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桥
45239100000052

第52章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尽管我在衢州才待了九个星期,有时感觉到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我受到市里及衢州二中师生的热情款待。我在许多场合对他们说过我多么赞赏这里学生的自控能力,悦人的礼仪,清洁的外表,和对成年人的尊重。所有这一切在星期天(10月11日,译者注)姐妹城市代表团到来时更表现了出来。我们代表团成员对他们在艺术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杰出表现深为感动。

每周,我期待着高一、二年级16个班级的正常教学课程,另加周五2~4个班的临时课程,每周总计有900至1100名学生。虽然我们谈论过中美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别,但是,中美学生本身的共同点胜过不同点。他们好像喜欢同样的音乐、体育、阅读材料、一般性的活动,我相信假如他们有机会相聚,他们会相处得很好。

然而,在一个外国人看来,中国教育的一些方面与我在雷德温所习惯的很不相同。比如说,中国学校里的一天显得更有组织,早晨用音乐唤醒熟睡的学生,有不同形式的晨练,协调、同步的动作,学生们选同样的课程,学习时间是由晚上9时10分熄灯来控制的。当然,寝室生活需有更多的特殊规章制度,我知道半数学生住在校园内。

在你们的姐妹城市──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所有学生住在家里。所以,学校的一天从早上8时15分第一节课开始,尽管学校要求他们修几门课,但计划“个性化教育项目”时,便有许多种内容可选取。这个项目包含了像美术、音乐、工艺美术、农业科学、计算机技术、商务教育这类的课程,同时也包括数学、语言艺术、自然科学这类的选择。选择并不全是完美的,但是,这样能刺激学生。学生个人教育目标及需求却是在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下滋养的。中国中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进行的最重要的考试对我来说也是“外国的”。这种考试好像是每位学生前途的最大的决定者。在雷德温,即使不是成功的中学生,他们人人能上大学,当然,他们中学成绩不佳的话,在大学里想成功不太可能,但他们有尝试的权利,有些人改变了态度,而且干得很出色。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时代”,信息与交往至关重要。我们凭借电视、计算机、电话等媒体享用着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一切技术。大多数美国学校目前都与因特网联网,因特网提供了各个知识领域中观点、信息的巨大财富。我希望这种有价值的工具能尽快对中国学生有用,因为这能帮助他们与最新观念及技术并进。因特网还能鼓励使用英语并创造机会与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的人增进友谊,分享文化。

我一直喜欢课堂上有许多讨论,强调思考技能。学习书本知识点,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时才重要。每当我的学生能对我的观点或者课本中的观点以一种灵巧的方式进行挑战的时候,我觉得我成功了。我感觉到中国学生不太情愿表达自己的观念或者在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不够自信。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里,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这种能力可以在低年级开始培养,可以问他们“采用别的方式你怎么做”“提一提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我注意到的另外一个差异是教室里没有残疾学生。在美国,普通教室里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而我已习惯在普通教室里教脑力或体力有缺陷的学生学习大多数课程。当然,他们可能在教室内或教室外,接受特殊的教育。但是,我们的感觉是,当我们尊重、正确理解那些“不同能力者”时(我想这是个更恰当的说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他们人人都能受益。这对教育单位来说可能费用高,因为我们需要像轮椅那样的设备,雇佣额外的人员来帮助这些能力有缺陷的人,但是难道我们只能珍视那些正常人吗?

当我在比较两种教育体制的时候,我完全意识到我们在解决人口和意识形态中的差异,还有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在美国,我们不断地批评我们的教育体制,总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些,因为总是有余地可改进的。我也希望这种评价不会被视为反面的批评,因为我在以前说过:“我对我在中国大多数所见所闻极为满意,我只是在陈述我的建议,这可能会使优秀的中国教育体制变得更为完美!”

(多娜·麦考莉是美国雷德温市派往衢州的第3任交流教师,曾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西湖友谊奖”。该文发表于《浙江侨声报》199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