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用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另一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二是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全面发展
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协调、全面的发展。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所谋求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发展;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科技革命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共进的发展,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充分显示巨大优越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全面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更加稳定。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思考,是我们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早在1995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的思想,开始构思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思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2010年以前,也就是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头十年,做出了明确的战略规划。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发展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从21世纪初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于21世纪最初五年的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科技进步和创新
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江泽民同志突出强调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科技革命的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对我国来说,在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进入新世纪,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我们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方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十六大报告强调,改革要有新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实践证明,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着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首先,“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曾在20世纪的后20年顺利实现了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照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5.7616万亿元人民币,按现价计算,约合4.32万亿美元。
“三讲”教育
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继续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提出:“今明两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三讲”教育推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并对这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随后,全党范围内的“三讲”教育全面展开。这次为期两年的“三讲”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所作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采用了整风的精神,着重解决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提高全党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新的成功探索。
学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