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要学巴菲特,投资要学索罗斯
45138700000002

第2章 巴菲特教你做金钱的主人(1)

巴菲特认为:“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所以,对待金钱,应该既像朋友,又像陌生人。如果因金钱而折磨自己,人生就会狭隘,你也会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时候的财富于你,已经不再是你用来实现幸福的工具,而不过是你人生的枷锁。如果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对待金钱,那么这种坦然的心态本身就是你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而这也才应该是你积极追求钱财的基础。

到底是谁改变了谁

钱,绝不分高低贵贱,怀有赚大钱的欲望是好的。金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它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犹太人

有人说:金钱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通往贿赂犯罪之路的大门;金钱是一面魔镜,它能照射出人性的贪婪;金钱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出一世的不幸。同时也有人说,金钱是一把钥匙,它能使你打开幸福的大门;金钱是一面放大镜,它能把一份幸福放大成两份温暖。

那么到底是金钱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金钱?

对此,巴菲特身体力行地告诉了我们完美的答案。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经过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运筹帷幄,巴菲特使金钱在手里滚动壮大并最终成就了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个商业王国——现今它在全球100家资金最雄厚的公司中骄人地位列第13位,它可用于投资的现金已高达430亿美元,控制着60家企业,涉足领域包括保险、家具、珠宝、酒店等,还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股份。至此,巴菲特的个人资产累积仅次于IT巨子比尔·盖茨,位居全球第二。

但是,巴菲特从来不曾在金钱中迷失自己。有着成功的事业和至尊的社会地位的巴菲特的日常生活节俭得令人难以置信。他和妻子一向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追求华屋美食。妻子于2004年去世后,他仍然住在一栋1957年以31500美元买下的房子。巴菲特的午餐经常是爆米花、洋芋片和可乐。巴菲特最“奢侈”的花费也不过是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而那也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时间,赚取金钱。

尽管如此,也不要以为巴菲特就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巴菲特在他人异样的眼光中过着舒适但不奢华的生活,从容淡定。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6月26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巴菲特宣布把他44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的85%捐献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用于对付人类顽疾、消除贫困以及提高教育水平。他甚至立一份新的遗嘱,以保证在他死后这些股票仍然能够发放到各个基金会。这笔捐款毫无疑问是美国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慈善捐款,它甚至超过了科威特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使得“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财产价值达到了600亿美元。

巨大的财富没有改变巴菲特,相反巴菲特却做了财富的主人,他用财富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希望。所以,人不能没有钱,但人生中有更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东西。明白了这点你才能在理财这场大战中明白你到底想要通过理财实现什么。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说过:“金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金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用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你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钱,把它花在该花的地方,你才可能成为金钱的主人;但如果不合理地使用钱,把它花在一些奢侈的地方,甚至用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你就会悄悄地沦为金钱的奴隶。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断言,金钱是一种催化剂,使堕落的人更堕落,高尚的人更高尚。我们需要素质教育,也需要金钱教育,因为只有让高尚的人掌握金钱的权利,才能使金钱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理财的人首先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金钱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它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你本身,而金钱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支配它的人的行为。可以说,金钱充满诱惑力,同时也是善变的,因而学习管理金钱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无论面对多么变化多端的金融投资市场和产品,你都要记住:在你的投资理财的过程当中,金钱会不断地增加或减少,但金钱本身并不具备任何力量,而你的人生的价值也并不由金钱的多少来定义,所以你的金钱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你的无能和失败,金钱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你的伟大,你完全不必因此而失望或者是陶醉于显示自己的财富。

遵循金钱的法则,你可以使金钱成为你的主人,让它主宰你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凌驾于生活所给予你的各种诱惑之上,掌控你的金钱并使它成为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奴仆。当这些法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自己的力量,并从中享受到金钱带给你的幸福感而不是挫败感。

养成合理用钱的习惯。这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总之,对待金钱,既要像朋友,又要像陌生人。如果因金钱而折磨自己,人生就会狭隘,如果用一种“坦然”的心态去对待金钱,那么这种坦然的心态本身就是你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而这也才应该是你积极追求钱财的基础。

财富≠幸福

金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

——巴菲特

在犹太人看来,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拥有一定的财富,这样才能在精神上愉快、生活上舒服,所以他们认为那些贫穷的人脸上,大多写满了沧桑和苦难。事实上,在生活中,那些没有好生活的人也确实容易陷于悲伤、衰老、苦闷的状态中。因此,有人说,钱是让人生更加幸福的前提。

诚然,要生活就离不开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钱,我们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充满幸福感的生活。其实,财富并不等于幸福。有太多的人在贫困中辗转的人可以一起迎接风风雨雨,却在物质充裕的生活中失去了彼此的默契,将快乐留在了那段窘迫的时光里,甚至迷失了自我。

财富在于拥有,而幸福在于心态。当你能够从财富的羁绊中走出来,用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用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你周围的不幸和苦难,那么你的财富才可能真正成为你幸福的基础,否则它就只会给你带来困扰与牵绊。

正因为此,以巴菲特和盖茨为代表的巨富们在财产分割和子女即使在继承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观念和做法。巴菲特直接认为自己“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他表示他从未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精英的社会里,他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百万家产将使这一竞争变得不公平,我们应该努力保持机会平等。”巴菲特认为只有平等的权利和不懈的奋斗才能缔造幸福的人生,而过多的金钱并不能满足人的幸福感。所以,他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钱让孩子去挥霍。

巴菲特的这种理念可以说是美国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慈善家有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毕生的捐款总额按2006年的美元价值计算分别是76亿美元和41亿美元。《世界日报》评论说:“慷慨捐献,是美国亿万富翁的一种不成文传统,一种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一种有钱人得到社会认同的标准,一种具有终极诱惑力的精神风范。”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95年到2002年,美国人每年捐出的善款总额占GDP的比例接近2%,高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

这让我们看到,无论他们拥有多少财富,他们的心灵都是自由的,他们始终不曾为金钱所束缚。

而在中国,在慈善捐款总数中,大约75%来自国外,10%来自平民百姓,只有15%来自国内的富人阶层。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中国富豪的钱极少用在慈善事业上,“福荫”子孙是他们常常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