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夏丐尊精品集
45313800000032

第32章 受教育与受教材

自从我在《中学生》创刊号上写了那篇《“你须知道自己”》以后,就接到了不少的青年的来信。有的自陈家庭苦况,有的问我中学毕业后的方针,有的痛诉所入学校的不良,问题非常繁多,欲一一答复,代谋解决,究不可能。没法,只好就诸信中寻出一个比较共同的问题,来写些个人的意见当作总答。

我在创刊号那篇文字里,曾劝中学生诸君破除徒以读书为荣的“士”的封建观念,养成实力。这次所接到的来信中,差不多都提及到这实力养成的问题。关于这,我实感到有答复的责任。至于答复得好与不好,且不去管他。

先试就实力二字加以限制。我的谈话的对手是中学生,所谓实力,当然不是什么财力,权力,武力,也并不是学士或博士的专门学力,乃是普通一般的身心上的能力。例如健康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思考力,忍耐力,鉴赏力,道德力,读书力,发表力,社交力等就是。

这种能力,虽是很空洞,很抽象,却是人生一切事业的基础。犹如数学公式中的X,诸君学过数学,当然知道X的性质。X本身并无一定价值,却是一切价值的总摄,只要那公式是对的,无论用什么数目代入X中去都会对。上面的各身心能力,本身原不能换饭吃,成学者,或有功于革命,但如果没有这诸能力,究竟吃不成什么饭,成不了什么学者,或有什么贡献于任何革命事业的。

这身心诸能力,原也可从自然环境或职业部分地获得,例如滨海的住民常善泅泳,当兵的自会富于忍耐力。但人为的有组织的养成机关,不得不推学校教育。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给与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设计的而特造的人为的环境。

专门以上的学校为欲使学生直接应世,倾向常偏重于专门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专门以下的学校所传授的,不是可以直接应世的知识技术,其任务宁偏重于身心诸能力的养成,愈是低级的学校愈如此。所谓课程也者,无非施行教育作用的一种材料而已。专门以上的课程收得了也许就可应世,就可换饭吃,至于专门以下的学校课程,收得了仍是不能应世,换不来饭吃的。不信,让我举例来说:诸君花了不少的学费,费了不少的光阴,好容易了解了几何中西摩松线的定理或代数中的二项式,记得了蒲公英、鲸鱼的属类与性状,假如初中毕业时成绩第一。但试问这西摩松线的定理和二项式的解答和关于蒲公英、鲸鱼的知识,写出来零折地卖给谁去?怕连一个大钱也不值吧。又假定诸君每日清晨在早操班上“一二三四”地操,一日都不缺课,操得非常纯熟,教师奖誉,体育成绩优等。试问这“一二三四”的举动,他日应起世来,能够和卖拳头的江湖朋友一样收得若干铜子吗?以上不过随举数例,其实诸君所学习着的各科无不皆然。

诸君读到这里也许又要感到幻灭了,且慢且慢,西摩松线二项式和蒲公英鲸鱼的知识。虽不能卖钱,但因此而表现的推理力记忆力等等是终身有用的。又,幸而能升学进而求更高深的科学,这些知识当作基础也是有用的。“一二三四”操得好,虽不能变铜子,但由此锻就的好体格,和敏捷、忍耐、有规则等的品性,是将来干任何职业都必要的。“功德不虚”,诸君用几分功,究竟有几分益处在,断不至于落空。

由此可知,中等学校教育的课程,只是一种施行教育的材料,从诸君方面说,是借了这些材料去收得发展身心能力的。诸君在中学校里,目的应是受教育,不应是受教材。重视书册,求教师多发讲义,囫囵吞枣似地但知受教材,不知受教育,究是“买椟还珠”的愚笨办法。

诸君读了我上面的话,如果以为是对的,那么希望诸君注意二事。

第一,要自觉地从各科目摄取身心上的诸能力。我上面所说的话,原只是普通教育上的老生常谈,并非什么新说,照理,教师们都该知道了的。他们应该注意到此,应该利用了教材替诸君养成实力,不应留声机器似地,徒把教本上的事项来一页一页地切卖给诸君。但现在的学校实在太乱杂了,一年之中可换三四个校长,前学期姓张的先生来教诸君的地理,后来归姓胡的教,这学期又换了姓王的。在这样杂乱无序的情形之下,说不定诸君的教师之中没有不胜任的分子。又,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事,教师虽施着正当的教育,学生如果无接受的热心,也不会有好结果,故诸君须有养成身心诸能力的自觉才好。一个代数方程式,同级的人都能解,你如果解不出,这事本身关系原不大。但在一方面说,就是你的记忆力或思考力不及人,不到水平线,这却是大事。冬天早操屡次赶不上,这事本身原不算得什么有碍,但由此而显现着的你的这惰性,如果不改革,却是足为你终身之累的,无论你将来干什么。

第二,对各科目要普遍地学习。近来中学生之间,常有因浅薄的实用观念或个人的癖好,把学习的科目偏重或鄙弃的事。有的想初中毕业后去考邮局电报局,就专用功英语,有的想成文人,就终日读小说。无论哪一校,数学都被认为最干燥无味,大家对了都要皱眉的科目。体育科,则除了几个选手人员外,差不多无人过问,认为可有可无。图画、音乐等科,也被认为无足重轻的东西。这种倾向由能力养成上看来,真是大大的错误。因了学科的性质,有的须多用些功,有的可少用些功,原是合理的。又,现制中学的高中已行分科制,学生为了将来所认定的方向,学习要偏重些某方面,也是对的。我所指摘的只是普通一般的中学生的对于学科的偏向,尤其是对于初中部的学生。你想毕业后去考邮局或电报局并不是坏事,但除了英语的知识以外,多带些知识趣味去,就是说,在记忆力忍耐力等以外,多养成些别的能力去,不更好吗?你想成文人也好,但多方面的能力修养,将来不会使你的文人资格更完满吗?

中学原只是普通教育,其中的学科都是些人类文化的大略的纲目,换言之,只是一个常识,在综合地养成身心的能力上看来,不消说是好材料。次之,在有升学希望的人,当作预备知识也自有其意义。至于要想单独地拿了一种去换职业,究竟是毫无把握的。将来情形变更也许不能这样断言,至少在现制度是如此。任你怎样地去偏重,结果所偏重的依然无用,而在别的方面却失去了能力养成的普遍的机会,只是自己的损失而已。

一家商店,常有一种东西是值得买,而其余是不值得买的。例如杭州西湖上的菜馆里,醋溜鱼是好的,而挂炉烤鸭就不好,虽然门口也挂着“挂炉烤鸭”的牌子,我们如果要吃醋溜鱼,就到杭州西湖边上去,如果要吃烤鸭,那么上北京菜馆去,不然就会找错了门路。学校犹如商店,在中学校里所可吸收的是普通的身心能力,不是可以直接应世的教材。如果要买应世实用的教材,那么将来进专门大学去,或是现在就进甲种实业去,急于考邮局电报局的,还是进英文夜校去。

中学校的性质如此,是借了教材给与能力的。诸君在中学校里,试自己问问:“我在这里受教育呢?还是在这里受教材?”刊《中学生》第四号,193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