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45191000000047

第47章 民族编(4)

伊赫瓦尼。该教派是由东乡族人创立的我国伊斯兰教教派中比较大的一个教派它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影响很大,教众亦甚众,主要分布在西北,全国各地都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乡势力最大的教派。

伊赫瓦尼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经名奴海,人称“果园哈智”或马果园,东乡果园村人(今果园乡辖内)。他是中国近代伊斯兰教的着名学者和活动家,在倡导伊赫瓦尼、推行伊斯兰教的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马万福出身宗教世家,据说他6岁时就能熟诵《古兰经》。他先就读于东乡春台白庄清真寺,十三四岁时在东乡红崖、瓦里家等清真寺念经,后又到白庄拱北清真寺受教于老消亭阿訇和着名经师瓦里家阿訇,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到“悟思达德”(老师)的赞扬,成为乡里注目的人物。不久,他从白庄拱北清真寺穿衣(毕业)而成为白庄门宦着名的年轻阿訇,先后被聘请到果园、红崖、巴素池等地开学讲经。在短短几年中,一个年轻阿訇能够在各地受到聘请,这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在各地开学期间,他又博览群书,钻研经典,精通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1888年,马万福同瓦里家阿訇一起前往麦加朝觐,拜当时麦加的知名学者和行政长官海力巴式为师并入其道堂深造,研究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教律等,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认为在中国交通极为不便的西北,系统、完整而又精确的经典很少,尤其在东乡族中,经书大多是手抄本,错讹之处甚多,因此,中国穆斯林不能正确地接受正统教义,加之中国伊斯兰教受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发生了违背《古兰经》、“圣训”的一些礼仪习俗,决心回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进行改革。

1894年,马万福带着《克什分书布哈提》、《布华热带带》等经典从海路人广州,经湖南至湖北老河口时,应当地穆斯林挽留,在该地讲学传经近一年,尔后回到家乡开始倡导伊赫瓦尼。在传教的初期,他联络当时河州比较有名的达背阿訇、高腰锅阿訇、老消停阿訇、张卜阿訇、红崖大鼻子阿訇、滩子阿訇、大康阿訇、新瓦房阿訇、麻妖怪阿訇等,还有一个积极支持传教的马会三,称“十大阿訇”散各处,秘密传教。他们认为中国伊斯兰教“汉化”严重,失却了原有教旨,表示要恢复“穆圣”时代的伊斯兰遵行,决定结为“兄弟”,取名“伊赫瓦尼”,又以“艾海里逊乃提”相称,并结合中国“教门”的实际,提出了十大纲领。同时认为妇女裹脚、男子留辫子等现象有违经典,有损信仰,应该坚决废除,主张要减轻教民的宗教负担。这些主张得到了一些阿訇和教民的拥护,伊赫瓦尼逐渐在临夏、东乡、广河等地产生了影响,部分门宦的教民开始改信伊赫瓦尼,这直接触及到各门宦的利益,受到各门宦的强烈反对。

1895年河湟事变发生,青海、河州等地的广大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民积极投人到反清斗争的行列中去,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斗争,被如火如荼的反清斗争所掩盖,马万福亦参加了这次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先迁居于临夏西川的盖子村,后在临夏南关大寺讲经。在此期间,他公开提出倡行伊赫瓦尼,主张“凭经立教”,只“顺主”、“顺圣”,反对门宦及其世袭,反对门宦诚信“舍赫”、“卧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教派之间的矛盾,各门宦和格底目上层以马万福是“策划造反的首恶”,“不除马万福,地方不得安宁”为由,状告于陕甘总督。陕甘总督批示将马万福“就地正法”,“依律惩办”云云。马万福得知消息后,携家逃往新疆哈密。

马万福在哈密继续推行伊赫瓦尼主张,又触及哈密王沙莫胡索特的利益。于是,哈密王在民国四年(1915年)向新疆督军兼省长杨增新告发,杨增新逮捕了马万福及其两个儿子,解送乌鲁木齐。甘肃回族军阀马安良得知此事后,私下指示儿子马廷勑和伊赫瓦尼头面人物马兴魁等,以厚礼买通甘肃督军张广建,电请杨增新把马万福解送甘肃。民国七年(1918年),马万福被押送甘肃,路经河西平番(今永登)时,由凉州镇守使马廷勑策划,青海马麒、马麟兄弟出面,以明要暗夺之手法,把马万福接到青海西宁,受到重用,从此揭开了伊赫瓦尼传教史上的新一页。

马万福来到青海,在马氏昆仲的支持下,宣传伊赫瓦尼主张。他自己先后在上五庄巴邦、化隆群科尔、湟中鲁沙尔等地,大力宣扬教义,劝说群众改尊伊赫瓦尼,后来又以西宁东关大寺为基地,指挥各地伊赫瓦尼的传教活动。

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马氏兄弟的支持下,成立了“宁海回教促进会”,会址设在东关大寺,该寺也成为青海各清真寺的“海乙”总寺。马万福一面通过“海乙”寺提倡经堂教育,大力培养宗教人才;一面以“宁海回教促进会”的名义,向各地清真寺派开学阿訇,强制推行伊赫瓦尼,使教派斗争更加激化,械斗不断发生,并导致了几次大的教派纷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马万福在西宁白玉巷私宅亡故,时年85岁。其后,马万福培养的新十大阿訇,继续传播伊赫瓦尼的主张,使该派发展到西北各地,推广到全国穆斯林中,成为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

库布忍耶。该门宦是东乡族创建较早的一个门宦,据说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教众主要分布在东乡族自治县的大湾头、唐汪、黑石山、陈家科妥、洒勒、双树、阿力麻土和康乐县的草滩、杨家庄、封台、窖工沟、难尼滩,至今已传十一辈。

据传说,库布忍耶传入中国的始祖是穆乎引地尼,他是阿拉伯人。他曾先后三次来中国传教,最后一次定居东乡大湾头,同时定居的还有他的儿子艾哈麦吉·克比若·白贺达吉。他们的定居受到东乡族群众的赞助,送给他土地和牲畜,自此他随当地张姓改姓张,字普济,号玉皇,成为东乡族的一员。当地群众因其宗教学识渊博,推举他当了大湾头的第一位教长,因其姓张,故该门宦亦称“张门门宦”。

穆乎引地尼时期,传教的影响并不大。他故后,其子白贺达吉继任教张门门宦传至第九辈赛义德·和者·尔俩文吉尼教长时,其子张清龙和张星武因争夺教长继承权不合而分裂,张星武居今康乐县鸣鹿乡郭家庄,张清龙居康乐上湾,继任张门第十辈教长。

哔地林耶。大拱北是嘎地林耶在中国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由河州八坊小西关人祁静一(1656-1719)创立的。祁静一在传教过程中,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出力不少,其中马腾翼的影响较大。

马腾翼(1694-1758),东乡族人,世居东乡黑水泉沟的平庄,曾在四川阆中县大礼拜寺任过开学阿訇。他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知识渊博,教民以“阿訇太爷”称之。在祁静一传播大拱北教旨时,他对其修行和“奇迹”表示怀疑,大肆攻击,还亲自去拱北与祁静一讲经论道,结果为祁静一说服。马腾翼见祁静一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于是跪而不起,原拜祁静一为师,并“愿扶杖履,跟随左右”。从此,马腾翼接受了大拱北教旨,成为祁静一的得力弟子,并使大拱北在东乡族中迅速传播开来。至解放初期,东乡地区的70个拱北中,就有56处是大拱北的,可见其对东乡族的影响。

赛来奉耶。该派别是从伊赫瓦尼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派别,即原来所称“三抬”、“新新教”、“白派”。其始传者是今广河县黄赵家白庄人马得宝,他原是伊赫瓦尼的着名阿訇。1936年,他同马麟等人去麦加朝觐,回国后幵始传授赛来奉耶主张,但信者不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了大的发展。

赛来奉耶传入东乡地区的确切时间,目前尚不清楚。据调查,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已经传人了东乡地区,因为在1958年进行东乡族社会历史调查时,东乡地区就有信奉赛来奉耶的教民2461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是保守的,因为当时的赛来奉耶,据一些老人讲,并没有公开活动,只处于秘密状态。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完全统计在内。但是,它告诉我们,起码在50年代后期,东乡地区巳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属于赛来奉耶派的教民了,只不过当时尚未被社会所公认罢了。赛来奉耶在东乡地区的大发展时期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这种大发展的标志是:1.从过去的秘密状态过渡到公开化;2.教民有了一定的增加,主要是伊赫瓦尼改奉的;3.有了较为固定的活动点,原来他们主要在伊赫瓦尼的寺中从事宗教活动,现在有些地方的赛来奉耶派教民已从原寺中分离出来,每日五番拜,“主麻”日的聚礼,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聚礼,都在自己开辟的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举行;4.有着继续发展的势头。目前,该派的有些人已经公开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据对那勒寺乡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预计一旦有了条件,他们就会由秘密走向公开的。

以上所述各教派门宦的传播和发展,在东乡族伊斯兰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各教派和门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教派门宦的主张和宗教特点。这些宗教特点的形成和传播,在一定时期内强化了东乡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事实上,东乡族伊斯兰教正是通过这些不同教派和门宦的不同宗教特点展开它的全部内容的。下面就对东乡族中几个主要的教派、门宦的宗教特点做一介绍。

白庄门宦。该门宦基本上遵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信仰,传授的是虎夫耶学理,据该门宦自称,他们属乃格什班顶耶派,这个派是中亚最大的苏非派教团。从白庄门宦的遵行看,是受了乃格什班顶耶派思想的一定影响。

白庄门宦是中国伊斯兰教各门宦中较注重“舍勒尔提”的一个门宦。

他们认为,凡属传教的老人家,必须在履行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认真做好“天命”以外的静坐参悟和低念“则可若”并到新疆沙车牙勒岗道堂获得“一若芝”后,才能传授教门。一般教民也只有在做完“五桩天命”的前提下才能从事道乘修持。

白庄门宦的老人家无论在宗教事务还是世俗生活方面,在门宦中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很大的权利。但该门宦并不认为老人家能直接引领教众进“天堂”,老人家只是作为教众宗教生活的指导者和劝化者而存在。

白庄门宦在站“者那则”(殡礼)时分为两派,一派脱鞋,另一派不脱鞋;在转“费他耶”(赎罪仪式)时亦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用《古兰经》转,另一派主张用钱转;在念“讨白”(忏悔)时不举食指;干“尔埋力”(为纪念教主、教主家庭成员及殉教者的生辰、忌日等而举行的宗教活动)时念《卯路提》经;“主麻”(星期五的聚礼活动)拜时主张做十六拜。

胡门门宦。该门宦创始人马伏海曾就读于西安,当时西安穆斯林以格底目派为多,故胡门在宗教特点上与格底目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其宗教特点中最主要的是对“艾立夫”的解释。“艾立夫”即阿拉伯文第一个字母“I”的读音,他们认为艾”指真主,“立”指圣人,“夫”指穆民,就是真主、圣人、穆民三位一体,即“一字分三,三字归一”。其根据是,穆罕默德曾经说过:我是从真主上来的,一切穆民从我上来。实际上这是苏非派“天人合一”思想在胡门门宦中的一种反映。

2.在封、开斋时间上,基本上属“见月派”,尽三十日为满斋,见不到月牙不能开斋。

3.在举行圣纪和其他纪念活动时念《穆豪曼斯》经,站“者那则”时不脱鞋并抬手三次,以《古兰经》转“费他耶”,做“都哇”(祈祷词)时必须摩擦两次面。人亡故后,认为先归真主,后归圣人,在教义解释上,认为先尽性,后复命。传教时多以《古兰经》加典故,如用“万物一理聚墨池,千古妙想出大笔”等难以解释的预言。

4.该门宦教民不吃兔肉,据说奴海圣人不吃兔肉,故他们也不吃;另一说兔形象难看,属凶恶性家畜,故不食。

张门门宦。该门宦特别重视静修参悟的宗教功课,在静修期间,住在山洞里,几乎与外界隔绝,日食枣七枚,饮开水,从凌晨三点开始念“则可若”、做礼拜,直至晚上十二点方入睡。静修周期一般为40天或70天,最长可达120天。

该门宦称传教人为“教长”,干“尔埋力”时除念《古兰经》、《卯路提》经外,还念《满丹夜合》经。为亡人洗尸时,先转水床两次,然后把亡人放在水床上洗,洗毕后由三人拿七支香,绕水床边念经边转香七圈,埋葬亡人后当夜请客,每隔7天请阿訇念经一次,以纪念亡人,一般念到70天。

伊赫瓦尼。它是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中形成时期较晚的一个宗教派别,有人称它是复古派,有人称他为维新派,认为伊赫瓦尼的传播是一场维新运动。我们认为,马万福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是以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他所倡导的伊赫瓦尼派,实际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伊斯兰教的一次改革活动,围绕着这一改革活动,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宗教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伊赫瓦尼以“凭经立教”、“遵经革俗”、“随经不随人”作为各种主张的基础,以《古兰经》明文规定作为一切宗教活动和仪式以及举行这些宗教活动和仪式方法的根据和准绳。他们注重宣传信仰的根本——“伊玛尼”,即“心间诚信,舌上诵念,身体遵行”,严格地要求认主独一,承认并遵守“应受拜的主,唯独安拉乎”,除安拉外,不得崇拜任何人、任何物,并非常重视“圣训经”。

伊赫瓦尼反对门宦制度,反对设教主、建拱北、崇拜教主。认为中国伊斯兰教“汉化”严重,许多方面按中国的风俗习惯行事,违背了教义。门宦中的有些宗教礼仪,离开了经典规定,实行着后人自行创立的教规,或是受了异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偏离了经典规定的原则,崇拜圣徒拱北及教主,向教主要“口唤”、到拱北朝拜等于去麦加朝觐的做法,与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损伤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

该派特别重视“舍勒尔提”,即《古兰经》明文规定的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强调这是最基本的宗教功课,必须保证认真完成。对门宦所提倡的道乘修持(托勒格提”、“哈给格提”、“买勒所提”),认为非一般穆斯林所能办到,不宜提倡。一味追求道乘修持,忽视基本宗教功课的做法,更是不对的。

伊赫瓦尼非常重视每天的五次礼拜,对“主麻”和节日的聚礼也很重视,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聚礼一般要到郊外空旷地方举行,名为“出荒郊”;礼拜举意通过自己的内心,不准用自己不懂的波斯语;在礼拜大小坐念到作证词时要举食指;礼拜中要准确面向麦加禁寺“克尔白”,不是一般地面向西方。

伊赫瓦尼对斋戒抓得很紧,封、开斋时间上属“遵月派”,主张见月开,见月封,若因气候原因见不到月时,推算够三十日,决定封开。

伊赫瓦尼要求教民遵守天课制度,施散财物于贫困的近亲乃至贫困的穆斯林,有的地区也交到寺里作为公共费用,要求每年开斋前每个教民都要施舍开斋捐给贫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