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警惕“魔鬼时间”——清晨
研究发现,清晨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时间段,要比其他时间段高出50%左右,因此,国外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研究专家们把清晨叫做“魔鬼时间”。
人体的生理、心理变化,与日出日落、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密切相关。每当旭日东升的时候,体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开始升高,交感神经一兴奋,心跳就会加快,血压也会上升,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多。因为,人们白天要劳动、要工作,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是为白天活动做准备,等太阳落山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会大大降低。研究还发现,周末和星期一这几天,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多,这与周末暴饮暴食、活动多、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有关,而到了星期一,又要开始上班,从不规律变为规律,这个跨度也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多。
一年四季中,冬季气候寒冷,温度很低,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脑出血就多;夏季,炎热酷暑,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尤其是初夏天气突然变热时,机体一时不能充分适应,往往也很容易发生脑血栓等意外。
一天当中,血压一般到上午9~11点左右达到高峰值;中午12点吃完饭后休息一会儿,血压就会降下来;到了下午4~6点,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夜里10~12点以后,血压再次下降,凌晨2点时处在最低。而人的整体功能最佳状态是在下午,尤其在3~5点的时候最活跃。
此外,经过一夜睡眠,夜间呼吸、出汗和泌尿后,机体的水分会大量丢失,血液黏稠度会渐渐增高,在天亮时会达到最高值。因此,早晨醒来时,要及时补水。
总之,人体的生物节律在每天、每周、每年的不同时段,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这与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在防治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血压波动的高峰期——清晨,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如何在生活中远离“魔鬼时间”
(1)注重清晨的“不适感”
临床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上起床后,已发觉身体不适,浑身不对劲,但往往不当回事,或是简单地认为晚上没有睡好,起床太猛就忽略这种不适的感觉。事实上,这种忽视或是忽略身体不适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事,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高血压患者起床后,如时常有胸闷、头晕、头疼等不适症状时,应留意观察,并及时用药,如果症状仍得不到好转,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应该避免两个“三联症”
在生活中,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避免两个“三联症”。
第一个三联症,是“寒冷、劳累、清晨”。寒流后的第二天早上,往往是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的高峰期,这是因为上午6~11点,本身就是所谓的“魔鬼时间”,这时心脏血管负担最大;同时经过一夜休息、代谢、排尿,体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清晨起床、洗漱又是最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最兴奋,血管收缩物质渐增;此时,若再遇上寒冷的刺激,就会加剧不良反应,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多,血管中的阻力增强,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意外的危险性就会加大。因此,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小心注意。
第二个三联症,就是“饱餐、饮酒、兴奋(激动)”。这组三联症最容易发生在节日、聚会、宴会上,这三种因素都能独自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耗氧量,如果合并存在,其合力作用更可怕,极易造成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并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更应该注意避免这样的三联症。
(3)高度警惕三个“半分钟”
很多患者白天挺好,夜里突然死了。为什么白天好好的人,夜里会突然死亡呢?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与夜里起床太快有关。突然体位变化会引起体位低血压、脑缺血、头晕、晕倒等现象,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脑缺血、心脏缺血,脑缺血会引发脑血栓,心脏突然缺血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高血压患者经常容易在夜间因体位变化而引发意外。
这种意外虽然可怕,却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做到三个“半分钟”,就能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夜里或清晨醒来,在床上先躺半分钟,不要马上起来;坐起来半分钟;然后,两腿下垂半分钟;经过三个半分钟后,再起床上卫生问或是活动,基本就不会有问题了。这样的三个半分钟,可以减少很多心脑血管患者的猝死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4)每天坚持三个“半小时”
所谓的三个“半小时”,是指早上活动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每天早上起来后运动半小时,打打太极拳、慢跑或是别的运动都可以,但应该注意因人而异,运动量要适宜;午睡很重要,每天午睡半小时,冠心病的病死率可减少30%,这是因为午睡这段时间,血压处于一天中的低谷,心脏也因而得到了保护;而晚上散步半小时,通过运动可提高晚上的睡眠质量,进而减少高血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