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45191000000001

第1章 序

考虑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将20多年来所写的一些小文汇集成册,命名为《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以丑媳妇见公婆的忐忑心情,奉献给读者,与朋友们共享。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很荣幸,我在这个“无小事”的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亲身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亲眼见证了民族、宗教工作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亲笔记录了这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点点滴滴。毕业2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民族、宗教工作,撰写了大量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和研讨文章,而且乐此不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酸甜苦辣,但付出所带来的喜悦却远远超过了付出过程中的艰辛。我坚信,把个人的成长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紧紧地联系起来,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不断追求真理、追求乐趣的过程,人生就显得精彩而有趣,生活就会幸福而充实。

我与民族、宗教结缘,自然源于个人的出身。我出身于一个贫困的东乡族农民家庭,自小受到东乡族传统文化包括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这使我先天地拥有民族、宗教的体验。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在历史系学习少数民族史;1985年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宗教问题的学习研究;两年后调入省委统战部,在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从事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包括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1996年担任省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直接面对民族、宗教现实问题,直接从事民族、宗教实际工作;2004年任省委统战部助理巡视员,2006年任副部长至今,又协助分管和直接分管民族、宗教工作。这些,都使我更多地拥有民族、宗教的切身体验和研究资源。从这个角度讲,一辈子从事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也是幸运的,而我就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之一。

我从事民族、宗教研究工作,以1996年为分界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于工作关系,前期侧重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历史研究,后期则侧重于民族、宗教现实问题和理论政策以及实际工作的研究;前期做研究工作是职责使然,是吃研究这一碗饭的,而后期则主要出于个人兴趣和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前期侧重于民族问题研究,后期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宗教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两种研究的方法不同,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同,甚至出发点也不同,因此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经历了一段较为艰难的过程。在后期,我试图在基础研究和运用研究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以求得两者的贯通,做到基础研究与运用研究的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结合,理论研究与工作研究的结合,使文章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试图这样去做了,但是不是达到了这种效果,有待读者去评判。令我欣慰的是,对这种探索,我的同事和朋友们给予了肯定,这无疑增强了我继续这种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民族、宗教工作复杂敏感,很多同志都不愿涉足;研究工作枯燥乏味,尤其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又有一定风险,很多从事民族、宗教实际工作的同志不愿意从事研究工作。我以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无论风险有多大,多么枯燥无味,都应当全力去做。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很多同志包括我个人从事民族、宗教工作,并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缘于组织的分配,但既然已经从事了这项工作,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去做,并善于在乏味的工作中寻找兴奋点,努力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变成寻找乐趣的过程。其次,要全身心投入。牺牲一点业余时间,牺牲一点花前月下的时光,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好处。第三,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努力去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在民族、宗教领域,学习是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想不犯错误,只有加强学习。第四,要做一些研究。研究问题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研究成果不仅能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会增强自己做好实际工作的信心。因此,无论工作有多忙碌,事务有多繁杂,都应当抽出一点时间去做研究,经常写点文章。这是我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提出来与我的同事们、同仁们以及读者分享。

出版个人论文集,较为常见的做法,是请名家或者高层领导写个序言,我原来也有此想法,毕竟领导或名家写序也是件好事,但考虑再三,放弃了这个打算。一是他们没那么多时间看文稿;二是这点小事也没必要麻烦领导和专家;三是如果自己写个序再让他们签个名又不符合我的个性。求人不如求己,只好自己给自己写了个小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