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鹿
45193000000012

第12章 鹿的繁殖(3)

根据上述生理的和行为的表现来判定母鹿是否妊娠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畜牧业上普遍使用的直肠检查法、免疫学诊断法、孕酮水平测定法等都可以在养鹿实践中加以应用,这对鹿的早期妊娠诊断、减少空怀率是非常有益的。

二、分娩

1预产期

鹿分娩产仔的季节主要取决于鹿的配种季节。梅花鹿一般在5月上旬到7月中旬分娩,个别的甚至在初冬产仔。马鹿一般在5月下旬到7月上旬分娩,产仔高潮在6月份。一般认为,母鹿集中在5~6月份产仔最为有利,因为此时气候适宜,青绿多汁饲料丰富,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促进仔鹿早期快速发育,提高成活率。等到多雨炎热时,大部分仔鹿已达2月龄,体重在15千克以上,基本上可以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

鹿的产仔期可以根据配种期推算。只要掌握配种日期,就可以推算出鹿的预产期。梅花鹿的预产期可按“交配月减5,日加23”的公式推算。假若日加23的数值大于30,则以此数值中减去30进1个月,余数为日数。如一头梅花鹿2003年9月23日进行了配种,其预产期为2004年5月16日,日子是“23+23-30”,5月是“9-5+1”而得出。马鹿的预产期按“月减4,日加1)的公式推算。

但必须注意,按上述公式推算的准确率只有90%左右,由于鹿的妊娠期范围变动较大,应在产仔季节仔细观察母鹿的行为表现,以保证做到母鹿产仔时有专人护理。

2母鹿分娩前的行为表现

母鹿在产前,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行为表现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乳房变大。产前15天,鹿的乳房开始发育、膨胀,乳头增粗,腺体充实。临产前几天可以从乳房中挤出黏稠淡黄色液体。假若能挤出乳白色初乳时,分娩将在1~2天内发生。

(2)外阴部肿大。阴门在妊娠末期明显肿大外露、柔软潮红,皱襞展开,有时流出黏液。分娩前1~2天,有透明物从阴部流出,垂于阴门外。

(3)腹部下沉。腹部严重下沉,腹部塌陷,在产前1~2天尤为明显。

(4)骨盆韧带松弛。妊娠后期,由于骨盆内血流量增多,静脉淤血,毛细血管壁扩张,血液的液体部分浸入管壁,浸润周围组织,使骨盆韧带软化,臀部塌陷,同时在松弛激素作用下,使骨盆联合发生分离。在产仔前1~2天明显塌陷,使骨盆腔在产仔时增大。

(5)母鹿临产前表现。起卧不安,出现腹痛症状,在舍内踱来踱去。临产时有排尿频繁或抬尾现象,不时仰首回视腹部,有时发出叫声或低声呻吟,鼻孔开张。

3正常产位和产程

母鹿分娩时大部分为头位分娩,仔鹿的两前肢先入产道。

露于阴门之外,头伏于两前肢的腕关节之上产出;部分尾位分娩的也为正常分娩。母鹿的正常产程,初产母鹿3~4小时,经产母鹿05~2小时,正常尾位分娩也有6~8小时的。在生产实践中,应在母鹿分娩时加强护理,产程超过4小时则应考虑助产。

4分娩期间的护理

(1)保证产仔圈舍及周围环境安静,避免任何异常干扰。

(2)对产圈进行彻底消毒。

(3)在鹿舍一侧设好仔鹿保护栏,铺上柔软、干燥、洁净的垫草。

(4)准备必要的难产助产用品。

(5)昼夜值班,加强看护,直到仔鹿吃上初乳。

(6)必要时进行人工助产。

5人工助产

鹿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需要助产,尽量采取自然方式分娩为好。但个别母鹿发生难产时应及时助产,以免母子双双损失。给鹿助产的基本知识如下。

(1)从母鹿闹圈开始,超过4小时仍不能顺利产出仔鹿者,应视为难产。

(2)助产时以保姆鹿为主,保仔鹿为辅。

(3)手术者事先做好自身消毒,指甲剪短磨光,防止机械性损伤母鹿产道。

(4)把难产母鹿拨入夹板式保定装置,使母鹿站立接受助产。

(5)助产者需将手伸入产道内,慎重检查胎位、胎势及胎向,是死胎还是活胎,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6)纠正异常胎位时,可将仔鹿先推送回子宫内,然后进行胎位调整。为避免造成新的变位,可将露出的肢体用助产绳绑住。

(7)校正胎位时,可随着母鹿努责间歇进行。助产向外拉仔鹿时也是如此。但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产道干燥时可注入一些肥皂水或润滑油。

(8)头位难产时,应注意校正头与两前肢的位置关系,借助于助产绳和双手,将胎儿校正后随母鹿努责间歇逐渐拉出仔鹿。

(9)尾位难产时,先用手握住仔鹿的两后肢,一手伸入子宫腔内,把仔鹿尾根部向下压,随着努责用力向下方拉出仔鹿。

(10)骨盆开张不全难产时,立即采取碎尸手术,以免母鹿受损。仔鹿未死,可以施行剖腹产手术,但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对母鹿采取剖腹产。

产仔后,母鹿用舌将仔鹿身体舔干净。有的母鹿时起时卧,移动身体,选择适当位置卧下,乳房向着仔鹿的头侧,并回头舔拱仔鹿,引导仔鹿找上乳头。当仔鹿站立吸吮乳,其尾上翘起时,母鹿舔其肛门和会阴,促使仔鹿排粪。母鹿产下仔鹿后,即与仔鹿保持着十分牢固的母仔关系,彼此之间几乎寸步不离,表现出很强的护仔行为。

(第四节)种鹿的选择

根据鹿品种的优良特性及基本特征,选择双亲生产性能高、体型大、体质强健、体型优美、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后代作为种鹿,结合后裔测定选定。

种鹿的选择年龄:公鹿3~7岁,母鹿4~9岁;马鹿2~6岁。

皮肤紧凑,富于弹性,被毛色适度,光泽明亮,斑花或臀斑大而清晰,界限明显,背线颜色不宜过深。

1~2岁公鹿角柄短粗,茸形对称优美,具有种类特征,主干长而圆,曲度适宜,茸体粗大上壮、挺长,眉枝大。各分支与主干比例相称,梅花鹿第二分支以上主干粗壮。茸毛纤细,皮色鲜艳。马鹿第三分支以上主干粗壮,茸毛纤细,皮色鲜艳。东北马鹿以细短毛紫褐为优。

公鹿头轮廓优美,线条清晰,头大额宽,呈平环连珠状,角间距宽,两耳灵活,眼大温和,宽鼻梁,粗嘴巴,长度适中。前驱发达,结构良好,肩宽,腰背平直,腰角宽,荐平,肌肉丰满,胸宽而深,腹围适中。筋腹发达,粗壮有力,长度适宜,与躯干连接紧密良好,前肢直立,后肢弯曲适度,无O型或x型腿,直立,蹄紧实规正。

公鹿睾丸左右对称,发育良好,已配种雄鹿性欲旺盛,受胎率高。产茸量比同龄生产群高20%~40%。

选择数量:种公鹿按同龄群公鹿头数的百分数,本交时为6%~8%,人工授精时为05%。

种母鹿在繁殖母鹿群中,核心育种群梅花鹿占25%,马鹿应占20%以上。

种母鹿体质结实健康,膘情马鹿应为上等,具有良好的繁殖体况。

母鹿高产后裔,性情温顺,母性强,泌乳量大,繁殖力高,无恶病体型健美,被毛光滑,体躯长,后躯发达,乳房及乳头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股粗壮,蹄坚实,皮肤紧凑。

(第五节)提高鹿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一、影响繁殖力的因素

繁殖力可概括为鹿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生育后代的能力。

从根本上讲,繁殖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公(母)鹿的遗传性、性成熟和体成熟期、公鹿的精液质量和配种能力、母鹿的正常排卵和受胎、仔鹿的正常发育和受乳能力及幼鹿培育等。衡量繁殖力的主要常用指标有发情率、受配率、受胎率、产仔率、群平均产仔数;双胎率、繁殖率、成活率、繁殖成活率、空怀率、流产率等。影响梅花鹿繁殖力的因素很多,除公、母鹿本身的生理条件外,自然环境条件、人为的繁殖方法、饲养管理以及其他技术水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于公、母鹿繁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最终调控繁殖力。

二、提高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鹿繁殖活动的实现,主要是由鹿的内因(遗传基础、精子和卵子的质量、新陈代谢特点等)和外因(保证上述活动的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要能正确考虑影响繁殖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环节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就能达到提高鹿繁殖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