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最想要的故事书:勉励小学生奋进的中外名人故事
45241200000014

第14章 “傻里傻气”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因他对理论物理学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而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比较重要的著作有:《狭义相对论》、《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理论的研究》、《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以及《物理学的发展》等。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去世。

3岁的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起来,已经显得非常沉稳。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更喜欢一个人单独在那里坐着,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中去。

当其他孩子热闹地相互嬉戏追逐时,他要么静静地坐在那里左顾右看,要么就待在角落里搭积木,或者跟在母亲身边,认真聆听她弹奏的悠扬钢琴乐曲。他好像是一个遗忘了语言的孩子,尽管眼睛里流淌着快乐的光芒,却一句话也不说。

直到他5岁时,口齿还没有4岁的妹妹伶俐,与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家里人为此很担心,赶紧请来医生对他进行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于是,这个看起来有点傻气的孩子成为了很多人眼里的怪人,尤其是当他结束了闭口不言的窘况,转而开始就一些日常现象提出奇特的问题时,人们的这种议论就越来越频繁,甚至有人说:“我的上帝,这个孩子的脑袋一定有毛病!”

幸运的是,他的家人并不这样认为,妈妈总是安慰被人讥笑的儿子说:“你的问题太复杂了,没有学问的人是不能解答的!以后,总会有答案出来!”爱因斯坦望着妈妈信任的眼睛,轻轻地点点头。很显然,妈妈的呵护和理解,保护了儿子追究世界物质真相的热情,有了这些支持,小爱因斯坦更加坦然地去发现各种问题,并且情绪饱满地、勇敢地一一提出来。

有一天,爸爸送给5岁的爱因斯坦一件小玩具——罗盘,并且说:“看好了,这个东西可以让人知道哪里是北方,不再迷失方向哦!”爱因斯坦觉得很新奇,不相信这个颤巍巍的家伙能够这么厉害。于是,他拿着罗盘,让自己像个陀螺似的转起来。真是很奇妙,不管他怎么突然改变姿势和方向,指针的一头总是固执而坚定地指向北方。

“太奇怪了……”小爱因斯坦简直着迷了,“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呀?”

爱因斯坦刚想开口向父亲询问这个问题的原因,突然一拍脑门叫道:“哈哈,一定有东西在推着这根针,让它永远保持一个方向。”于是,他马上将罗盘的上下左右细细搜寻一遍,企图找到那个控制指针方向的东西。但让他纳闷的是,罗盘里面什么都没有。爱因斯坦一下被镇住了,怎么也琢磨不透这个神奇现象背后隐藏的奥秘。

从此,这件事情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消退的印记,铭刻在了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里,即使事隔多年,他也念念不忘。不难想象,这种坚持成为了他将来深入研究电磁场的动力。

小爱因斯坦继续沉默着,开始了小学生活。由于缺乏活力,功课十分不理想,导致他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会主动肯定他的成绩和努力。在他们的眼里,这个脑子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实在太笨了,能够顺利毕业就算不错了。

面对人们的误会和打击,小爱因斯坦似乎并不在意,依然晃动着他的聪明的大脑袋潜心思考各种问题。等到他10岁那年进入中学学习时,他突然找到了自己最大的兴趣:数学。那些在别人看来头疼的数字和公式,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而神奇的魔幻世界,以至于他放弃了所有与数学无关的课程。

有一天,12岁的爱因斯坦幸运地得到了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当他将书翻开,阅读完第一页的欧几里得定理时,心情立刻变得无比兴奋。他不顾时间已经很晚,一口气读完了全部内容,完全被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谨所折服。他一刻也舍不得停歇,马上又开始了一项大多数人不能想象的工作:按照书中的方法,一一去证明那些公式和定理,甚至又尝试用自己的新方法来证明。沉默的爱因斯坦此时变得非常激动,他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因为无法摆脱学习对自己的诱惑,爱因斯坦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正在阅读的书带在身边,随时进行思考。而且,他还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将思考的结果马上记下来。他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努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大脑去反复思考,这为将来寻求正确的解答作着精心准备。在他的思想里,已然默默地立下了长大后要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爱因斯坦继续着自己的梦想,当他开始反思传统物理学时,他的逆向思维形成了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由此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也就是狭义相对论,这让物理学向前迈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这个当年被很多人称为“笨蛋”、“蠢材”、“傻瓜”,没有可能成才的爱因斯坦,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终于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最聪明的大人物,彻底改变了曾经挥之不去的“丑小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