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临济下虎丘禅系概述
45189700000018

第18章 元代虎丘禅系的弘传(6)

示众:汝诸人只是不肯信自己是佛,向外驰求,无个放身命处。如今听我说法、时中礼佛、看经坐禅、持戒作福,是向外驰求也。何况贪名逐利,淫声爱色,而不唤作向外驰求耶?要得不向外驰求,便请廻光一照,和自己也无。自己既无,便无我无你,无佛无众生,无禅无戒,无罪无福,无名利,无声色,无生无死,空落落的,无一物为障为碍,然后随缘应用,任运过时,天上人间,无不自在。

在这里,元长不但要求学人自信,而且指出了说法、礼佛、持戒、坐禅等一切修为,皆是向外驰求。只有把一切外境褫夺干净,乃至连学人自己这个臭皮囊也要彻底抛弃,才能真正获得无人我、无是非差别、一切平等的境界。

要实现这样的境界,自然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努力才行。因而,针对丛林中学道初见一线明便浅尝辄止的现象,元长给了他们大力的提撕。他向这类学人指出:只有找到“本命元辰”,才能安歇。元长在《示悟侍者》中,曾拳拳指出“涅盘心易晓,差别智难明”,哪怕是“离四句,绝百非,人得一切,透得一切,犹是教乘边事,未是衲僧本分事。另在《示瑛禅人》中,元长还这样说过:

参禅人做工夫无别事,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处。知得自己,辨得他人,山河大地,世出世间,—尽知下落,瞒你一星子不得,唤作智眼洞明,心行处灭。然后回身转步,建大法幢,现出三头六臂、七纵八横,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杀得人,活得人,金刚王宝剑寒凛凛地,唤作临济下儿孙,不为分外。

显然,元长这里所说的“本命元辰”,便是指参禅中究竟解脱的境界。参禅学人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地,才可以透脱自在,然后建立法幢,卷舒自如,接引后人。

随机接人,圆融禅密。在接机度人方面,元长颇具唐五代以前禅师的风度,他的机锋用语干净利落,不似南宋以后禅师的开示语那般动辄十转或数十转,显得百般拖泥带水。在此,我们姑且看看他下面的三则接机语。

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草里卧。”进云:“什么人得骑?”师云:

“无髭须胡子。”进云:“三身中那一身说法?”师云:“卖油婆子水桄头。”进云:“德山棒,临济喝,意旨如何?”师云:“恶人先做大。”进云:“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无力竖拳头。”乃拈拄杖云:“举不顾,即差互。”卓一下,“拟思量,何劫悟?”下座。

因僧来参,乃问:“甚处人?”僧云:“浙西。”师云:“此间无饭吃,来做什么?”僧云:“来求和尚佛法。”师唤僧近前,僧近前。师打一掌,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呆子,拳头也不识。”

因俗官见猫儿,问云:“猫儿吃肉否?”师云:“不吃肉,只吃老鼠。”官云:“善知识如何容得他?”师云:“教官人莫来不得。”

在第一则接机语中,尽管对机出现了五转的现象,但元长毕竟能够于寻常句下藏机锋,给人解粘去缚也爽利透脱。对其中的“露地白牛”之问,元长答以“草里卧”,似乎暗示了平常心是道;而“无髭须胡子”3;的答话,显然是无中生有、反常合道之语;至于“卖油婆子水梳头”,似乎击中了抛弃自性、向外驰求者的要害;“恶人先做大”影射了凌厉快捷的机锋;至于“无力竖拳头”,则体现了元长寻常句下藏机锋的禅教特色。第二则接机语则紧扣行脚禅僧的来历发问,而在学人如实回答了来处之后,元长则以“此间无饭吃”去褫夺其执“实”的偏颇。待到学人表明前来求取佛法的目的之后,元长施展了临济作风,让学人近前,当即给了他一掌,然后紧紧追问其“会么”。当学人说出“不会”时,元长的一语“拳头也不识”,又将学人从奇特的机锋导人平常的境地之中。第三则接机语是针对在家官吏的,充分展示了元长随物赋形的禅教艺术。其中,俗官的发问本来就十分挑剔,他那“猫儿吃肉否”,无疑是在明知故问。而元长巧妙地用“不吃肉,只吃老鼠”来接引,显然也是回敬有余,且为后面的接引机语埋下了伏笔。当俗官还在世法中纠缠,提出“善知识如何容得他”时,元长的“教官人莫来不得”一语,正好反扣在俗官身上,让他反躬自省,从而察觉到自身未除的种种俗气。在元长的语录中,像这样精湛的接机语还能找到不少,这些恰好是南宋以后禅师语录中鲜见的精华。

在对佛门其他宗派的圆融方面,早在明本时便提出了“四宗一致”的主张。到了元长这里,他并没有进一步去继续强调四宗一致,但为了调融与占统治地位的密宗之间的冲突,为禅宗的弘传赢得一定的空间,他提出了禅密圆融的主张。他在《示首仁大师》中,提出了“秘密一宗,显诸佛不传之旨,阐上上大乘之教,故能人凡入圣,人一切国土而无所入,于诸境界亦无所碍”的看法。接着,元长站在“理”与“事”的角度,对禅与密两家的关系做了论述:

你若打理窟上不破,事上便不明。事上既不明,诸法皆有滞。诸法既有滞,持咒观想皆是虚妄着。唤作法身佛得么?唤作无等咒得么?唤作大慈悲、大愤怒、大解脱、大自在得么?且道如今作么生?你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自然虚而灵、寂而妙。若有毫发许本末言之者,皆为自欺。随缘着衣吃饭,任运快乐无忧,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如上说的,即非密也;密在汝边,已是说了。

在这里,元长认为,如果在“理”上不打破执着,那么在“事”上就不明用处了,如此则密宗修持中盲目的持咒、观想均成了妄执。假如在“理”上突破了,达到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的境界,则自然“虚而灵、寂而妙”了,也就可以“随缘着衣吃饭,任运快乐无忧”了。如此看来,与其说元长在调融禅密之间的关系,倒不如说他是在融密入禅之中,密宗对事相的种种执着在这里被他彻底打碎了。最终的“如上说的,即非密也;密在汝边,已是说了”,实质上只是就佛法的“言”与“义”、“能诠”与“所诠”的关系来阐述的。可见,元长尽管提出了禅密圆融的主张,但他对密法的表述毕竟还是隔靴搔痒,这也说明他作为禅师的本位并无丝毫改变,而他的这一主张提出,也不过是为了缓和禅密之间的矛盾而已。

尽管元长对密宗的认识比较片面,但平心而论,他还是能够正确地对待密宗的,他已经把密宗看作与禅法等同的一个宗派。在《示塔儿麻失猁大师》中,元长表述了他的这一思想。他说:

云门“普”、赵州“无”、德山“棒”、临济“喝”,与你寻常想的佛、持的咒同焉不同焉?同则禅分五宗,教分五教;不同则总是释迦老子儿孙,何有彼此之异?到这里具眼始得,若不具眼,师家学者皆为瞎汉。无明常云:说的显个不说的,秘密作用处表个无作用处,思议境示个不思议境,不是秘密,只是显密不二。

在这里,元长并没有否认禅密之间的种种差异,他认为这一现象在佛门中很正常,即使在禅宗之中,也有五家之分。然而,尽管彼此存在差异,但毕竟都是“释迦老子儿孙”,这也就是说在究竟解脱的终极目标上,是禅密不二的。但从他的“说的显个不说的,秘密作用处表个无作用处,思议境示个不思议境,不是秘密,只是显密不二”中可以看出,元长对密宗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象上。因为,他把密法简单地看成为佛法中不可言诠的胜义谛了,因此也忽视了密宗一整套的教理与修行门径以及次第。

此外,元长在出尘参禅之前,早已濡染儒学,并在诸子百家方面广有涉猎,因而其开示语简洁得体,文采斐然。在他的语录中,收录了大量的偈颂文字,足以体现其文字技巧,即便是他寻常的开示语中,也往往出语成韵,意味隽永。比如他上堂中所开示的“黄叶任随流水去,白云从便人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与“庄子能齐物,千岩无物齐;饥来吃麦饭,衣垢洗清溪”等,无非是信口占出的妙语。又如他对檀越楼氏的祭文,更是涉笔成趣、圆融世出世法的妙笔。

呜呼!生死哀乐,虽古之大圣人亦不能免。或谓佛以寂灭为乐,尚有哀耶?曰:从众以尽养生送死之道。今日临吾檀越之丧也,吾何为而不哀?尚飨!

全文惜墨如金,仅短短的五六十字,便把元长与楼氏清翁之间的关系给说出,同时也曲尽世出世法之情。如此妙笔,实同时代禅师中之所少有,足见元长出尘前的文化修养之深。

附录天如惟则的禅学思想

鉴于惟则的禅学思想,在明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特地列为一个专题来讨论。

作为一位名噪一时的大禅师,惟则的着作在当世就已经付梓刊行,然而生平事迹流传至后世者却甚少。我们根据有限的材料,仅仅知道惟则号天如,俗姓谭,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至于惟则的出生年代,我们因不明其住世时间及其戒腊等,故而无法推断其出生及其得戒年代。仅在《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四,收有惟则的《水西原十首(并引)》,引言中有“至正丙戌,余年六十又一”云云。至正丙戌即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由此上推六十一年,则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殆惟则于是年出生。至于惟则的寂年,有人认为是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然遍稽相关文献,但载惟则于至正十四年接受元顺帝“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封号兼赐金镧法衣,并没有说他圆寂于是年。且惟则的大多文字均在他生前刊行,其中给他《狮子林天如和尚语录》作序的杨宗瑞、危素、李祁、远者图等人,均在款识处署明为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而应宜春比丘嗣谈之邀给惟则作《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记》的欧阳玄,他在款识处署明作文年代为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也没有过多地涉及惟则的生平事迹。根据这篇《记》的文字内容来看,很像是惟则健在时所作,而且是镌字勒石,标榜于惟则所居寺院之中气而给惟则作序与记的作者,有的与惟则同乡(如欧阳玄、李祁等穴有的是有特殊因缘而作。他们中大多是显赫当时的达官,其中欧阳玄曾奉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元史列传六九》有传,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世。给《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记》书写文字兼作《天如禅师语录序》的危素,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官至为参知政事,事具《元史‘顺帝纪》。给《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记》题写篆额的王余庆官至宣文阁授经郎,《狮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叙》的作者杨宗瑞官居国子司业……有如此多的达官贵人给他作文作序,这在惟则的生前显然是荣耀一时的。然而惟则死后声名消匿,乃至基本的生平事迹也无从稽考,即便是其门人嗣谈、善遇等,若不是依赖序文与题记,恐怕也会如同其他弟子一样湮没无闻,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惟则的生前事迹,据欧阳玄的《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记》所载江浙诸名山屡请主席,坚却不受,遁迹松江之九峰间十有二年,道价日振。”巾危素在《序文》中盛赞“昔中峰和尚倡道于杭之天目山,学者云集,既委世三十年,能任其付授之重,守其责望之言,莛光铲釆久而愈章,杰然而独立者,吾庐陵天如则禅师也”之后,也仅仅说了“师既承密印,诸大方争聘之,遂隐于吴门狮子林,一室卧云,泊然无意于当世。然四方之欲求其道者,惟禅师是归,故其言不待结集而盛行于时,其徒善遇稍录为七卷,天台宗沙门炬师以其可以启悟来学,乃刻之以传。”另外,在惟则的《语录》中,也仅仅提到了他曾师承明本的因缘,其得道开悟应与明本的提拶直接相关。惟则的着作颇多,他曾注《愣严》集唐宋之九解,附以补注,即《楞严经会解》二十卷;又造《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复穷究天台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着《净土或问》,破除净土教之疑惑,策进修行;此外,还有《禅宗语录》、《十法界图说》等着述。

惟则的禅学思想比较复杂,他在禅法上承继了明本看“无”字话头的传统,但又吸收了华严与天台思想,而在具体的修行中又强调念佛法门,实在驳杂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