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45178000000016

第16章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具有潜力、需求和志向的人去认可、发现和了解他们的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技能状态;要了解学生会怎样接受教材,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学生会思考些什么问题。他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特别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去掌握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同龄共鸣现象以及人际关系,了解和研究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倾向。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预测学生的未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施教,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这里的教育方式主要指教师如何组织管理、开展班级工作。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

让十岁儿童在两种领导方式(专断独行和民主开放)下为俱乐部制作戏剧面具。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验者回答两个问题:是否愿意继续工作,如何处理做好的面具。结果是,专制方式领导下的儿童不愿再活动下去,还要求把面具据为己有;民主方式领导下的儿童则希望继续活动,也愿意把部分作品交给集体或拿出来展览。后来,这个研究将领导方式扩为四种类型:专制仁慈、专制强硬、放任和民主。研究结果表明,民主组在完成工作量、集体道德以及与领导的关系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各组。这个结论在以后的研究中也获得证实。总而言之,教师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能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美国学者钱伯斯(Chambers)曾要求数万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学家和化学家描述对自己创造性发展有最大促进作用或最大破坏作用的教师,其结果被归成两个序列,一列是按顺序列出十个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另一列按顺序列出八个最重要的破坏因素。促进因素是:①将学生看成是人;②鼓励学生独立;③言传身教;④在课外经常和学生在一起;⑤指出优异成绩是可望的而且也是可以达到的;⑥热情;⑦师生平等;⑧直接奖励学生的创造行为;⑨妙趣横生、随机应变;⑩精于个别教学。破坏因素是:①不鼓励学生(思考、创造);②不可信任(吹毛求疵,嘲笑人);③缺乏热情;④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⑤教条主义和刻板;⑥专业不信任;⑦兴趣爱好狭窄;⑧课后不接近学生。显然,这一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是一致的。

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从师生冲突的表现结果来看,有良性冲突和恶性冲突。良性冲突是指双方目标一致,而认识、方法、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师生双方对实现教学目标都很关心。师生关系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二者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师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可能接受的差异,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与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之间的差异等等。这种差异表现出来的冲突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刺激师生双方探索,为促进良好的结局提供良策。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学习方法。其次,彼此愿意加深了解和听取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并且有达成一致的愿望。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关系,而且是一种情感交往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知识传授只有借助于情感交往才更有效。师生冲突使那些隐藏的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如此,师生冲突起化学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活跃的催化剂。最后,师生都以争论的问题为中心,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信息。恶性冲突是指师生双方目标的根本对立而造成的冲突。这类冲突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师生双方对自己的观点都十分自信,不愿听取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对问题的争论进而转化为师生相互攻击和对立;师生互动情况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作为一种师生双方不能共存的观点,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每次冲突都可能带来破坏性的结果。

作为矛盾的不可调和,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上的变化,严重的会导致行为上的反抗。而教师也会对学生实施训斥、辱骂、讽刺甚至体罚等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严重伤害行为。爱因斯坦认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因此,一开始就应努力避免这类冲突的发生或扩大,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目标,因此,充当父母的代言人是教师的职业角色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

作为一位倾听者。家长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有较大的发言权。教师为了教好学生,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作为一位倾听者,一要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和以往的经历,以便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二要虚心向学生家长请教,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改进教育工作。

作为一位沟通者。对于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如开家长会、家访等,学生和家长都比较担心,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一位“告状者”来看待。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应把学生在学校中的各方面表现,客观地向学生家长反映,不要遇到问题才与家长联系,不要对他们的子女进行随意的评价和指责,不要轻易地作出结论性的评判。在沟通过程中,教师不要伤害学生家长的感情,避免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愉快。

作为一位协商者。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应平等地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通常,学生家长中的多数人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有些人甚至用一些陈腐的旧观念、旧方式教育子女。对此,教师可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如个别走访及时给家长提出意见;召开家长会,介绍某些家长好的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但切不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家长面前。

(高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