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47

第47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6)

(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文论。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社会批判文论观点主要表现为:1、解放“单面人”和建立“新感性”的艺术论。(1)马尔库塞以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依据,因而又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失去了“否定性”而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肯定的一面的“单面社会”,其中的人是“单面的人”。(2)为了拯救这个社会,解放出“单面人”,使其恢复否定性的一面,就需要艺术,区为艺术本质上是否定性的。(3)现代资本主义对人的“爱欲”本性是压抑的,它是使人非人化的、摧残人的本质的社会制度。(4)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种以异化劳动来对人的爱欲本能进行额外压抑的、违背人性的、不自由的社会。他要求改变这种状况,解放爱欲。2、审美和艺术的特征。其一,艺术的否定性。其二,艺术的自律性。艺术和审美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紧密联系。其三,艺术的感性性。3、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发挥。艺术具有其社会政治的革命功能,这是马尔库塞的最基本的观点,马尔库塞强调了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只有具有了审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政治作用。艺术与革命的联结点,存在于审美之维上,存在于艺术本身中。

四、请论述“阿尔都塞学派”及其观点。

答:阿尔都塞学派的理论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即用结构主义来“诠释”“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并力图创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即“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揭示的主要是文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联系。其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观点集中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理论方面。

(一)意识形态生产出艺术。1、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关系,后者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这旨在弥补精神状态与社会制度、人的主观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脱节。2、任何意识形态的特点都是受到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世界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因此,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区别开来。艺术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艺术可以让人以某种觉察到的方式窥破意识形态。科学与艺术在处理同一个意识形态对象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二)“依照症候”的阅读理论。1、必须采取“依照症候”的阅读方法发现作品的深层框架。拉康认为,文本中没有直接言明的地方与看得见的东西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而阿尔都塞认为,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的原着时,就要像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那样,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马克思没有明确说出,但却埋藏在原文中、构成第二个“沉默的论述”的空白之处。2、不是在意识形态的想象性关系中体验自我,而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去掌握真实,窥破意识形态的迷障。3、文艺介于科学和意识形态之间,文艺有助于人们认识意识形态结构,从而达到对社会与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科学认识。

五、试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马契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答:马契雷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运用。

(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劳动。作家所要做的是以先已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文学体裁、传统和语言)去加工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学文本。任何进入作品的东西都会随文本的成品化而变成别的东西。同时,艺术有助于我们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摆脱这种“幻觉”。(二)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一种“离心”形式。文学的这种加工意识形态又窥破意识形态的功能来自作品的“离心”结构或者说“离心”形式。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形式永远是“离心”的、“不规则”的、“不完整”的,作品没有中心固定的要素,只有含义的不断冲突、歧异和消散。文学形式是离心的,具有使文学与意识形态疏远的作用。(三)文学批评的职能是使作品中的沉默之处“说话”。正是由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是离心的、消散的、不完整的,因而一部作品的空白和沉默之处与它已经物化的部分是同样重要的。只有在包括作家、文本、读者和理论家在内的关联中对作品进行科学的阅读,才能完成对作品内涵的把握,才能最终理解历史。马契雷认为,作家和文本只是向我们暗示了虚构与意识形态,并非对理论的理性说明。

马契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对于叙述性文学、诗歌和戏剧,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作品都很适合,由于他重视文学虚构,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提供了新的启示。

六、试论哥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论。

答:作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哥德曼,自称是卢卡契的学生,致力于把马克思、卢卡契和皮亚杰的思想熔为一炉,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所说的“结构主义”,是指某集团的世界观所展示的范畴结构;而所谓“发生学”,则指研究这种精神结构是如何历史地产生的,即研究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与产生这种世界观的历史条件之间的关联。(一)作品的内在结构与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有一种异体同形关系。研究社会行为之前必须首先要理解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总体世界。因为包括作家在内的任何个人都是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的一分子,任何行为的主体都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而伟大的作家是异乎寻常的人,他能够最清楚地认识到他所属的那个社会集团的世界观,并能够以一种充分的首尾一致的方式把这种世界观转化为艺术。(二)小说的结构变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同构对应。自由竞争的经济:强调个人(如笛福的作品);垄断资本的时代:主人公逐渐解体(如乔伊斯的作品);国家干预、晚期资本:物化极致、个人消失,这时“愿望还在这里,可是旅行结束了。”(卡夫卡、娜塔丽·萨洛特)他认为新小说正是以其特有的典型的形式结构精确地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现实结构。

七、试论英美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的文论思想。

答:伊格尔顿(1934-)是以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着称的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左派”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认为:(一)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伊格尔顿特别注重把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价值论以及文化学、修辞学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具有深刻文化视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模式。1、关注文本,并试图建立一种文本科学。强调:文学文本的对象并不是生活(历史),而是思想(意识形态)。2、文学作品不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作家所属的社会集团或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世界观)的简单反映。3、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后者决定前者,后者为前者提供特定的文学生产条件,使某种特定的文学生产成为可能;同时,文学生产方式也有助于一般生产方式的再生产,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属性。1、文学价值产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之中。文学价值,是用对文本的思想见解,用作品的“消费性生产”,亦即解读作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现象。2、文学的价值是由艺术生产与消费(或言创作与阅读)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所确立的交换价值。我们所解读(“消费”)的,是某种思想给我们解读(“生产”)的东西。3、文学的审美形式、审美语言的独特运用,成为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来源。伊格尔顿认为,决定文本价值的,是它插入思想系统和文学话语的具体方式。

八、简述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与后现代理论。

答:詹姆逊享有盛名的文学政治诗学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核心内容是:(一)文化政治诗学理论。1、詹姆逊一再强调辩证思维是“思维的思维”;一种辩证的文学理论不仅要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总体的和历史的思考,而且还要对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范畴和方法作总体的和历史的思考。2、在《语言的牢笼》中,詹姆逊对索绪尔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了系统地介绍和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这些新思潮作了批评性评价。3、詹姆逊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批评应当遵循三种方法论原则:总体化、中介化和历史化。4、被他称作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实际是一种文化政治诗学,核心是其政治无意识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文本或叙事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萎缩投射的社会集体(或言“借记集体”)的意识形态愿望或政治幻想。5、詹姆逊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分别阐述了巴尔扎克(代表现实主义)、吉辛(代表自然主义或高级现实主义)和康拉德(代表现实主义)的叙事。詹姆逊的批评主要是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二)后现代理论。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理解为涵盖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广大领域的一个历史整体表征,是一种历史必然。1、深度模式的削平。詹姆逊认为,被后现代主义削平的深度模式至少有四种:(1)黑格尔式的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模式;(2)弗洛伊德的表层与深层压抑模式;(3)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关系模式;(4)符号学关于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模式。后现代主义的削平深度模式就是要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立,后现代主义否定文本有所谓的深层含义或意义,认为其只是能指的无限滑动。2、历史意识的消失。由于语言链条断裂和时间概念紊乱,大量孤立断裂的物质性能指,加剧了艺术表现中的历史淡化。3、主体的零散化。在后现代主义中的主体、自我、理性等已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了,成了一些空洞的指意符号。4、距离感的消失。传统美学之移情说、距离说、陌生化等强调艺术与生活距离的东西被后现代美学颠覆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等级秩序被打乱,为增强个人主体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中对自己的位置意识,詹姆逊提出了“认知标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