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图文科普-地球的威力
45118300000041

第41章 气候灾害(2)

2002年8月,欧洲大陆中部洪水暴发,造成百年罕见的灾害。从俄罗斯黑海沿岸直到意大利、西班牙、捷克、奥地利、匈牙利和德国,许多地方堤坝决口,居民区变成一片汪洋,铁路、桥梁被冲垮,许多城镇的居民不得不撤离。这次洪水给欧洲造成巨大损失。

三、沙尘暴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是由风与沙相互作用产生的。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是一种高强度的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一般来说,沙尘暴更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呢?世界上有4个沙尘暴多发区,分别是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我国沙尘暴发生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他地区。我国沙尘暴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往南至甘肃河西走廊并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北疆的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3个局地性沙尘暴区。除了以上这些区域,在其他的地方则很少有,沙尘暴的发生。

根据对各地地方志的研究发现,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这场沙尘暴造成了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牲畜伤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在冷干气候时期,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20世纪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20世纪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20世纪70年代稍有增加;20世纪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按沙尘暴的月份变化特点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对沙尘暴规律的掌握有利于对沙尘暴进行治理。

(三)沙尘暴的形成

不是任何有风的地方都有可能形成沙尘暴,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素:第一,地面上的沙尘物质。这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第二,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第三,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和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第四,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但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

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大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

沙尘暴发生的4个条件让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土地、北方春季未耕种的土地是沙尘暴易发地带,而春季北方地区的干旱,又使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大风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现象,主要是冷锋活动或经纬向环流调整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更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由此可见,沙尘暴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近几年全球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都是沙尘暴肆虐的原因。

(四)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当它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沙尘暴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肥沃土壤被刮走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从而导致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沙尘暴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沙尘暴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他水利、电力、煤田和油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 1993年5月5日,我国受到一次特强沙尘暴的袭击,这次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进行破坏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这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对城市的大气造成了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总之,沙尘暴是一个破坏力极大的季节灾害,只有加以预防和治理,才有可能将它造成的灾害降低。

(五)沙尘暴的防治

1.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沙尘暴的治理工作非常复杂,许多问题人类还未彻底明白,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只有将防灾工作做扎实,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尘土肆虐2.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环境的破坏是沙尘暴产生的一个重大原因,因此加强环境的治理对于减轻或减少沙尘暴显得尤为重要。从2000年起,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建了“十大工程”,其中一大工程是中西部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这项工程的启动对遏制沙尘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比较准确的物质来源,对沙尘暴的源头进行重点治理,做到釜底抽薪,是治理沙尘暴的关键。

四、雪灾

雪灾,顾名思义,就是由过量降雪造成的季节灾害,亦称白灾。雪灾造成很大的灾害,其主要危害为: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骆驼穿上防寒服防雪灾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引起牲畜死亡,导致畜牧业减产。

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都有可能出现,偶尔还会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根据积雪稳定度、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我国的雪灾可分为雪崩、风雪流和牧区雪灾3种类型。

利用遥感对雪灾进行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积雪的空间分布范围、深度、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以及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对发生雪灾的地区进行救助,这也是预防发生雪灾的一种有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