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是以校本思想为根基,为服务和推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发展成的一项学校制度。它一般指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教育研究活动。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都与其意义相近,亦可说是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观照,它们在本质精神上是一致的。
(第一节)什么是校本研究一、“校本”的基本含义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不是囿于外在的理论、模式、方法,而是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是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它不是不要理论、模式、方法等,而是更强调从具体情况出发,更强调理论、模式、方法都必须受实践的检验、修正、补充。
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学校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局外人很难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了解。
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实际出发,各种培训、研究,都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只能服务于学校的需要,而不是凌驾于学校之上。
总之,“校本”的出发点是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落脚点是解决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过程是以学校自身人员参与为主。但是如何确定“校本”的出发点,如何帮助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校本”实施的过程,都可能有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因此,“校本”不是“本校”。
二、“校本”的主要内容
“校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这四个方面在“校本”的实践中是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多向互动的关系。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起助推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于四者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为什么强调“校本研究”是起点呢?因为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源于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也源于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等的深刻洞察,而这种认识、洞察和把握,必须以校本研究作为手段,只有通过校本研究才能获得。校本研究中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解读、探讨,既为校本培训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素材,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依据。
校本培训在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校本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于校本研究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校本课程为何开发、如何开发、开发什么等问题要借着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而校本管理,对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来说是前提和保障。
三、“校本研究”的特点
(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基本理念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对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老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学习和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智慧。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做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更多地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是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随着新课程的大面积推进,新课程的问题将在教学实践中暴露,新课程的困惑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问题困惑的产生和解决,急切需要有应对的策略,急切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模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校本研究的方法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与方法的革新紧密相关。只有采用了正确、合适的方法,才能保证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靠、准确,能解决所要探讨的问题。构成研究方法的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物质手段,思维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这四个要素。
一、关于教育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研究方法包含了以下三方面:一是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二是方法或方式,即贯穿全过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风格;三是操作技术,即在研究中具体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
也就是说,方法包括了三个层面:方法论、方法或方式、操作技术。这种界定反映了人们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人们已经把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从看作为某类静态物度量的规范发展到对活动的程序、途径、手段的规范;从对个别方法的理解发展到对方法体系的认识;从对方法功能的认识到对方法结构的认识,同时人们还把行动操作的方法与研究中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方法中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构成
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按照某种程序和路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知识体系和行为规则系统。教育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可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
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也即指导原则,是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包括哲学方法论(如辩证唯物论)和科学方法论(如系统理论)。在理论上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在实践上是起定向作用的各类具体研究方法的结合体。
第三个层次是教育科研中具体使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它是为达到不同研究目的,各种具体方法的灵活的实际应用。如怎样进行行动研究,如何设计教育实验等等。
我们所指称的“校本研究方法”,主要讲的是适合学校教育情境、教师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它应当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研究类型去从事研究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不过多地在抽象与概括的层面上阐述,而侧重于应用与操作的介绍。
二、从研究的范式看校本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研究历经逐步发展,摸索出了两大类型的研究范式,一是定量研究,二是定性研究。教育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这两种范式间的冲突。定量研究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定性研究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
我国学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范式,一种是以事实研究为主的实证性的研究模式,一种是以价值研究为主导的非实证性研究模式。实证式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和逻辑分析研究,等等;非实证研究包括分析描述研究、文献研究、质的研究、思辨研究、解释学研究,等等。
(一)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或称质的研究),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处,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有些专家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现象描述、整体归纳、主观结论,二是突出自然环境和现场性的研究条件。在校本研究中,很多研究都采用质性研究模式。
(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事实研究、定量分析,它是以现实中真实的事件为对象,通过准确细致的数量分析,从而证明结论。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实验、测量等。
近年来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呈现出重视实践及质的研究的趋势,人文特色日益增强。同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综合性特征不容忽视,从此角度来说,实证研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可以从多角度对资料进行掌握,研究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这样能够帮助教师在研究中掌握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更有把握地得出研究的结论,也更好地获取研究成果等长处,其作用无可替代。
(三)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我国学者阎光才在对教育研究中量化与质性方法之争进行语境分析时提出,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主观建构与客观形构的统一,量化与质性方法并不存在必然对立,而是具有相容性和相互补充作用。
从总体上看,定量的实证研究者比质性研究者更强调标准研究和预先设计。而质性研究进入研究更灵活,并且更经常地包含多种研究方法。就校本研究而言,由于它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也就更多地把质性研究同定量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应当看到,教师在做校本研究时,针对研究的阶段、目的及性质等因素的差别,应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深入需要定量研究做辅助,而定量研究的运用则为定性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数理和逻辑的依据。从这样的角度说,这两类研究互相支持、相辅相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根据研究侧重点的变换而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而已。平时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也进行着各种研究,即使在这样的微观研究中,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准确的数据说明都是同样重要的。
三、从研究的类型看校本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如,根据方法论体系,可分为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为代表),一般科学方法论(以系统方法论为代表),及各种具体研究方法;根据研究水平,可分为直觉观察研究、探索原因研究、迁移推广研究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手段的特征,可分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等。
为了贴近校本研究的运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研究的类型。
依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基础研究是指向普遍性问题的,它可以为现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应用研究是指向特定问题的,它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宗旨。发展研究则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对教育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或对某项教育内容与方法作出重大变革、创新的系统的创造性研究。特拉弗斯曾这样分析过:基础研究旨在增加科学知识和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实践价值的结果。应用研究则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威廉·霍尔斯曼则指出: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非是从它们的复杂程度或价值,而是从它们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从十多年来学校开展的教育研究来看,大多是在学校情境中,以学校中的问题或以教学、教育改革为中心,寻求直接的问题解决或改革效应,主要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基础研究和学校发展研究。
依据研究场域的不同可分为文献研究、现场研究。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其工作的场域与方式是“书斋式”的,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作为旁观者与思考者,不一定直接接触教育实践。现场研究则必须进入教育的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文献分析是把握研究起点和动向的第二手资料),在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研究。一般说,校本研究是在教育活动的现场进行的,较好地体现研究与实践的一致性。
依据研究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大,难度高。微观研究,是指对比较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比较强的问题的研究,可以是小的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具体的实践问题。中观研究,是指研究问题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单位可以完成。相对宏观研究而言,校本研究一般较少涉及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而更多地关注学校内部进行的活动,如学校管理、班级工作、思想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与师生交往,等等,因此多属中微观研究。
小资料一种教育科学类型系统的划分┏━━━━━━━┳━━━━━━━┳━━━━━━━┳━━━━━━━┓┃级别层次┃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分类依据┃研究性质┃研究特点┃研究形式┃┣━━━━━━━╋━━━━━━━╋━━━━━━━╋━━━━━━━┫┃┃┃事实研究┃┃┃┃┃历史研究┃┃┃┃基础研究┃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宏观研究┃┃┃┃教学研究┃微观研究┃┃┣━━━━━━━╋━━━━━━━┫┃┃┃┃德育研究┃定性研究┃┃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管理研究┃定量研究┃┃┃┃评价研究┃个体研究┃┃┃┃┃群体研究┃┃┃┃政策研究┃┃┃┃┃┃个案研究┃┃┣━━━━━━━╋━━━━━━━┫┃┃┃┃规划研究┃多案研究┃┃┃┃对策研究┃┃┃┃开发研究┃未来研究┃┃┃┃┃预测研究┃┃┃┃┃前瞻研究┃┃┗━━━━━━━┻━━━━━━━┻━━━━━━━┻━━━━━━━┛
(第三节)校本研究方法的选用
在林林总总的方法类群中,我们须选取适应校本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的方法。校本研究方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方法”,它只是一些教育研究方法在学校教育研究活动中的选择性组合与应用。
一、校本研究方法的正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