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13

第13章 巴菲特教你把握最佳时机(4)

我们永远持有的3只股票美国广播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与华盛顿邮报的仓位仍然保持不变,同样不变的是我们对于这些公司管理层无与伦比的敬佩:资本城公司的汤姆·墨菲和丹·伯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比尔·斯奈德和卢·辛普森,还有华盛顿邮报的凯·格雷厄姆和迪克·西蒙斯,查理·芒格和我非常赞赏他们在公司管理中的出众能力与高尚品德。

——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管理层非常优秀的公司。他说,要想做好投资,看重公司本身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应该是人,即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巴菲特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足够优秀,是你是否要投资该公司应该考虑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巴菲特表现得非常明显,几乎可以说他所重点投资的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当初在针对该公司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看作是一项投资该公司的主要条件。

在巴菲特看来,一切决策活动都要由人来完成,一家公司的运营情况与管理层的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认为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其实不是上市公司本身,而是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也就顺理成章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在50年前约翰·威廉姆斯出版的一本《投资价值理论》著作中,作者提出了价值计算的数学公式,他把它精练地概括为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是企业的价值,都将取决于其未来年度剩余年限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以一个适当的利率加以折现后所得到的期望值。

他说,这个计算公式对股票和债券同样适用,所不同的是两者之间有一个很难对付的重要差别,那就是债券的回报受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影响很小,说穿了,只有当管理人员无能透顶或者不诚实,导致暂停支付债券利息时,这种影响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投资债券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未来现金流的大小。可是,股票投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息票,或者说,这种息票需要投资者自己估算出来,所以股票投资很容易受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的影响。

巴菲特说,他最敬佩的公司管理层是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的汤姆·墨菲、丹·伯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比尔·斯奈德、卢·辛普森,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凯瑟琳·格雷厄姆、迪克·西蒙斯,这也是伯克希尔公司希望能永久持有这三只股票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些管理人,巴菲特不但欣赏他们的出众管理能力,更赞赏他们的高尚人品。因此,在每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巴菲特都要不惜笔墨甚至有些肉麻地赞赏旗下公司的优秀管理层。

巴菲特说,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他经常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这三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发现,这三家公司的管理人要比其他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表现卓越得多了。而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明显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可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在他们的位置上却坐得很牢,一点也没有后顾之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是因为首席执行官的管理能力很难衡量。比如,你的秘书被应聘时要求达到的打字速度是每分钟80个字,可是上班后发现她的打字速度实际上只有每分钟50个字,那么毫无疑问她会被立刻解雇,在这里,他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就是衡量其是否胜任工作的标准,但人们在衡量一名首席执行官是否称职的时候却往往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即使有标准也是模糊不清而难以执行,或者就是这种标准被肆意歪曲、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更何况出于利益的考虑,许多公司董事会成员都希望能与首席执行官和睦相处,不愿意得罪公司管理层。即使公司到了破产边缘、最终被其他公司兼并了,那些作鸟兽散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公司管理层,原本享受的优厚待遇也不会有多大损失,甚至还可能因祸得福,取得比原来更高的待遇。

总而言之,首席执行官可以有很多种借口蒙混过关,通过考核。那么如果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合格,久而久之地就会导致公司内在价值大幅度下降,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从而严重地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试问,这样的公司又怎么是好的投资对象呢?

巴菲特也认为,在投资者重点投资的上市公司里,这种情形是不允许存在的,否则该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内在价值就无从得到保证,你的投资也就很可能会打个水漂。所以他一再劝告投资者,一定要把资金投到公司管理层十分优秀的上市公司。如果你对这家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才能和人品一无所知,最好等考察清楚了再做决策。

归根到底,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该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从而决定着该公司未来内在价值的大小和发展方向。巴菲特说,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要比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一般的公司好得多。他认为,如果管理层足够优秀,那么即使买入这家公司的价格一般,也会比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普通公司好得多。说到底,优秀的公司管理层本身就是无价之宝。

那么,巴菲特心目中的优秀管理层究竟有什么标准吗?

巴菲特认为优秀的首席执行官是非常能干而且勤奋努力的,他们其中的某些人甚至十分出类拔萃。他们热爱自己的公司,像所有者那样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高尚的品德与出众的能力。他们的为人非常值得投资者信赖,能让投资者放心地把钱交给他打理;他们有能力为股东创造良好收益,让投资者从中得到合理回报,而不会占着职位却不做事。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举例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世界百科全书、科比吸尘器公司、斯科特·费策公司等都是拉尔夫一个人领导的,要知道,拉尔夫一个人就担任19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即使如此,伯克希尔公司在1986年收购斯科特·费策公司后的业绩表现就出乎预料,1987年的业绩表现更上一层楼,税前利润提高了10%,可是成本却大大降低。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掌管19家公司是一个什么情形?毫无疑问,拉尔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人,他的管理智慧吸引了一大批明星经理人为他服务,而且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依然很乐意有更多的企业交给拉尔夫来打理,因为拉尔夫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内在价值。对于投资者而言,追求高收益是其最终目标,那么既然这样,把更多的企业交给他管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实际上,在伯克希尔公司,像拉尔夫这样的优秀管理层比比皆是,这是推动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不断攀升的重要动力。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收购波仙珠宝公司后,当年的营业额就有大幅度增加。更不用说,这是波仙珠宝公司在4年前搬到这个地方来营业时,营业额已经比过去增长1倍的基础上实现的,再向前推一步,该公司在搬到这里来以前的6年中业绩已经增长了一倍。这充分说明了波仙珠宝公司的艾克·弗里德曼简直是一个天才,他完全有能力让手下的企业全速前进。由于它的销售量非常大,所以你能在那里看到各式各样、各种价格的珠宝。但这样一个销售量非常庞大的公司的营业费用却只有同行平均水平的1/3。因为他采用了集团采购的方式,这样采购的价格就会非常低,再加上对费用的严格监控,使得它的商品价格要比同行低得多;而低价格又使得顾客盈门,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见,管理层对提高股票内在价值的作用至关重要。投资者如果购买债券不怎么在意公司管理层的话,在投资股票时就非常有必要关注这一点,巴菲特的投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当公司业务与众不同时

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业面临供给过剩且为产品一般商品化的情形(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等都无差异化)时,便极有可能发生获利警讯。当然,若价格或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透过政府立法干预、非法勾结或国际性联合垄断如欧佩克)能获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若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通路服务由谁提供,成本与价格系由完全竞争来决定,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厂商皆努力强调并建立本身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原因。

——巴菲特

巴菲特在做投资的时候更喜欢那些业务简单的公司,他认为公司业务过于复杂其中就可能蕴藏着投资风险。但问题是,如果一味强调业务简单易懂,而对这种业务简单的大路货行业因为没有特色、竞争异常激烈所导致的在竞争中的劣势也是很不应该的。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他人所没有的特点。所以巴菲特也认为投资既要关心传统业务企业,也要关注业务与众不同的企业。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投资者有必要注意上市公司的产品差异化。普通的投资者往往认为1983年或1984年产业循环将会到达谷底,然后慢慢地稳步向上,但巴菲特却认为,如果某个企业处于产业面临供给过剩、并且产品属于一种普通商品,例如在整体表现、外观、售后服务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那么公司的这种缺少特点的经营状况就很可能会拉响业绩不良的警报,因为这种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提高依靠的已经不是产品或销售方式,而只是价格的高低。事实上,在价格大战中,大多数企业或产业都会面临十分悲惨的下场——无法赢得特定市场,最终淹没在自由市场竞争中。除非政府部门有立法保护,或者通过行政进行干预,或者企业进行非法勾结,或者有某种全球性的市场垄断手段给予保护,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才能控制在有效范围内,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由市场竞争,否则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太大的发展的空间,所以也不可能为它的投资者带来收益。

这也正是所有企业都千方百计要强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某种差异性的原因。虽然并非所有企业和产品都要强调这种差异性,但如果企业的产品和别人完全相同,那么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最后业绩回报不能尽如人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市场会进行自我调节,例如价格下跌、获利回报下降,必然会淘汰一部分公司,从而使得剩下的公司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自我进行修正,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而痛苦,而且用不了几年,新的一轮扩张后又会面临着过去同样的窘境。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保持自己的特点是一家公司生存下去的重大前提之一。

以纺织行业为例,纺织公司绝大多数时间内都会因为行业激烈竞争而导致利润微薄,挣扎在破产边缘,即便期间也会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存在的时间很短,用巴菲特的话来形容就是大约仅维持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

所以巴菲特认为,要想成功投资,投资者一定要尽量避免投资这种经营业务完全相同、缺乏竞争优势的公司的股票,而要特别关注业务与众不同的股票。

有一次,巴菲特在和学生谈话时掏出一张倒闭的投资银行名单说,尽管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规模比过去增加了15倍,可是这张名单上的银行的规模却没有多大改变,银行的数目也没有增加多少。巴菲特认为,那些投资银行的管理层智商都很高,工作也很勤奋,更渴望成功,但由于他们盲目模仿同行而最终招致了失败。

不过很多人因此对巴菲特喜欢投资保险公司感到不解,他们认为保险公司的情形和这种投资银行的情况差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险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同样非常激烈,而且产品没有多少差异,在保险业教科书中,保险公司也同样是被归入供给过剩、产品一般商品化行列的,但为什么巴菲特的态度却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对此,巴菲特认为,保险公司的情形和投资银行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很少有破产倒闭的情况,其原因是保险公司只要增加一点点成本,马上就能提高经营业绩。通常是,政府部门立法保护或推出某项措施,马上就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保险业务领域,这在其他行业是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保险行业的收费价格标准由政府核定,在这方面,保险公司自身并没有太大的权限,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行业的收费情况具有某种垄断性,即使是有业务竞争的情况的发生,但这也主要体现在争取客户方面,而一旦涉及到价格谁也不敢轻易降价。更何况如果保险公司发生亏损,政府部门也会主动出面和保险公司共同商讨怎样扭亏为盈,法律也会禁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在这种种措施的保护下,几乎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获得必要利润。

这也就是说,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业务与众不同的上市公司,认真考察它们为什么不同,是否能够旱涝保收,并善于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以便做出最好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