明礼貌意义非常重大。
1.提倡文明礼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越来越摆脱原始野蛮的状态,人和社会的文明水平日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是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由野蛮人变为越来越文明的人,所以人类行为文明的基本规范,就成为现代社会公德的一个首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明交往、礼貌待人的传统。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领域的扩大,人们不仅要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单位同事间的相互关系,而更多的还是要处理好与社会其他成员间的关系。文明礼貌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素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安身,不能顺畅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更不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文明礼貌是社会生活和谐的有力保证
文明礼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虽然因地域条件、社会历史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别,但从总体上来看仍有许多共同的东西,特别是从发挥社会作用方面来看,都是为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需,是社会和谐有序、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礼貌待人、文明交往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交往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人们已把具有社会交往能力,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感情交流、信息交流、生产协作和生活互助。只有在社会交往中讲礼貌、讲文明,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获得真诚的合作伙伴;只有懂文明、讲礼貌,才能化解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矛盾,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只有时时、事事、处处讲文明礼貌,才能不断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才能使生活美好和谐、充满阳光。
3.讲文明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与状态。就个人来说,文明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先进和社会行为的高尚。从道德上讲,文明总是同涵养、教养、修养相关,它是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动物,与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并重视这种关系的产物和结晶,是一种注重人自身的形象并把自我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讲究并追求人伦和谐的观点和实践。作为历史上曾经创造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国,文明、高雅的交往方式历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所推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物质文明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它的社会成员必须是文明的社会公民,以创造更高的精神文明来与之相匹配。没有文明的社会公民,就没有现代文明的社会。
4.讲礼貌是人类和谐共处的金钥匙
礼貌,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具有的语言谦恭、和颜悦色、热情待人等友好的情意和礼节。作为一种品行和德行,礼貌的实质是对他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自己谦逊辞让的君子风度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交往环境中,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与友善。在社会主义社会,礼貌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礼貌总是同一定的礼仪、礼节相关。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视为一架机器,那么礼仪、礼节就是使这架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具备良好礼仪的人,总是能够比较和谐地与人相处,并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三、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
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公民,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发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文明礼貌的光荣传统,自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社会主义好公民。为此,我们就应该做到:
1.举止文明
举止文明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文明的内涵和标准,并及时适应公共生活的角色变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特定的角色要求和文明法度,为社会大众所认可。举止文明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公共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举止文明还包括站相、坐态、手势、表情的端庄。一个人的举止是否端庄,不仅表明他的文明修养程度,也反映了他的内在道德品质,并影响到他的社会交往。为了与人交往的愉悦,为了社会生活的和谐,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举止加以适当注意,按照礼貌的规矩来行事,感情真挚,举止端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稳重得体,落落大方。
2.谦虚礼让
谦虚就是能够正确估计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不自满,不骄傲,虚怀若谷,永远进取;礼让,就是不与人争名夺利,能理解人,能尊重人。谦虚礼让是文明礼貌的重要内容,它反映的是一个正真的人高尚、纯洁、向上、友善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品德。作为新中国的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都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谦虚礼让的品质。这种品质能使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你不断进步,能使你与他人更为团结。要做到谦虚礼让,就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要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不与人争名夺利,不为他人一时过失而过多指责;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是非常尖锐的意见,也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热情待人
热情是一个人待人处世是否富有感情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处处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体现。待人热情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以平等、友好之心主动关心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在公共场所,遇到陌生人询问,态度要热情、友好,回答要耐心、细致。接受工作、完成任务,要热情主动。与同学、战友、工友、同事相处,要热情相待。热情待人,还要求我们要从道德修养上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此出发表现出来的热情则会令人感到真实、真诚、和善。
4.语言文明
语言是人们相互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文明的语言,使人感到亲切、温暖、舒服,能增进友谊,催人上进;粗鲁下流的语言,使人生气、发怒,轻者伤害感情,重者激化矛盾,甚至动武闹出人命。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生动地说明了语言文明与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语言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说话态度要谦虚和气,谈话语调要温和适宜,谈话目光要轻松自然,谈话神情要专注,谈话内容要文雅。为此,就要学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语言,如:请、您、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没关系、不要紧、别客气、你早、你好、再见等;要学会对自己用谦词,对别人用敬词的习惯;要学会与别人谈话的礼貌,别人讲话时,要注意听,不要随意打断,不要随便插话;要学会谈吐语言的健康,不能说假话、空话、大话,更不能说粗话、脏话、恶语。“言为心声”,美好的语言来自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道德修养,始终如一地做到心地善良,为人诚实。
5.仪表文明
仪表文明是一个人素质和风度的外在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品格情趣、气质风度。要做到仪表文明,就必须注意自身的形象装束、动作和习惯,使之与社会环境、与自身的特点及其个性相协调,做到合体、合适、合度。所谓合体,就是根据个人自身的条件去选择最合适的仪表。所谓合适,是指仪表装束应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谓合度,是指仪表装束应与职业、年龄、性别和民族风情相协调。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就十分注重自身的仪表,他自撰的格言是:“面必净,发须理,衣必整,纽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总理一生注重自身仪表的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6.遵约守时
现代人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遵约守时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礼节。只有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遵约守时,才能使人们的工作顺利、生活愉快。遵约守时是一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表现,也体现一个人是否对他人尊重。为使遵约守时付诸行动,就必须做到:走亲访友有约在先,一旦约好时间就应按时赴约,出于礼貌还应当比约定时间稍有提前到达赴约地点;工作交往,更应事先约定,并应遵约而至,提前做好约会中的各项准备事宜,不要因准备不足而延误时间;参加集体活动,如开会、赴宴等,也应守时,不要因迟到而影响和耽误他人的时间,影响社会活动的气氛,如果作为活动的召集人就更应守时,不然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按约访友或赴会,就应事先通知他人或领导,确因意外出现而不能事先告知对方的,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