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产育儿知识一本通
45161400000015

第15章 产后疾病的护理与防治

产褥感染的护理与防治

疾病概述

在分娩及产褥期,细菌进入产道而发生的炎症过程称为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多在产前或产时发生,扩散后在产褥期首次表现出来。产前的原因包括孕妇营养不良,卫生不良,妊娠后期性交,合并慢性病生殖系统感染以及胎膜早破(破膜时间愈长,愈容易发生感染);产程中的滞产,多次阴道检查;分娩期中进行官腔操作过多,产道损伤,产后出血,胎盘胎膜宫腔残留,剖腹产等,都是产褥感染原因。因此孕妇的营养、临产和产程中的卫生消毒,以及接生中的损伤都是产褥感染的诱因。经济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的孕妇,不注意卫生的孕产妇,剖宫后的产妇,以及旧法接生的产妇,最容易发生产褥感染。

自诊要点

(1)以发热为突出症状,常在39℃以上。

(2)伴有畏寒,下腹部疼痛,恶露增多,色淡红或暗红,混浊有臭味。

(3)严重者伴有昏厥、抽搐等。

(4)伴有口渴,烦躁,面红赤,舌红干苔黄。

治疗建议

应及时到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抗生素对抗感染,恶露多时会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抵抗力差者会进行适当输液或输血,若有脓肿形成者要及早排脓。

如选择中医治疗,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服用进行辨证,可供选择的中成药有:

(1)邪毒炽盛型。发热恶寒,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黑如败酱,有臭味,烦躁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可服神犀丹、新雪丹。

(2)血瘀型。寒热时作时止,恶露不下或量少,色紫略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燥渴而不欲饮,舌紫暗或有瘀点。可服妇女痛经丸、益母草膏。

(3)血虚型。产后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腹痛绵绵,手足麻木,舌淡红、苔薄白。可服八珍丸、白凤丸、当归补血膏。

注意事项

(1)休养环境必须清洁安静,室内空气流通,冬天预防感冒,夏天预防中暑。产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如有特殊情况,延迟起床时间,以后每日提早起床时间,活动范围和强度逐渐增加。

(2)衣服避免过薄过厚,要勤换勤洗,注意不要感风受凉。注意恶露情况。注意大小便通畅。

(3)卧床休息时,要注意翻身,不要一直取仰卧位,可做床上体操,进行腹肌运动和提肛肌收缩运动。产褥期间不宜站立过久,少做蹲位,不要手提重物。

(4)产褥期严禁性生活。产后4周内禁盆浴,外阴每日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或新治尔灭酊冲洗,避免污水流入阴道。会阴伤口涂红汞或新洁尔灭酊。

(5)月经垫要常换,用质地柔软、消毒好的月经垫,月经纸或纱布要消毒后再用。

(6)食用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产后3天内不能吃过于油腻、汤太多的食物。饮食中必须含足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7)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产后发热的护理与防治

常见的产后发热有以下几种:

1.感冒发热

产后体虚,易感风寒,常伴有畏寒、头痛肢酸痛等症状,可按感冒处理,服用感冒冲剂、银翘解毒丸,速效感冒胶襄等药物。

2.乳胀发热

产后2~4天在乳腺分泌之前,因静脉及淋巴管回流瘀滞,使乳房过度膨胀局部出现硬块,稍有触痛伴有发热,一般1~2天后自然消退。乳腺开始分泌后,如有乳线管阻塞而乳汁积聚可引起发热,发热可超过38℃,这时乳房局部可作热敷,吸空乳汁后体温即下降,如局部有硬结且出现红肿有压痛,并伴有发热时,应考虑有乳腺炎的可能,可按乳腺炎积极治疗。

3.感染引起的发热

产褥期由于体力的消耗较多,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产道局部的创伤,病原体可经生殖道引起感染。体温可超过38℃,伴有畏,寒,下肢部疼痛,检查底有压痛,恶露增多并有臭味,白细胞增高,统称产褥感染。

产后出血的护理与防治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500毫升以上者称为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产后出血绝大多数可以避免,故应予特别重视。

临床表现

(1)胎儿娩出后阴道流血,可发生于胎盘娩出之前或胎盘娩出之后、或两期兼有。

(2)出血流出体外,其量多少可以观察。有时血液积滞于子宫腔内或阴道内,致子宫底升高,子宫体积增大,当按压子宫底时才有大量血块涌出,称为隐性出血。

(3)大量出血产妇可迅速出现休克,自觉头晕、出冷汗、打哈欠、恶心、呕吐、呼吸短促、烦躁不安。检查时可见病人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下降、脉搏细微等。

诊断依据

(1)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达500毫升以上。

(2)子宫收缩不良。

(3)胎盘滞留或残留。

(4)软产道裂伤,包括阔韧带内血肿和阴道壁血肿。

(5)凝血机制障碍。

治疗原则

(1)输液、输血、吸氧抗休克。

(2)及时找到出血原因,积极去除之以达止血。如子宫收缩不良,用手按摩宫底,用宫缩剂等促进收缩;胎盘娩出之前,手探查滞留原因,粘连、嵌顿及残留者即予取出或行刮宫术;植入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软产道裂伤者即缝合止血,血肿者先取出血块后缝合之。凝血机制障碍者,输大量新鲜血,补充血小板等。止血芳酸、纤维蛋白原输入,但由DIC引起的出血,慎用上述止血药。

(3)重症者需行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切除。

(4)防止肾功能衰竭。

(5)抗生素投入预防感染。

(6)对症支援治疗。

用药原则

(1)对出血及休克早期及时输液、输血的同时,应用宫缩剂,寻找到出血原因,积极处理止血。再于抗生素及支援治疗、抗贫血,如青霉素、人血白蛋白、血浆。

(2)对重型者;输血、输液、吸氧抗休克,立即行子宫切除之前结扎子宫动脉、髂内动脉、补充电解质、护肾;护肝治疗,投入更大量抗生素,对症治疗。

辅助检查

(1)对出血、休克早期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出血多、休克时间长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异常出血停止,贫血纠正,感染得控制,无并发症,能自理。

(2)好转:异常出血减少,仍贫血或存在某种并发症。

(3)未愈:仍有较多出血,并发感染或有其他并发症。

产后恶露的护理与防治

产后,每个产妇都会从阴道流出血性液体,这种阴道排出物在医学上叫恶露。

恶露是怎么产生的呢?妊娠期,胎盘附着于子宫内壁上,胎儿出生后,胎盘也随之娩出,但胎盘从子宫剥离后造成的创面,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愈合。因此,在产褥期就会有一些血液从创面排出。除了血液外,其中还混有坏死脱落的蜕膜组织,妊娠期的子宫内膜、粘液和细菌等,这种阴道排出物就是恶露。恶露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子宫的缩小,恶露也慢慢变色、变少。在正常情况下,恶露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后3~4天的恶露为血性恶露。以血液为主,也含有蜕膜组织和粘液,颜色鲜红,量比较多。

第二阶段。产后4~7天为浆液性恶露。以宫颈粘液为主,内含少量血液,颜色粉红。

第三阶段。产后1~2周为白色恶露,内含大量白细胞、蜕膜细胞、表皮细胞。

恶露是反映子宫恢复好坏的一个标志。正常情况下,恶露带有血腥味,但不臭,量不超过月经量,色透明,有光泽,不暗,不污秽。经约半个月到20天后,都会干净。

如果恶露量甚多,色暗发臭,持续时间长,表示子宫可能发生感染了。如果产后1~2周内血性恶露很多,并有子宫疼痛时,也可能是胎盘残留,应当找医生进行检查。

产后恶露不断从阴道排出,应该注意外阴清洁,勤换会阴垫。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会阴垫一定要用洁净的卫生纸和布,千万不能用不洁之物!另外,产妇的内衣内裤要勤洗、勤换。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一次。

产后肛裂的护理与防治

有的产妇喜吃羊肉、狗肉、姜汤等热性和辛辣食物,长时间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加上产妇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以致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而过于干燥、硬结,排便就困难。再者,产后腹肌松弛,盆腔压力突然降低,直肠弛缓也易使大便贮留,从而发生便秘。一旦出现便秘,若强行排解,即很容易造成肛裂。

预防肛裂的方法

产后尽早起床活动。自然分娩者产后1~2天可起床活动,初起床时可先进行轻微的活动,如抬腿、仰卧起坐、缩肛等,这对增强腹直肌能力、锻炼骨盆肌肉、帮助排便、恢复健康很有益处。产妇食谱中除营养丰富的荤食外,应适当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加大便容量;少吃或不吃热性、辛辣食物,多吃鱼汤、猪蹄汤,帮助润滑肠道和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便秘。

便秘的治疗方法

(1)石蜡油30毫升,一次服,早晨服后,下午可排便。

(2)酚酞100毫克,服后6~8小时可排便。

(3)开塞露一支,插入肛门将药物挤入直肠,10~20分钟即可排便。

总之,防止产后便秘,是预防产后肛裂的关键所在。一旦发生便秘,应及时治疗,切忌强行排便。

产后心脏病的护理与防治

产后心脏病是指分娩后心脏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如产妇感到心慌、胸闷、不能平卧、气急等。一般在产后24~28小时最为明显。产妇如在产前已有心脏病,心脏功能属于一级的(即轻度心脏病),一周后会完全恢复正常。心脏功能属于二级的(即心脏病在轻度劳动之后即有症状出现的),可能由轻变重,严重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是哪些因素导致产妇心脏发生变化呢?这是因为妊娠时,随着胎儿的发育生长,子宫必然增大,将心脏推向上方。在妊娠期间,心脏的工作量逐渐加大,心脏会略有肥大和心率加快。检查时,可发现心脏的界限加宽,有的可出现杂音及早搏等。孕妇如能在产前做定期检查,在医生的监护下,轻度心脏病的孕妇一般能适应这种改变而进入分娩期。

但是分娩期则是对心脏负担的考验,因为在临产时,每一次子宫收缩都增加心脏的负担。当产妇在用力屏气使胎儿娩出时,产妇血压上升,肺的循环压力加大,氧的消耗量增加而得不到充分补充,这时产妇会出现青紫现象。当胎儿娩出,胎盘排出,子宫骤然缩小,原来与胎盘建立起来的血循环也一下子停止,这时子宫内的血液突然都进入母体的血循环,加上因横膈下移,心肺的位置也相应地回到孕前的位置,这一系列的变化,一颗健康的心脏尚可胜任,但对心脏病者就会成为使病情加重的直接原因。患有心脏二尖瓣狭窄的产妇,产后还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患有风湿性心脏并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产后往往会加重病情,甚至发展到心力衰竭。因此,患有心脏病的孕妇,必须在预产期前一个月住院待产,在医师的监护下进行必要的用药治疗和合理指导。产后还需观察到心脏恢复正常方可出院。

产后乳腺炎的护理与防治

感染性乳腺炎对于哺乳的母亲来说并不常见。多数发生在分娩后11~30天。不要把乳房充血和乳腺管阻塞症混淆。乳房充血可在产后24~72小时发生,在这段时间乳腺刚开始分泌乳汁,也可在最后因给孩子断奶而发生。乳腺充血也就是乳部胀满、肿大及双乳的触痛、不会出现高烧,病因不是感染所致。采用优质哺乳期专用乳罩、用冰块敷或必要时服药力不强的止痛药,几天之后就能消肿。随着乳汁分泌正常,乳房就会变软。

乳腺阻塞症在哺乳期内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它可引起局部肿胀或触痛,但没有高烧,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乳腺炎。治疗方法可通过用温水把乳头上的干奶擦掉,对乳房进行热敷以使乳腺管通畅,不要对肿胀部位进行按摩,而要通过让孩子吃奶等方法把乳房的乳汁排干净。乳腺阻塞症一般很快就会好,这样乳腺炎也不会发生。

如果乳房红肿持续不消,而且还伴有发热及流感类其他症状,是乳房受到感染,就要及时进行诊治,必要时服用抗菌素。乳房感染一般是葡萄球菌引起的、母亲患乳腺炎的婴儿的鼻子和嗓子里含有这种细菌。一般情况下,婴儿自己不会生病,但他们会把病因传给妈妈。

患乳腺炎后是否停乳众说不一。有的医生认为如果婴儿继续从被感染的乳房吸乳,孩子本身会受到感染,或者母亲会反复受到感染。让婴儿把乳房中的乳汁排空是治疗乳腺炎的一项重要措施。乳腺炎如能及时得到抗菌治疗,一般都不会并发乳腺脓肿症。

产褥中暑的护理与防治

产褥中暑是指产妇在室内高温闷热环境下,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的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产后,产妇体内潴留的水分需要排出,因此有显著的利尿现象,出汗也特别多,可以经常见到产妇衣、被为汗水浸湿,夜间尤甚。出汗也是一种散热方式,当环境气温超过35~38℃时,机体依靠大量汗液蒸发进行散热。但是一些旧风俗习惯却要求产家紧闭门窗,产妇深居室内,包头盖被,穿长袖衣、长裤,紧扎袖口、裤脚。当夏季气温骤升,住房矮小,室温过高,湿度很大,产妇出汗散热又受到严重障碍时,将导致体温中枢调节失常,出现高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变。产褥感染患者发热时,更容易中暑。

产褥中暑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作好卫生宣教工作,告诫产家必须破除旧风俗习惯,居室要通风,衣着要适宜。此外,还要预防和积极治疗产褥感染。

产褥中暑的治疗原则是迅速降温,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积极防治休克。降温宜同时采用物理降温。首先将病人移置凉爽通风的地方,全身用冰水或酒精擦浴,在头、颈、腋下、腹股沟、胭窝部浅表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同时用电扇向病人吹风,并用力按摩四肢,以防止周围血循环的淤滞。

在采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药物降温,以氯丙嗪为最常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器官的代谢和氧消耗量,防止身体产热过多。用法是将氯丙嗪25~50毫升溶于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在1~2小时内注完。如情况紧急,可用氯丙嗪25毫克或异丙嗪25毫克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200毫升中静脉滴注,在10~20分钟内注完。若在2小时内体温并无下降趋势,可重复给药。降温过程中应加强护理,注意体温、血压、心脏情况,一待肛温降至38℃左右时,应即停止降温。

在降温的同时,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4小时补液量控制在2000~3000毫升,并注意补充钾、钠盐。抽搐病人可用安定10毫克肌注,同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产褥中暑常有先兆症状,如大量出汗、四肢乏力、口渴、头昏、眼花、胸闷、心悸。如未及时处理,则体温上升、面色潮红、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加重,脉搏细数,血压下降。严重者体温继续上升可达40℃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皮肤转为干燥,全身无汗。如不及时抢救,数小时即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即或幸存,也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从发病季节,居家环境,产妇衣着,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产褥中暑,但须与产后子痫、产褥感染败血症鉴别。而且产褥感染的产妇可以发生产褥中暑,产褥中暑的患者又可并发产褥感染。

产后排尿困难的护理与防治

许多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分娩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小便困难,有的产妇膀胱里充满了尿,但想尿又尿不出来;有的产妇即使能尿,也是点点滴滴地尿不干净;还有的产妇膀胱里充满了尿,却毫无尿意。这是怎么回事?

在怀孕期,孕妇体内的水分主要靠排尿和出汗等排出体外。但在怀孕晚期,由于增大了的子宫压迫膀胱,使膀胱肌肉的张力降低,在分娩时,胎儿的头又长时间紧紧地压迫着膀胱,使膀胱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因此,虽然分娩后子宫对膀胱的压迫减轻,但由于膀胱肌肉张力的下降和收缩功能的减弱,膀胱已无力将其中的尿液排除干净。另外,有些产妇在分娩时做了会阴侧切术,小便时尿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也是产后小便困难的原因,也有些产妇不习惯在床上小便,也会引起小便困难。如果产后5~6小时仍排不出尿液,医生称之为产后尿潴留。

产后小便困难是一件很难受的事,如果产后发生了小便困难可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预防产后排尿困难的方法最好在产后6~8小时主动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液再解。排尿时要增加信心,放松精神,平静而自然地去排尿,特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小便上。

如不能排出尿液,可在下腹部用热水袋热敷或用温水熏洗外阴和尿道周围,也可用滴水声诱导排尿。

为促进膀胱肌肉收缩,可用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也可肌注新斯的明0.5毫克。

可取中药沉香、琥珀、肉桂各0.6克,用开水冲服。

若以上方法仍无效,就应该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并将导尿管留置24~48小时,使膀胱充分休息,待其水肿、充血消失后,张力自然恢复,即可自行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