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45197600000052

第52章 空灵境界故事(22)

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有多令人痛心呀,所以恳求陛下,但好几年过去了,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今陛下以孝理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因而我冒着生命危险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壮年时竭尽忠孝于沙漠,难道还让他年老的时候捐死在旷野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陛下开恩!”

汉和帝刘肇看完这两封奏书,非常感动,便亲自下诏书,请班超回来。

班超终于回到阔别三十一年的洛阳,皇帝封他为射声校尉。可是班超的胸膜炎病又犯了,虽然皇帝派来御医为他治疗,但终究回天乏力,这年的九月,班超去世了。

量力而为

“量力而为”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多,好大喜功,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甚至有可能发生意外的危险。

此典出自邵雍《渔樵问对》:“吾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一个打柴的人对一个打鱼的人说:“我经常背柴,背起一百斤也不损伤我的身体,但如果再增加十斤,就会损伤我的身体。这是什么原因呢?”打鱼的人说:“打柴的事我不大清楚。就拿我打鱼的事来看。我曾经钓到一条大鱼,它就与我相斗起来,我想扔掉它又舍不得,想钓起它来又不行,整整斗了一天才捉住它,差一点掉到水里淹死。打鱼与打柴虽然不同,但贪图利益而受损伤却是一样的啊。背一百斤重量是能力限度以内的事,再加上十斤重量却是能力限度以外的事。重量超过了能力限度以外,即使是只加一毫重量也会损伤身体,何况是增加十斤呢?我贪图多打鱼和你贪图多打柴又有什么区别呢?”打柴的人听了,感慨地说:“我从今以后知道量力而行是明智的行为!”

戮力同心

“戮力同心”即同心合力。

此典出自《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夏朝末代君主桀是一个残暴凶狠、荒淫无道的暴君。有一次,他出兵攻打西南的岷山国,岷山庄王献给他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他为了与这两个美女尽情玩乐,就下诏征调大批奴隶和民夫,建造豪华的宫殿和瑶台。成千上万的奴隶、民工冒着酷暑到深山采伐木材、搬运石料,非常劳苦,有的昏倒在路上,有的惨死在山中。大夫关龙逄看到夏桀为了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就不断地进言进谏,结果竟被夏桀残暴地处死了。

夏朝东面有个诸侯小国商,国君叫汤,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商汤看到夏桀残酷地剥削人民,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就背地里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随时准备推翻夏朝统治。为了治理国政,实现灭夏的宏愿,他就派人到处寻访贤能之士。

一天,商汤的部下禀报说,隐居在莘国(今河南陈留东北)郊外的伊尹,是一位大贤人。商汤听了,立刻打发人带着一份厚礼去请伊尹出山。谁知使臣接连去请两次,伊尹都没有答应。后来,商汤亲自去请伊尹,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诚意。伊尹被商汤的诚心打动了,决心辅助商汤灭夏。商汤把伊尹接到京城,任命他为右相。

在伊尹的辅佐下,经过十一次的征战,商的国力日益壮大,出兵灭亡夏朝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出师灭夏之前,商汤向全军发布誓师文告,他在文告中说:“夏桀罪恶累累,天意也要把他消灭;上天命令我请来一位大圣人伊尹,希望我和他齐心协力,治理天下。你们要奋勇杀敌,帮助我实现上天的旨意!”

战斗开始后,商军勇猛无敌冲向夏军,夏军丧失斗志,纷纷溃逃。夏桀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领少数残兵败将仓皇逃过黄河。当他逃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附近时,被商军俘虏。商汤下令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三年后夏桀死于南巢亭山。

在君臣的齐心协力下,商汤终于完成了灭夏的大业。商汤死后,伊尹又辅助外丙、促壬和太甲治理国家,巩固了商朝的统治。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良宰相,他的政绩爱到后世的称颂。

每多掣肘

“被掣肘”意为做事受到阻挠,被人牵制,凡时时给人阻挠,便可说“时多掣肘”或“每多掣肘”。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具备》:“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大官宓子贱,被派到单父做官,但鲁君对他不大信任,对他所策划的地方行政和实施大计,也持反对意见。于是,宓子贱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写了封呈文,说需要一位书法好的人去帮助他办理公文事宜。鲁君看了呈文,便派了一个书法家前去。那人到了单父,在他写字的时候,宓子贱一直在旁边偷偷地牵他的衣袖,甚至制止他的手腕,这样一来,写出来的字当然不好看了,宓子贱便大骂他没用;书法家无奈,只得告退回到鲁都,对鲁君说:“在我写字的时候,宓子贱总是在旁边拉我的胳膊,这样,怎能写得好字呢?但字写得不好,宓子贱又要加以责骂,这人真是没理。”鲁君这才明白过来了,知道宓子贱有意讽刺自己处处阻挠他在单父地方的行政,从此之后,便不再像从前那样百般阻挠宓子贱了。

灭此朝食

“灭此朝食”意谓把敌人消灭了再吃早饭。后用以形容由于痛恨而想把敌人立刻消灭的急切心情;也可以用它表示狂傲轻敌的意思。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代,齐国和晋国是当时两个强盛的国家。有一次,强大的齐国攻打弱小的鲁国。魏国派兵援救鲁国,结果被齐国打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鲁、魏两国共同向晋国求援。于是,公元前589年,齐、晋双方在齐国的鞍地列阵交战,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地之战。

齐国和晋国双方的军队在鞍地摆好阵势,互相对峙。齐军方面,大夫邴夏给齐顷公(齐属侯爵,称作齐侯)驾车,齐国另一个大夫逢丑父立于车的右边保卫。

晋军方面,晋大夫郃克(又叫郃献子)是这次战役的主帅,晋国大臣解张(又称张侯)给郃克驾车,晋国另一个大臣郑丘缓站在车的右边保卫。齐顷公斩钉截铁说:“我先把敌人消灭了再去吃早饭!”他没等给战马披上防护甲便迅疾下令冲进晋军阵地。

在激烈的战斗中,晋军主帅郃克中箭负伤,鲜血流到鞋子上,但他仍然不停地擂动战鼓,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我受伤了!”解张却说:“战斗刚一开始,我的手和肘就被箭射穿了。我把箭折断,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子都被鲜血染成了深红色。但我哪里敢说负伤?你还是忍一忍吧!”郑丘缓插话说:“交战之后,只要碰到难走的地方,我总是下来用手推着车子前进,你们又怎么知道呢?不过,你也确实受伤了。”这时,解张又说:“我们整个军队的行动,都以中军的旗帜和鼓声为进退的信号。在我们这辆车上,只要一个人坐镇指挥好了,全军就可以打胜仗,怎么能因为受了点伤就耽误国家的大事呢?一旦我们穿上铠甲,操起武器,就是随时准备捐躯战场的。如今只是负了伤,并没有失去性命,请你继续努力吧!”说着,解张用左手抓住缰绳驾车,腾出右手,从郃克手里拿过鼓槌,用力地擂起战鼓。

战马吃惊,拼命地奔跑起来,径直冲入,难以遏止。晋军跟着主帅战车冲锋陷阵,大败齐军。齐军兵车倾覆,人仰马翻,狼狈逃走。晋军乘胜追击,围着华不注山转了三圈儿,将齐军歼灭,晋军大获全胜。

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比喻为人众者虽一时凶暴胜天,但终会遭到报应。现多用于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此典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战国时,楚国国君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先生,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

费无忌曾替太子建到秦国去接秦女来结婚。

接来以后,费无忌见秦女美丽动人,便怂恿楚平王把她收为妃子。费无忌虽然因此取得了楚平王的欢心和宠信,但由于害怕将来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以后对自己不利,便在平王面前诽谤太子建。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便把太子建调到城父守边疆去了。

即使这样,费无忌依然不放心,又继续造谣说太子建在城父想兴兵作乱。楚平王便把伍奢叫来询问这件事,伍奢指出这是费无忌造谣。但是昏庸的楚平王不但不听伍奢的劝告,反而继续听信费无忌的谗言,囚禁了伍奢,并派奋阳去城父杀太子建。奋阳通知了太子建,于是太子建立即逃到宋国去了。楚平王和费无忌没有杀害太子建,便变本加厉地迫害伍奢,骗杀了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

十多年过去了,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打败了楚国。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怀着杀父杀兄之仇,掘坟开棺,将平王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

伍子胥有个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责备他做得太过分了。信中说到:“你用这种手段报仇,太过分了。我听说,人的主观意志虽然可以以一时的凶暴胜天,但到老天爷发怒的时候,你也会得到报应的。”伍子胥驳斥了申包胥的指责(参见“日暮途穷”条)。

善始善终

“善始善终”比喻从开头到结局都很好。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又见于《史记·陈丞相世家赞》:

‘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秦末汉初时,有一个叫陈平的人,小时候家境贫寒,爱好道表法里的黄老之术。陈胜、吴广起义时,陈平依附了魏王咎,当了太仆。后又跟随项羽入关,任都尉,后来又投靠了刘邦,任护军中尉。他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疏远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他的这些建议都被刘邦所采用,在汉朝建国过程中,陈平也是立了不少功劳的。汉朝建立以后,陈平被封为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陈平对各种情况都能灵活应付,安然度过,因此司马迁称他说善始善终。

深厉浅揭

深厉浅揭表示涉水时可以撩起衣服过去就不妨撩起衣服过去;水太深了,用不着撩起衣服就干脆穿衣服过去。比喻行为要因时因地而异,根据具体环境而决定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不能固执不变。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深则厉,浅则揭。”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室内敲磬,有个人从他门前走过,听到磬的声音便说:“这个敲磬挺有深意呀!”过一会儿他又说:“可鄙呀!这硁硁的磬声好像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哇!’没有人了解就算了嘛。《诗经》上说:‘深则厉,浅则揭。’何必那样固执呢。”孔子听了自言自语地说:“好坚决呀,既然我没有办法说服他,那么就让他慢慢了解我吧。”

神出鬼没

“神出鬼没”比喻用兵灵活机动,变化莫测。现也指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经过几番阵战,司马懿大败。

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司马懿坚守不战,一连半月,双方都没有交兵。孔明见司马懿坚守不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拔寨而走,以引诱魏兵来战。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不敢轻进。而司马懿的部将张郃却未识别孔明的计策,极力主张追击,决一死战。司马懿不得已,乃叫张郃领兵先行,自己随后接应。结果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魏军死伤极多,丢失马匹器械无数。

诸葛亮得胜回寨,又准备进兵攻击司马懿;忽报张苞身死,诸葛亮昏厥于地,于是进兵之事就被搁置下来。过了十多天,诸葛亮对董厥、樊建等说:“我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你们一定不要走漏消息,如果让司马懿知道了,他一定会来攻击。”于是便传下命令,叫蜀兵当夜偷偷地拔寨回军。诸葛亮率军离开五天以后,司马懿方才觉察,于是长叹道:“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实与有力

“实与有力”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指孙武)与有力焉。”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字长卿。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

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备受齐桓公的器重,陈完后来改名为田完。田完的后代、孙武的祖先田书,由于伐莒有功劳,齐景公便赐他姓孙。孙武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总结了春秋时战争的经验,探索战略战术的规律,写出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后来,他拿着这本兵书去求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十三篇兵法以后,便让他拿宫中美女来试验。孙武以严明的纪律,杀了不听指挥的宫女。

整顿好队伍以后,请吴王检阅。吴王知道孙武是个擅长用兵的人,便委任他为大将。

孙武被任为将军以后,吴国攻破楚国,占领楚都,北威齐、晋两国,在各国诸侯中名声大涨。在这些事件中,孙武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比喻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样。指能坚持、不间断,持之以恒。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战国末期,有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叫荀况,又称孙卿。他先后到过齐、秦、赵、楚等国,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过学,还做过楚国的兰陵令。

荀况对春秋战国以来各派的学说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

在这三十二篇中,有些是谈论军事的。

在《议兵》篇中,荀况总结了战国末期兼并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

据载,有一次,荀况和临武君(楚国将领,姓名不详)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的方法。当议论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时,荀况说: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智慧不在于不用没有把握的计谋,而在于没有过失,他做事情应该是毫不反悔。事情做到没有可反悔的地步就可以了,而不一定非要成功。所以,军队中的各种制度、命令,要求一定要严格,赏罚一定要分明、坚决而讲信用。修筑营垒,收藏财物要周密而坚固,军队的进攻和退却要安全而稳当,紧张而迅速。侦察敌情及其变化,要秘密而深入,要反复分析和验证。在与敌人交战时,一定要按照自己事先掌握的情况去行动,没有弄清楚情况千万不能贸然行事。这是六条基本战术原则。不要只想保住自己的将帅地位唯恐失掉;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可能;不要只重视内部政令威严而轻视外敌;不要只看到事物的有利方面而忽视有害的一面;考虑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在用财物奖赏时不要吝啬。这叫做“五权”。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有三种情况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宁可被杀,也不可以使守备的地方有松懈;宁可被杀,也不可以让军队去打没有取胜把握的仗;宁可被杀,也不可以使军队去欺骗老百姓。这就是“三至”。凡是接受君主的命令带领三军作战的,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军中的官吏要各当其任,各守其职,军中无论大小事都纳入正规。

这样,获得君主的奖赏不得意洋洋,这才是最好的将领。在采取军事行动之前,一定要周密地考虑而且要慎之又慎,这种周密慎重的态度应该是始终如一的,这样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形容做事所花的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较大。这句成语还有相反的用法,即遇到费力大、收效小的情况,即“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