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45264500000017

第17章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

有一个人这样回答:“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马尔瓦·爱迪生。

爱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逝世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岁8个月零7天。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完成了两千多种发明。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他的智慧的福荫。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米兰镇。他的父亲是农民,也给别人做木工;母亲曾做过教师。

由于家境贫寒,爱迪生在小学里读了3个月的书就失学了。从此,他跟随母亲,顽强地自学着。12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密歇根州的休伦港。不久,他在从休伦港开往底特律的火车上当了报童。对他干这样的营生,父亲和母亲都反对,但爱迪生却讲出了他的理由:“我一面卖报,一面可以免费看报。赚下的钱又能贴补家用,又能买化学药品搞我的实验。到了底特律,还可以去图书馆看书……”这些正当的理由,一下子把双亲说服了。

从此,他成了出入在休伦港到底特律客货混合列车上的报童、《底特律自由报》的最认真的读者、底特律青年会图书馆的阅读常客。他每天从东方发白,到深更半夜,放下这样,拿起那样,从不让自己有半刻空闲。他从小就建立起这样的信念:人活着应该工作;工作就是享受,就是无上的乐趣。

为了有空就搞点化学实验,爱迪生还把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搬到了火车的行李车里。谁知有一次火车震动得很厉害,把一个装着黄磷的玻璃瓶从桌子上震下来,摔得粉碎。黄磷易燃,行李车里立时冒起了滚滚浓烟,蹿起了老高的火苗。爱迪生脱下外衣一面扑打,一面呼救。等大家赶来把火扑灭,行李车里的东西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乘警赶来,得知事故是由爱迪生引起的,不容分说,抡起胳臂就给了爱迪生几记耳光。爱迪生只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响,接着就是撕心裂肺似的一阵疼痛,从此耳朵再也听不见了。

好多医生鉴定说,爱迪生的耳朵聋了,无法医治。

为此,父亲和母亲十分伤心。爱迪生懂得双亲的心情,他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甭犯愁,耳朵聋了,我照样能卖报,照样能看书、搞实验。”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爱迪生获得了一个幸运的机会。

一次,爱迪生正在克勒门斯车站卖报,突然,一节货车从一列混合列车上脱卸下来,轰隆隆地沿着岔道往下滑。这时刚好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车轨上玩,因正玩在兴头上,根本不知道有节货车向他驶来。爱迪生发现了这一险情,一连几个箭步蹿上前去。当他来到孩子身边,那节货车也像壁倒山倾一般扑过来,眼看就要把他们吞没。站台上的旅客吓得齐声叫喊,爱迪生却一点也不慌张。他一把抱起孩子,抬腿跳出车轨。刚跑出几步远,只觉脑后呼呼风声,扭头一看,那节货车正从身边滑了过去。

满车站人目睹此情此景,都齐声赞颂爱迪生的过人胆量和见义勇为的精神。说话间,人堆里挤进一个人来,他急步向前,接过孩子抱在怀里,激动地伸出一只大手,抓住爱迪生的一只小手,哆嗦着紧握好半晌,连连说:“你救了我的孩子,你救了我的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原来他是车站站长,名叫麦肯基。麦肯基还是位出色的电报报务员,为了报答救子之恩,他向爱迪生表示,愿尽平生所学,义务地将电报术传授给他。爱迪生一听,高兴极了。两人当下约定:白天,爱迪生还是去卖报;夜里,火车返回路过克勒门斯时,就到麦肯基那儿去学习;晚饭在他家吃,学罢就在他家睡,学习时间暂定3个月。

在此之前,爱迪生早就摆弄过收发报机了,这次又有机会跟麦肯基学习,所以进步很快。几个月功夫,麦肯基就正式宣布说:“恭喜,恭喜,爱迪生,你毕业了。常说师傅带徒弟,总得留一手,可我连半手也没留,倾其所有的都教给你啦!”

爱迪生听罢,还不敢相信,眯缝着眼睛问:“真的学好啦?能单独工作了吗?”

麦肯基笑了笑,拍着爱迪生的肩膀,鼓励着说:“羽毛齐了,翅膀硬了,尽管大胆去飞吧!”

1864年,爱迪生通过友人的推荐,到当地瓦克尔电报局担任了报务员。电,和爱迪生终生有缘的电,终于和他连在一起了。

他迈出了向科学发明的第一步。

门罗公园在纽约西南,是个幽雅美丽的地方。买下这块地方建起实验基地,对爱迪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他在发明二重发报机之后,又辗转于波士顿、纽约、纽瓦克三个城市,两易工作单位,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先后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二重、四重、六重发报机,还协助别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这才为他买下这块立足之地打下了基础。

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24岁的爱迪生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了。1871年的圣诞节,他和一位名叫玛丽的姑娘结了婚。

美满的新婚生活,为爱迪生增添了新的力量,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工作节奏更快了。

有一次,爱迪生在研究改进电话机的传话器的时候,发现传话器里膜板随着说话的声音引起相应的震动,便想进一步探讨这种震动的幅度到底有多大。但因为耳朵有毛病,只得用触觉来代替听觉。他找了根短针,一头竖在膜板上,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对准膜板一讲话,手指头便觉得短针在颤动。讲话声音高,颤动就快;声音低,颤动就慢。清清楚楚,一点儿不含糊。

这一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于是,他就接二连三地试,结果都是一样,他端详着那根短针,猛地想到:“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么,倒个个儿,这种颤动反转过来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声音。”想到这里,只觉眼前一亮。早在当报务员的时候,他就想过,要是有一种灵巧的设备,能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贮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听,拿出来一放就成,那就好了。现在,这根短针的颤动,一下子把他这个沉睡在心底好多年的想法唤醒了。

盛夏,天那么热;煤气灯下,飞蛾成群地飞着,发出嗡嗡的声响。爱迪生全然不顾这些,他忽儿凝神沉思,忽儿站起来踱步,忽儿又像抓住了什么,冲到工作台前埋头干起来。

到底用什么材料“贮存”声音呢?他先用纸条试,再换胶板、白垩试,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他左想右想,直到深夜,才想起用蜡纸比较合适。他赶忙跑到材料库里拿来,小心翼翼地安在自己设计的怪机器上,一试,果然效果挺好。他禁不住笑逐颜开,提笔在记事簿上写道:1897年7月18日,我用一块有尖端突起的膜板,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话音的振动便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试验证明,要将人的声音全部予以贮存,日后如果需要随时自动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这天起,实验室的记事簿上,便常常出现关于刻记声音的机器的试验记录。到1897年8月12日那天,记事簿上突然出现了“留声机”三个字。这三个字表示: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就像怀胎十月的婴儿,即将呱呱坠地;一个憧憬已久的理想,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11月29日早晨,爱迪生把绘图能手克鲁西叫到办公室里,不声不响地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笑眯眯地递到克鲁西手里。克鲁西一看,纸上画着一架怪里怪气的机器的草图:一个金属大网筒,边上刻着螺旋槽纹,架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个曲柄,摇动曲柄,大圆筒也会跟着一块儿转动。另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端都装有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模板。克鲁西琢磨了半天,也不知这架机器是干什么用的,又不好问,只好说:“你什么时候要?”爱迪生合上笔记本说:“马上照图样做出来,越快越好!”克鲁西赶快跑到车间把机器加工出来,又“咚咚咚”地捧到楼上,请爱迪生过目。爱迪生接过机器,左瞧右看,足足看了有一支烟的功夫。

车间主任卡门正好有事找爱迪生,看到这架机器也感到奇怪。他和克鲁西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和爱迪生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克鲁西:“爱迪生先生,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呀?”

爱迪生:“是会讲话的机器,克鲁西。”

克鲁西:“会讲话的机器?你别跟我开玩笑了!”

卡门:“你要是能叫它开口说上一句话,我送一盒特级雪茄烟给你。”

克鲁西:“只要说上半句,我认输一大篓苹果。”

爱迪生:“行呀,灵不灵当场试验。”

试验开始了。

爱迪生让克鲁西拿来一张锡箔,把它包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然后摇动曲柄,那大圆筒也跟着打起转儿来,可是没摇几下,只听“嚓”的一声,刚刚裹上去的那张锡箔就碎裂脱落,纸片飘飘摇摇落到地上。要不是嘴捂得快,卡门差点笑出声来。克鲁西得意地把肩膀一耸,心想:“就算锡箔不裂开,光这么转转,也转不出话来呀!”

两人正在暗自高兴,爱迪生已裹上了第二张锡箔。他这次做得格外仔细,还用胶水把接缝的地方牢牢粘住,再把圆筒前后转几下,确定没有问题了,才开始试验。

克鲁西和卡门在旁边静静地站着看。爱迪生一面轻悠悠地摇着曲柄,一面对准圆筒前那根小管子纵声唱起来:玛丽有只小羊羔,

雪球儿似的一身毛。

不管玛丽往哪去,

它总跟在后头跑。歌儿一唱完,爱迪生也歇手不摇了。他把圆筒转回原位,将刚才对着唱歌的那根小管子拨开,拉过另一根小管子来对着大圆筒,再轻悠悠地摇动曲柄。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圆筒的缓缓转动,机器突然开始唱起歌儿来:“玛丽有只小羊羔……”字字句句,清清楚楚,跟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

克鲁西和卡门,眼睛瞪得滴溜圆,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呆住了。过了好半晌,只见克鲁西面部肌肉抽动,突然迸出一句话来:“我的老天爷!这玩意儿果真会讲话呀!”

爱迪生笑了。

这次试验之后,爱迪生又对留声机作了一番改进,然后做出决定:送到纽约去,让人们鉴赏评定。

他抱着留声机来到纽约《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主编办公室,主编亲自摇动曲柄,欣赏了留声机令人惊叹的表演。于是,这家杂志立即登出了《当代最伟大的发明——会说话的机器》的文章。

爱迪生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美国各地,整个美国都轰动了。无数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往门罗公园。参观留声机。通往门罗公园的火车人满为患,铁路公司老板只好临时加开专列。各种报刊竞相发表有关文章和消息。小小的留声机被形容得难以捉摸,神秘莫测。爱迪生被描绘成身穿黑色长袍、头戴锥形帽,类似中世纪点金术士的神秘人物。似乎他已不是一位科学家,而成了一位魔术师了。

消息传到国外,外国也轰动了。英国邮政总局电力顾问普利斯千方百计托人到门罗公园弄来一架留声机模型。伦敦皇家学会马上开展览会,举办讲座,请普利斯向科学爱好者介绍留声机。正准备开幕的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也立即派专使前往门罗公园,邀请留声机参加展览。法国政府还为留声机发了一笔奖金,授予爱迪生爵士头衔。

最后,美国总统海斯再也耐不住他的好奇了,深夜把爱迪生请进白宫,和许多政府要员一起,欣赏留声机的表演。

电灯和留声机是爱迪生的两项最主要的发明。对电灯的研究工作,早在研究留声机之前就开始了,但因为困难很多,直到留声机问世之后才获得成功。

当然,爱迪生并不是研究电灯的第一人。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探索用电来照明。英国科学家戴维曾经发现,两根相邻的炭棒中间通过电流,会发出强烈的弧光。根据这个发现,他发明了弧光灯。他还发现,白金通过电流的时候,会变热发光。这一发现,启示后来的人发明了白炽灯。但因为当时电源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电灯的研究工作受到了限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成功地设计出第一台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源问题。自此,各国科学家又纷纷向电力照明的目标进军。有的人研究弧光灯,有的人研究白炽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电灯相继问世,但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却少的可怜。

19世纪70年代,发明电灯的条件日趋成熟,就在这时,爱迪生参加了研究电灯的工作。一开始,爱迪生就要求自己发明的电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钱便宜,而且无声、无烟、无臭,对人体无害。他认为,弧光灯成本高,耗电多,光线刺眼,用作家庭照明不太适合;白炽灯造价低廉,光线明亮而又柔和,要研究电力照明就要向这方面努力。

研究白炽灯,最大的难题就是玻璃泡里那一截耐热材料不好找。

爱迪生找来一根炭丝试了试,但一烧就断了。

他拿起灯泡翻过来,倒过去,看个不停。他猛然想起:灯泡里有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是助燃的。如果把灯泡抽成真空,没有氧气助燃,炭丝也许就不易烧断了。于是,他叫助手白契勒拿来抽气机,准备把灯泡里的空气抽尽再试。

他先把炭丝仔细装进去,再把玻璃泡口封好,然后再往外抽气。谁知一用劲,那炭丝又断了。

断了,就再换一根;再断,就再换,终于制成了一个真空的炭丝灯泡。但这只灯泡也只不过亮了8分钟,就熄掉了。

“拿白金来。”爱迪生希望这高熔点金属能帮他的忙。白契勒从材料库取来白金,用它做灯丝试了几次,起色仍然不大。爱迪生又试了钡、钌、钛、钼、铑、锆等稀有金属,但效果还不如白金。到底用什么材料好?爱迪生日夜思索着。有时他回家吃饭,拿起一片面包刚送到嘴边,却突然发起呆来。玛丽喊他的名字,他都没觉察。直到他儿子达希悄悄走过去,把他的脖子一搂,喊道:“嗨,爸爸又在想发明啦!”他才把那片面包塞进嘴里。虽然爱迪生研制电灯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失败却像影子似的紧紧伴随着他。他算了算试过的耐热材料,竟足足有1600种,但没有一种是合乎要求的。

失败对科学家来说,本是意料中的事,但对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来说,却成了可乘之机。试验不断失败的消息透露出去了,原来对电灯研制工作持积极态度的报界立刻像变脸的小丑,问罪之词像倾盆大雨,没头没脑地向爱迪生袭来。一篇题为《爱迪生先生发明了什么》的文章这样写道:“尽管这位感情冲动的青年发明家发表过许多锐不可当的谈话,但具有高深造诣的电学专家仍然并不认为,爱迪生先生所走的实验道路是正确的。”许多报刊断言:“爱迪生研制电灯的宏愿已成泡影。”

在那些沉重的日子里,爱迪生脸色灰白,头发蓬乱,鬓角上的青筋直跳。有人以为他快要被压垮了。谁知他两手插在裤袋里,在实验室里踱了几圈,思绪立即理清了:坏话让他们说去,试验必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他立即重新部署了试验工作。

这一夜,爱迪生独自留在试验室里,彻夜未眠。忽然,他的手碰到了桌上的棉纱,他信手拿起来,漫不经心地看着。就在此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便扯断一截棉纱,放在炉上烤了五十来分钟,烤得焦焦的,装进玻璃泡里,抽去空气,进行试验。结果好极了,他乐得眉开眼笑,比找到金矿还高兴。

从第二天开始,爱迪生紧紧抓住这个转折点,乘胜追击。试验结果,灯泡寿命由两小时直线上升到13个半小时。爱迪生又改进了炭化方法,把一截棉线撒满炭末,弯成马蹄形,装进陶土坩埚内,用高温加热之后,封在抽掉空气的玻璃泡里,这一回灯泡亮了45个钟头。

空前的成功使门罗公园充满了欢乐,但爱迪生一句话也没说。灯光一熄掉,他就把灯泡摘下来砸碎了,将两截断裂的棉线灯丝挨个儿放在显微镜底下检验观察。白契勒走过来问他怎么样,他摇摇头说:“不成,咱们还得另找材料。”白契勒听后说:“亮了45个钟头,还不成啊!”爱迪生拍拍他的肩膀说:“差得远哩,我的朋友。我希望它能亮400到1000个钟头,要是拿出去给大家用,那最好是亮1600个小时。”

新的试验开始了。爱迪生根据棉线的性质,决定以植物纤维为线索,去发掘新的灯丝材料。杉木、黄杨、月桂、亚麻、稻草、藤条、椰子壳、椰子棕等等都试过了,没有找到满意的。橡皮、麻绳、钓丝、纸等等也试过了,仍然没有满意的。随着撒网式的试验大规模展开,灯泡的寿命也100、125、150、170个小时的增加着。到1880年5月初,爱迪生拿记事簿算了算,试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约6000种,灯泡的寿命已达300个小时。

这样,爱迪生就可以考虑建设电灯工厂的事了。一天,他坐在实验室里考虑电灯厂的规模,阳光不声不响地沿着凳子腿移动,不一会就移到他腰上、背上。他渐渐感到热起来,顺手拿过一把竹扇,扇着取凉儿。扇了没几下,扇子就散了。于是,他对着破扇子端详起来。近几个月来,这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随便抓到什么东西,都要歪着脑袋看个仔细,看看能不能做灯丝用。这回,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扇子扯个稀巴烂,撕下一绺竹片儿,用显微镜仔细观看起来。只见那纤维结构条理分明,极其匀称,他的心不由“怦”地一跳,涌起欢乐的波涛。他大声喊:“白契勒,白契勒,你过来!”白契勒闻声跑来,问:“什么事儿?是不是又有新……”爱迪生不等他说完,就抢着说:“有新发现,快把这截竹片削削,放进坩埚里炭化了试试看。”不多会儿,第一盏炭化竹丝灯装配齐全了。试验结果,它的效果超过了原先的估计,竟接连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白契勒对这次试验,十分满意。可扭头一瞧,爱迪生却捧着一本植物学的书,翻翻写写,仍然忙个不停。白契勒问道:“怎么,还不行啊?”爱迪生并不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指着书页对他说:“你看啊,白契勒,多有意思!大自然给咱们预备了这么多种竹子,分布在世界各处。咱们可不能辜负盛情,可要好好挑选才成。”于是,他当即选定了几个人,经过短期专业训练,派他们分头到世界各个产竹地区去采办各种竹子的样品。这几位特派员,跋山涉水,远渡重洋,走遍了西印度群岛、中美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先后搜集到几千种竹子样品。经过逐一试验,证明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质地最佳,最适合用来制作灯丝。爱迪生又派专人到日本去跟当地农民商定,订立了供销合同。就这样一只只质量合格的灯泡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供人们普遍使用。起初,每只灯泡售价四角,跟着减为三角,随后又削为二角二分,终于达到了爱迪生提出的价廉物美的目标。

爱迪生电灯公司正式开张了,电线像蜘蛛网似的接引到各家各户去。多么亮的灯,多么美的享受!但谁也没有忘记,是爱迪生照亮了世界。

在发明了留声机、电灯之后,爱迪生又马不停蹄地向其他目标进军了。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又搞出了许多发明:摄影术、蓄电池、从菊科植物中大量提取乳胶、改进直升飞机设计方案……但是,岁月毕竟是不饶人的。

1929年10月21日,爱迪生发明白炽灯50周年纪念日来到了,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祝会。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亲临大会,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发来了贺电。致答谢辞时,爱迪生感情激动,嗓门提得很高:“谢谢诸位,谢谢诸位!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他一讲完,掌声雷动,而这位老人却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昏过去了。

这似乎是个不祥的预兆。两年以后,84岁的发明巨人终于由于患尿毒症病倒了。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向全国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可是,1931年10月18日凌晨3时24分,记者们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消息:“灯火熄灭了!”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