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把自心能够认识到的现象称为“常规真理”或“尽所有”。但是,所谓的“尽所有”,即指平常人极其微弱的意识所认识到的那一部现象。所以,如果我们粗略地分析,意识所能够识到的“那一部现象”,无非就是从须弥山的顶端,到十八层地狱的低层;从东山至西山上面的这段空间距离而已。实际上,所谓的“尽所有”,就是佛陀早已彻悟了的全部真相,被众生以小孔窥见到的那一部分知识。
然而,所谓的“尽所有”,像是一块藏在自家灶石之下的黄金,虽然天天能够看得到,但始终不知其为何物。直到一日,有客人过来指点说你家灶石下有一块黄金时,主人才恍然醒悟。轮回中的一切法,也像这块黄金一样——远离戏论本性,永远就在轮回自身之中,只是我们身在庐山,而未识其真实面目而已。
如果对这些概念进行一番深思熟虑的话,我们应该对宁玛派所提出的“本来解脱”、“尽善尽美”等原理,产生一丝的敬信才是。
所谓的“相对逻辑”,是中观自续派所说的“推断逻辑”;而“实用逻辑”,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逻辑,即中观应成派所经常应用的那些逻辑。“实证逻辑”,是一种论证原由与论证之法相统一的逻辑;“实相逻辑”——是一种非抽象的直接体验。
我们经常提到的“所有”,指那些能够在我们心中显现的部分;而所谓的“一切虚无”,则指未能够在我们心中显现的部分。因此,心中空无一物,绝非是对存在的一种诽谤。因为,心中没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才是千劫万世行善积德之后才能证悟到的最高境界。
一般而言,通过心与心境的逐步改善,最后才能抵达佛的境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只要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地、山脉、岩石等常规世界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回避“美女”与“酒肉”的天然诱惑,无法超越这一自身的原理。从生命轮回的开始阶段,人们就对自身的局限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何须于此添加逻辑来证实一番呢?
人类对母老虎的美丽视如罔见,所以,人们不会对美丽的母虎产生一丝的爱欲。而人间少女的美丽,也不会被公老虎所赏识,所以,老虎也不会对美如天仙的人间少女移心动情的。其究竟之缘由,仅仅是因为我们人类缺乏老虎的三段思考方式;同样,老虎也缺乏我们人类的三段式逻辑思维。很显然,在人与兽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三段逻辑思维”。所以,从上至色界最极胜处的天神阿修罗,到下至十八层地狱的饿鬼畜生,他们之间更不会有一个共同的“三段逻辑思维”。
我们的“知觉”,总是与我们形影相随。但是,在不同情况之下,我们所感受到——却相异千里:有时感受到地狱的烈火,有时候感受天神的甘露;有时候是人间流水的清凉,有时候是饿鬼吸吮的脓血。每一次生命的更迭,总会有一个相应的“知觉”尾随其后。这种“知觉”无须依靠任何外力,便能从自己的生命形态中识别出“清水”、“脓血”等来。但奇怪的是,人们依然费尽心思地去认识一个从无始以来就与我们的心识形影相伴、始终未变更的所谓“实有”无明对象。
如果说认为“瓶子非存在”与“柱子非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虚无主义思想,它与世上流行的主流思潮背道而驰的话,那么,“六道轮回里的众生没有一个共同的实有观”之说,岂不成了更加荒诞的中观精要一参断见异说了吗?
在世俗清多的心识活动当中,我们最熟悉的思想莫过于执一切为实有的“实执心”了。所以,圣天菩萨也讲:“在最平常的状态中,我们的心是被烦恼笼罩着的。”确定“主体”之后,没有必要继续寻找“客体”。认识到从无始以来就巳经相当熟悉的心识之外,何须再去寻找一个新的“我执心”呢?
那些认为宇宙有一个“自性”的人,会把“宇宙的自性”当成实有的存在;不相信有前世、来世的宿命论者,会把“无生命转世”当成实有的存在。但是,有些人,认为兔子头上无实有之角。因此,不能把无主体的非存在,当成空性。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就只能把“非存在”,从“一切法”中分离出来,再去创造一个纯粹实有的“空性”。但是,在没有证悟到佛果之前——人们是不可能证悟到“空性”的。认为“没有空性的主体存在,便无法了悟空性”的说法,跟说“没有瓶子,便无法了解瓶中之水”一般见识了。
如果你坚持认为:只有一个“空性的主体”,才能证明一个现象的“无实有性”的话,那么,把“实有”本身,当成“空性之主体”,而把“非存在”当成“空性”,又何尝不可?用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所谓“无自性”中的“自性”当成“空性之主体”,而把所谓的“无”也可当作“空性”了。如果你又认为“真实”与“自性”本身就是“空”,或者,“真实”与“空性”是理性否认的对象,而不是其所依根据的话,那么,你便可以把自己思想中执瓶子为实有的小小“污点”,用合理逻辑的“清洗剂”洗刷干净。但是,其结果,就像美女洗澡一样,只是把原本漂亮的脸蛋儿,弄得更白净一点罢了。
有人认为兔角的“非实有”,缺乏空性之主体,所以,兔角是非空性;但瓶子的“非实有”——则具有空性之主体,所以,瓶子当可列人空性之中。但是,说到“兔角没有角尖”时,兔角缺乏“空性主体”的角根,所以,“兔角”不应该列在空性之中了。在所谓的“牛角无角尖”中,“角根”是空性之主体,“角尖”则是否认的对象,因为“角尖”具备作为“空性主体”之“角根”,所以,“牛角之尖”的空性,则是空性的“非遮”。事实上,所有的“非存在”都有一个“存在”作为其基础。由“存在”的现象中找到“非存在”的本质,似乎是所有宗派立宗的原则。圣天菩萨也说如果你认为过去曾有的,现已不存在的话,那么,你说的现非存在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
如果把“本来尚有的实执心”与“本来尚无的实有”结合起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像有些人把大乘佛教的实修与其哲学理论视同一体,或者,认为小乘有部宗派的思想与菩萨利他之大愿相融同体,是一样的不可理解。在他们看来,无论修持“四大宗派”中的任何一种法门,只要你心中发了大愿,便会立刻成为一名大乘佛教的实践者。但是,在不承认“菩萨十地”的修持次第,也不相信佛的“五种智慧”、“三种身”等原理的情况下,仅凭口中念道一句“愿一切众生悉证究竟果位”,怎么能够一跃成为一名菩萨呢?
数论派及其他外道宗派,也承认获证究竟果位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因为其基本的见地思想、道路修持以及所现证的果位(基、道、果),从一开始起,就巳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以,我们不是经常指责他们所传之法有失纯正吗?同样,有部宗派的菩萨从心底里相信他们自认的不共法门,诸如“阿罗汉”?果位、“心识离体”的境界,是三乘追求的究竟果位。但是,在大乘宗师们的眼里,这样的“果位”,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佛果”。是故,小乘有部的行者,欲修成佛果的愿望,怎么能够与大乘发愿的菩提之心同日而语呢?小乘有部所追求的佛果,是根据小乘有部的基位观点、道路修持以及现证果位的哲学原则来进行的。但是,比小乘有部更高的宗派,则认为他们的所有哲学原则都是错误的。所以,一个在一开始就误人歧途的人,其期望的最终目的也将是错误的。
当一位胆小的人,把一条花绳错当毒蛇而恐慌不已时,一句“此非毒蛇”的话,根本不能消除他对毒蛇的恐惧。针对这种情况,寂天大师说:“对幻变出来的美女,魔术师本人也激情荡漾。”像魔术师一样,明明知道,自己幻变出的美女,只是一个虚幻不实的影子,但是,他依然会对幻变出来的美女难舍恋情。同样的道理,人们明知想象中的老虎只是一种心灵的幻觉,但是,对老虎的恐惧之情总是挥之不去。所以,消除懦夫心中的恐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一位胆大勇猛的人,把那条花绳用手抓起来扔出去。这样,产生幻觉的根源——花绳子与幻觉本身——毒蛇,同时从胆小之人的眼前消失掉。但是,如果你把那条花绳子,重新捡回来对这位胆小之人说,“此非毒蛇”时,毫无疑问,他仍然会惊慌万分。
天边的彩虹与影子等,看起来可以用手感触得到,但实际,彩虹与影子是虚幻的。如果说,我们对彩虹与影子如此这般的理解,连龙树菩萨着作中描述的“似虚幻”之影都占不上的话,那么,我们也无法用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方法,向事实论派灌输“似虚幻”的道理了。如“柱子似虚幻,以缘起所生故”时,如果有人抛出一句——说“像彩虹一样虚幻不实”的话,对方心中所出现的“彩虹”,就不一定跟中观派想象中的“彩虹”是一样的。所以,没必要把“彩虹”当我们立宗时列举的“同喻”。
如果一个人,对在泥土中玩耍打滚的游戏失去兴趣时,其童年时代将告结束——人们为此而勤奋努力;当女人的美丽,激荡不了一个男人的情怀时,表示此人之壮年锐气也在逐渐消失之中——人们为:
超越“有无”二元的智慧,
是龙树菩萨及其门徒的思想要旨;雪域王国的古贤们,
共同推崇的精神理念,
所汇集而成的嘉言。
从吾师慈爱的天空,
像太阳般冉冉升起,
智慧的妙光,普照广宇,
开启四方贤哲的心灵。
但,那些心胸狭窄,
与邪恶为伴的人们,
则诚惶诚恐,坐立不安,
因为,敏锐的慧光,
刺痛他甸愚昧的心灵。
十方三时诸佛的蜜意经过正理的推敲与提炼像一块被冶炼、锻造出来的金块,
奇妙无比,犹如法界般深广难测。
此而勤奋努力;当一个人失去对金钱、房屋、土地的热情时,其心理在逐渐老化,人们为此而勤奋努力。这样,在一生一世之中,充分领受所有正法并付诸于实修体验,应该说是阿底峡大师?的修持要领。但是,如果在此有必要区分菩萨“五道”、“十地”之次第阶段的话,那么,在抵达“加行道”之后,好像有必要为现证“资量道”而努力了;在抵达菩萨“八地”时,似有必要为现证菩萨“第一地”而努力;成就佛果时,反而要为现证“资量道”而努力。最后,似乎只有在密严佛土的莲花宝座上,方能一气修持所有的显密教法了。
因前世所积的福德,
使我卑?减妁心灵,也能领纳如此高深的玄理。
敬爱的上师,文殊的化身,
(我)把您谆谆的教诲,浙沥流注的甘露法雨,
汇聚在(这)善说正言的大海中倘若有任何误解与播误的污垢我愿在秉持公道的学者面前,
发露内心深处的忏悔。
借此虔诚的努力,
愿太阳般光辉四射的箴言,
照射在博学之士,
莲花一样纯洁的心灵上,
愿自然智慧的芬芳甘甜化为永恒的安宁与自在。
愿生生世世追随上师畅游于深奥,远离戏论的法界,
修持清净的圣道通达空性的义理。
善良的行愿,一股强筋有力的东风,
吹散“无有”的秋云,
愿法界广阔的天空,
升起三身合一的太阳。
一代宗师更敦群培,诞生在西藏东部的安多地区,其祖祖辈辈均为修持旧译密宗的瑜伽行者。他熟悉佛教与非佛教的哲学,精通藏传佛教新旧密法的内容,博学而多闻,超然而自得。本人幸运万分,亲自玲受大师讲解“中观”哲学。我把听讲时所作的零散笔记,集中整理之后,面呈给大师。大师披阅后,欣然无比,立刻写了一首吉祥祝词,并把祝词连同一尊龙树菩萨的佛像赐给我。大师在临终时一并嘱咐我把这部着作整理出来。后来,敦珠仁波且提供印刷纸张,在他的敦促与鼓励下,不敢违命。于是,鄙人达瓦桑波,来自东藏木雅地区,大师学生中平庸迟钝的一员,于藏历第十六绕迥金兔年三月上旬,祈愿自他等二元对立的概念,在金刚持的蜜意法界中圆融合一。
邪猖风颓黑暗中,
胜义甘露月光照
奇哉龙树第二位
今于佛界空中现。
法眼明净智慧利
金刚语言定法性
妙言嘉语前无例
重树古风续慧命。
奇妙法句舍利灵
愿籍虔诚积功德
有情共渡轮回城
同证中观真如义。
游方行者无畏智慧
金刚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