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妻莫能侵。”邪淫者因侵犯他人妻子而种下恶因。所以,往往担心这样的结果落到自己头上,担心自己的妻子也行为不端,也被人骚扰。如果没有种下邪淫之因,就不必担心妻子有外遇或是受到侵犯。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隐密藏相,为三十二相之一,又称马阴藏相,指佛陀的男根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不邪淫者能得到以上四种好处。若以菩提心遵守不邪淫的净行,将来成佛时,即能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中的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神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W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这段经文所介绍的,是不妄语的八种利益。
所谓妄语,即虚诳、不真实的语言。佛教中,妄语又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分。大妄语,即未证言证,虽然没有证。得圣果,却为了名闻利养等种种原因谎称自己已经得道,已经证得圣果,已经得到龙天护法的供养。方便妄语,则是为了救度、帮助、安慰众生,或是为了不给他人增添麻烦,迫不得已而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但这种妄语是有原则的,必须是为了众生而非自身利益。除大妄语和方便妄语之外,所有不真实的话,都称为小妄语。
妄语不仅有属性的区别,也有表达方式的区别。或是以假话欺骗他人,或是以书信等文字方式歪曲事实,或是以默认、暗示等肢体语言误导他人,或是假借他人之口达到欺骗目的。不论以什么方式,只要是故意达到欺骗对方的效果,都属于妄语范畴。
妄语业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以违背事实的语言欺骗对方,比如看见了说没看见,没听见却说听见。二、对方能理解你的意思,假若对方因语言不通等障碍无法理解你的用意,就不能达成欺骗目的。三、存有欺骗心理,如果只是误传了某些信息,本身绝无欺骗之意,也不构成妄语。四、对方如实接受,他人对你所说的谎言信以为真,才构成妄语,如果他根本不信,也不能达到妄语的目的。具备上述四项条件,妄语罪就成立了。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佛陀对龙王说,如果能够远离妄语,将成就八种天、人称赞的善法。到底是哪八种呢?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优钵花,即青莲花。远离妄语者,口中时时散发青莲花一般纯净、悠远的清香。反之,谎话连篇者往往招感口臭的果报,使人闻而生厌,难以接近。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远离妄语者,能受到世人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诚实无欺,信守诺言,才能建立信用。所以,儒家也很重视信的作用,所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试想,那些妄语连篇者,可能取信于人吗?寸能有良好的信誉吗?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远离妄语者,能受到人、天的尊重和爱戴。现实生活中,众人因为某事发生矛盾纠纷,彼此争执不下时,往往会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出裁判,定夺是非。这种威望的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秉公办事,不凭个人情绪颠倒是非。若是曾经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就很难被大众所推。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爱语,是以爱心说出的语言。远离妄语者,才能时常以关爱之心使众生得到安慰,因为他们所说,是真实、利他的语言,是本着为他人着想的目的而说。反之,那些花言巧语虽然听起来很动人,却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口才,甚至是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众生是没有任何真实利益的。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胜,是殊胜;意乐,即心态和习惯。远离妄语者,能获得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因为妄语是在种虚妄之因,从而远离如实之道,失去清净、殊胜的意乐。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远离妄语者,能够直截了当地准确表达个人想法,使听者容易领会,心生欢喜。反之,那些说假话的人,常常为了圆谎,为了弥补一句假话造成的后果,需要编出一大堆假话为自己辩护。这就会语无伦次、破绽百出,使人不明其意,也使自己懊恼不乐。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远离妄语者,因为言而有信,每说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他所表达的意见,不仅会受到充分尊重,更为大众乐意接受,并愿意按照他所说的去做。那些言而无信的人,因为种下虚妄之因,就会失去大众的信任。信誉一旦失去,很难挽回影响,即使有时说了真话,也往往不会有人当做一回事。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因为谎报两次危情,到狼真的来了,再也无人相信他的呼救,最终因说谎送了性命。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远离妄语者,因为种下真实之因,就能成就殊胜的智慧,辩才无碍,制伏各种邪说。反之,经常妄语连篇者,说什么都不被大众信任,更不可能制伏他人。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以上,是远离妄语所成就的八种善报。如果以菩提心受持不妄语戒,并将这一功德回向佛果,将来圆满无上菩提时,就能成就与如来同等的真实语。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神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感故。是为五。若能回向网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鹿外道不能俎坏。】
这段经文所介绍的,是不两舌的五种利益。
所谓两舌,就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由此破坏他人或团体之间的友好关系。如向甲说乙,向乙说甲,在双方间制造矛盾,使之彼此猜疑,甚至吵闹争斗,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一些,纯粹是出于无聊而挑起事端,属于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两舌由四个条件构成:、通过挑拨,拆散或离间他人的友好关系。二、制造矛盾的语言。三、对方理解你所说的内容。
四、对方完全相信你所说的一切。具备以上四项,就会构成两舌的业罪。
“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两舌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反之,不两舌就是成全他人利益。它所招感的果报,是使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被他人破坏。佛陀告诉龙王说,若能远离两舌,将得到五种不被破坏的善法,那么,是哪五种呢?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远离两舌者,能感得健康长寿的身体,绝不会因被人谋害而横死。反之,种下两舌之因,将来可能招感被人暗算的结果。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眷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主要亲属,及亲戚、门生等各种关系。在生活中,使所有眷属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并非易事。即使在至爱亲朋之间,也往往会因两舌产生隔阂,甚至互相敌视。远离两舌者,就能感得和睦的人际关系,家庭中和和美美,朋友间亲密无间,同事间互相照顾。因从未种下两舌恶因,这种良好关系也不会被他人破坏。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远离两舌者,在选择信仰的道路上,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坚定不退。如果种下两舌之因,在信仰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恶知识等外在逆缘,或是生于毁佛的时代,或是生于异教徒的家庭。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少僧尼被迫返俗回家,无法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现在信仰自由了,但有些学佛者仍会遭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出家就更是障碍重重,不能如愿了。也有些人虽然选择佛法作为信仰,但在正见尚未坚固之前,又遭到异端邪说的引诱,产生邪见乃至改信邪说。出现这些问题,都与往昔种下的两舌之因有关。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远离两舌者,在修行道路上能具足特别殊胜的因缘,在选择相应法门后顺利前行,没有任何障缘的干扰,直至有所成就。修行之路是艰辛的,许多人都会经历这种反复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往昔曾经种下两舌之因者,构成干扰的违缘特别多,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甚至半途而废。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远离两舌者,因为从不欺班他人,在修学过程中,也能感得善知识的悉心引导。在学佛道路上,善知识极为重要。一方面,随时给予学人正确的引导、关照和提醒;另一方面,随时纠正学人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帮助我们在学修路上顺利前行。若曾造作虚妄之因,即使能遇到善知识,也往往因为他人的挑拨离间,难以和善知识保持良好的师徒关系。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缚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以上,是不两舌所感得的五种利益。若以菩提心修习不两舌,并将这一功德回向无上佛果,未来成佛时,就能感得广大无边的眷属协助弘法,即使各种魔王、外道试图从旁破坏,也难以达成。就像佛陀讲经说法时,往往有千二百五十的常随弟子,还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神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辞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闽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这段经文所介绍的,是不恶口的八种利益。
所谓恶口,又名粗恶语,凡是诽谤、攻击、讽刺、挖苦等能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语言,都属于恶口范畴。
恶口业道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心伤害他人,若确实不存在恶意,而且使用常规语言,并无不文明的措辞,但对方却误以为在讽刺自己,就不能算作恶口。二、发出非爱语,即缺乏爱心且能伤害他人的粗暴语言。三、对方理解,如果对方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恶口是不成立的。四、如实接受,对方听到并接受你所说的话。具备这四项,就构成恶口业道。如果一个人能够远离恶口,就能成就八种清净的行为。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佛陀对龙王说,如果远离恶口行为,便能成就八种清净的善业。究竟是哪八种呢?
“一、言不乖度。”远离恶口者,懂得说话的艺术,所说的每句话都能把握得恰如其分。这一点非常重要,若不具备这一能力,往往会处处碰壁。有些人之所以能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和善于表达有莫大关系。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能和颜悦色地与人交流,语言文明礼貌,语气温和亲切,更不随意将自我观点强加于人,自然令人愿意和其往来。反之,那些平时习惯粗恶语的人,往往带着嗔心说话,这就很容易出口伤人。
“二、言皆利益。”远离恶口者,能够本着爱心、慈悲心和他人交流,言语柔和亲切,凡有所说,必能利益他人。而从嗔心发出的语言,则像佛经所说的“夫士之生,斧在口中”。粗暴的语言,就像藏在人们嘴里的斧头。事实上,用语言伤害他人,有时甚至比刀枪更具杀伤力,更令人痛苦。因为刀枪只能给人带来外在伤害,而语言却能造成内在的、难以愈合的创伤。
“三、言必契理。”远离恶口者,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而处于嗔心状态下所说的恶言恶语,往往是失去理智的,毫无逻辑可言。当人们冷静下来,回顾愤怒时所说的话,时常会感到惊奇,不相信这是自己所说的话。
“四、言辞美妙。”远离恶口者,是在爱心、慈悲心的状态下说话,不仅发出的声音柔和婉转,使用的词汇也美妙动人,使闻者欢喜。而恶口则是那些脏话、粗话,及一切能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语言,谁听了都不会觉得欢喜,都不愿欣然接受。
“五、言可承领。”远离恶口者,所说的话,更容易被对方领会并接受。反之,即使所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不懂得方式方法,以粗暴的口气和语言进行表达,对方也往往不愿接受。
“六、言则信用。”远离恶口者,是在冷静的状态下说话,自然能言而有信,受人信赖。而由嗔心说出的话,因为失去理智,往往出尔反尔,把握失当。
“七、言无可讥。”讥,即言辞中出现的漏洞,为人饥笑。远离恶口者,说话相对严谨,有条不紊,不易为人垢病。在恶口情况下,往往由于失去理智而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甚至自相矛盾。
“八、言尽爱乐。”远离恶口者,所说的话,听者往往备感舒服,备感欢喜,为大众喜闻乐见。而那些恶毒伤人的语言,谁也不愿听到,谁也不会因此欢喜。正相反,这些话就像毒药、利剑那样,令人痛苦,令人烦恼。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声相,为佛陀所成就的三十二相之一,指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之相,分别是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以上所说,是远离恶口带来的八种利益。如果我们将这一善行回向无上佛果,那么,将来成就佛道时,就能具足与佛陀同样圆满的微妙音声。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神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阏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段经文所介绍的,是不绮语所感得的三种功德。
所谓绮语,又名杂秽语,属于染污的语言;或名无义语,指没有意义的闲谈。这些语言对修身养性没有任何利益,甚至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增长我们的无明烦。
绮语由两个条件构成:一、有染污心。当人们说绮语时,往往是建立在染污心的基础上,带着贪心、嗔心等不良情绪而说。
二、无意义的语言。世间有许多毫无意义的话,如无病呻吟的情歌艳词,天南地北的无聊言谈,与正见相违的邪见邪论等,都属于绮语范畴。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佛陀对龙王说,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能远离绮语,可成就三种决定利益。那么,究竟是哪三种呢?
“一、定为智人所爱。”远离绮语者,所说的话都是对人生有益的,对改善生命有益的,不会说那些无意义的话,所以,必定被智者所喜爱。虽然有些人也能以花言巧语博得人们的欢心,甚至取得他人暂时的信任。但他们所以能得逞,只是因为对方缺乏智慧,才会被其诱惑。而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就不会被这些表面的甜言蜜语所蒙蔽。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远离绮语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皆能以智慧如实回答。如果整日说三道四,废话连篇,本身就无法具备真实智慧,自然无法回答他人疑问,为他人解决人生困惑。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远离绮语者,无论在人间或天堂,都拥有很高威望,受人尊重,受人爱戴。反之,若耽于绮语,言而无信,走到哪里都缺乏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