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钻进自己的书房去学习。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6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听到这些,孔融高兴地跳了起来。伯伯和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所以孔融长这么大了,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6个堂兄妹,都不知长得什么样子。于是,孔融都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就飞快地跑到了他们身边。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逐个给伯伯、叔叔、婶婶和6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不一会儿,6只香嫩可口的鸭梨便被端了上来,母亲便叫孔融把鸭梨分给6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等一等,你给堂兄妹们分梨,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知道怎么分吗?”
父亲知道孔融是个聪明的孩子,便想借此机会让他展示一下自己的才智,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和婶婶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不能办到,更何况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呢?6个堂兄妹也不知道该怎么分,相互看了看,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6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皱紧了眉头,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孩子,再好好想想!梨子是刚好够分的,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的。”
孔融低着头陷入了沉思,忽然,他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我知道该怎么分了。”
只见孔融拿起盘中5只梨子分别递给5个堂兄妹,这样,有一只梨子留在了盘中,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看上去非常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样分不行。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孩子,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父亲高兴地说。
孔融回答得很干脆:“每人分一个,说明6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种分法并没有错。”
大家这时候才完全明白过来,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孔融10岁时,随父亲到京师洛阳。河南尹李膺门禁森严,不随便接见外人。
孔融独自来到李府前,说自己的家庭与李家世代通好,求见李膺。李膺看到这个小孩儿彬彬有礼,就和蔼地问道:“孩子,你的长辈是哪一位?”孔融从容地回答:“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老子姓李),两位先人有师友之谊,咱们孔李两家岂不是世交好友吗?”李膺连连夸赞。恰巧,有一位姓陈的大人来李府做客,听了这件事,就不屑地说:“小时出众,长大了不一定成器。”孔融反唇相讥道:“想来您小时候,必定出众。”众人大笑,认为孔融必成大器。
孔融果然不负众望,在儒学和文学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备受世人尊重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