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论史纲
45190800000007

第7章 中世纪的文论(2)

(八)他还揭示了艺术与道德的区别。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道德高于艺术,也就是要求艺术为道德的目的服务,这也是美与善的区别的一种具体反映,是把艺术当作美的形态来对待的。因此,艺术也应具有认识性、非欲念性、直觉性、感染性,另外还应有形式创造性。

二、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论观点,虽然是神学附属品,但对后代的美学和文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关于美相当于形式因,美不关欲念,美是一见而使人产生快感的东西等观点,直接与康德等人的美学和文论相关,对后世特别是20世纪的直觉主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和文论都产生了重大的直接影响。因此,19世纪末新托马斯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产生和盛行是与托马斯主义的某些合理内核有必然关系的。此外,托马斯·阿奎那强调艺术的创造性,重视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器官性质,对于论证艺术的创造过程,对于论证审美的超功利性和艺术的分类(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都是有启发的。

(第三节)阿伯拉对世俗文学的肯定

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给基督教在精神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以机会和借口。但是,民间的文学的发展还在继续。现实中的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以及民间的文学艺术活动,无法被基督教彻底消灭与清除。而且从10世纪初期开始,基督教内部人士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法国,教士们和封建地主一样占有土地和房产,他们还参与经商和借贷钱款给世人,同时还积极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担任官职,过着剥削阶级的生活。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对基督教的“维名论”与“维实论”的争论变得更加激烈。阿伯拉就是“唯名论”的代表。

阿伯拉(1079-1142)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不满20岁就抛开父亲的大量遗产而去攻读经院哲学,随即去巴黎师从哲学家洛色林,后在与经院哲学老师威廉的论辩中使后者蒙羞而被逐,阿伯拉遂自立门户,从学者达五千人之众。

阿伯拉的“唯名论”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才是客观而真实存在的东西。他主要的文论观点是:

一、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

阿伯拉年轻时,特别喜爱贺拉斯体颂歌,他也曾写过歌谣和爱情诗,歌颂他自己情人的真挚爱情,“在哲理探讨的暇日——爱绿丝(阿伯拉的情人,另译爱洛伊丝,编者注)写道——你仿佛游戏似的写下许多形式优美的爱情诗,……甚至没有教养的人也因你的曲调的魅力而将你记忆不忘。……于是我也就很快地驰名各地,并招致许多妇女的嫉羡。”阿伯拉对此虽然表示忏悔,但他认为他的爱情和诗歌都是“处于自然”。这种自然的要求,不但不是罪恶,而且是美好精神品质,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有其特有的目的,与神学的目的不同,所以世俗文艺应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17阿伯拉认为,文学艺术的范围是感情生活,感情生活是世俗的;而宗教的范围是理性生活,所以文学艺术应该有独立性,不必依附于教会。在中世纪,阿伯拉敢于强调世俗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肯定世俗文艺,实属难能可贵。当然,阿伯拉只是要为世俗文学争得一席之地。

二、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阿伯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对他的文艺观点产生了积极影响,阿伯拉主张“再现说”。他说:“有些人使用‘形状’这个名称,即表示所要再现的物体的排列,也表示再现文艺上的雕像,如阿基里斯像。”18这里所说的“形状”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阿伯拉认为艺术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形态及其排列的再现。而且,艺术的两个决定因素分别是:艺术家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的情感。在谈到自己的诗歌创作时,他说:“相爱的男女在分离时是何等痛苦啊!离愁、别恨、惭愧、后悔交混在我的心头!我为她的悲哀而后悔,后悔又加重我的悲哀!……无怪,荷马要高歌战神与维纳斯的真情的恋爱。”19是爱情的被毁灭,激起人歌颂爱情的强烈要求,被现实压抑的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强烈的情感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

在阿伯拉的眼里,艺术家的情感不但是其创作的动力,而且还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因为我们观照自然现象时心情不同,我们有时把秋夜的星星称作明珠,有时称作眼泪……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美,事物的美总染上我们自己的情感。”20在这里,阿伯拉是强调了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使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景物情感化,这是西方“移情说”的最早表达。

处于两大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阿伯拉,能够在崇尚玄思与禁欲的中世纪表达出一些唯物、平实的文论观点,的确如同漫夜里的星火般可贵:他肯定荷马歌颂爱情、肯定世俗的文艺;他主张再现,强调感情在创作中作用;他反对文艺从属于神学,主张世俗文艺应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尤其是他的“移情说”在文论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结语

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到,那种认为欧洲中世纪没有文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而且一贯认为中世纪文论就单单是表达对神的崇拜等等的看法都是片面的。

辛勤的中世纪的人民在继续自己的耕耘,也继续着自己对生活、对美和对艺术的思考。从大的方面,艺术中的绘画、音乐、建筑等等成就都很高,其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论发展,它既有独创性,又在西方文论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父哲学的代表圣·奥古斯丁,经过阿伯拉,再到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个从基督教神学压制文学艺术到文学艺术被纳入基督教神学体系的过程。中世纪文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处于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这两大神学家之间的阿伯拉,其唯物的、平实的观点很可贵;2、阿伯拉的思想中歌颂爱情,肯定世俗文艺,以及主张再现,强调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等论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二章)思考题与答案要点

1、圣·奥古斯丁对虚构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圣·奥古斯丁认为,整一、和谐是上帝创造的,美的根源不在物质,而在上帝。

圣·奥古斯丁的主要文论观点就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为基础的。他倡导真理、至善、至美属于上帝。他认为,世俗文艺引起人们的激情,从而使人远离了上帝。其次,他批判文艺的罪恶在于他倡导人的情欲,这腐蚀人的灵魂。不过,就在他否定世俗文艺的时候,却间接地肯定了文艺的想象和虚构,同时,奥古斯丁也谈到了与虚构有关的象征问题,以及它们感动人的特点。需要强调的是奥古斯丁最早注意到象征的问题,他对象征问题的论述应被看作是对文论的一个大贡献,因为这对文艺复兴以及浪漫主义和现代象征主义文论的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圣·托马斯·阿奎那对《圣经》象征意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答:圣·托马斯·阿奎那正是从神学的唯实论出发来阐述他的文论观点,其观点主要见于《神学大全》。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有:(一)上帝是一切美、自然事物的源泉,也是艺术的源泉。(二)构成美的三个条件是完整性或全备性;适当的匀称与调和;光辉和色彩。(三)他论述了善与美的关系和区别。他认为,善与美本质上是同一的。(四)他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视觉和听觉是审美器官。(五)他还强调了美的多样性。(六)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艺术摹仿自然的实质。(七)他揭示了艺术的创造过程。(八)他还揭示了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他关于美相当于形式因,美不关欲念,美是一见而使人产生快感的东西等观点,直接与夏夫兹博里、康德等人的美学和文论相关,对后世,特别是20世纪的直觉主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和文论都产生了重大的直接影响。

3、阿伯拉的主要文论观点及其影响有哪些?

答:阿伯拉(1079-1142)是法国哲学家、神学家。他主要的文论观点是:一、文学艺术不同于宗教,文学艺术的范围是感情生活,感情生活是世俗的;而宗教的范围是理性生活,所以文学艺术应该有独立性,不必依附于教会。二、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爱情的被毁灭,激起人歌颂爱情的强烈要求,被现实压抑的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没有这样的强烈的情感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阿伯拉强调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使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景物情感化,这是西方“移情说”的最早表达。他肯定世俗文艺,主张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