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45314000000031

第31章 把选择当成测试

此后,曹操进位为魏王,在僭越之路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曾经搞过一次“白马盟誓”,宣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曹操这外姓之人称王,对外界而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逆篡信号。

刘备则攻下了汉中之地。汉中是刘备的老祖宗刘邦的龙兴之地。刘备因此自立为汉中王。

孙权顿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曹操敢于称王,说明他对整个局势的掌控力更大了。而刘备在拥有了东西两川以及部分荆州之地后,确实也具备了称王的实力。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早已名存实亡。面对这两个日渐强大的对手,孙权坐立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孙权的第一重臣鲁肃却去世了。孙刘两家的关系趋恶,孙权对一力主张并促成孙刘联合的鲁肃,心情颇有点复杂。

孙权厚葬了鲁肃,但心中已经产生了对鲁肃的芥蒂,只是隐忍未发。多年以后,已经称帝的孙权对当时最信任的重臣陆逊透露了自己对鲁肃的看法。孙权说:“鲁子敬有二长一短。当初,他因为公瑾的推荐来见我,刚一见面,就提出了帝王之略。这是一长。后来曹孟德率百万之众,进逼江东。张昭等人力主头像,子敬却力排众议,劝我奋起抗击。这是二长。但是他劝我借荆州之地给刘备,却是一短。”

孙权又说:“周公旦从不对人求全责备,所以我对子敬也是忘其短而贵其长。”话虽是这么说,但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忘其短”,那么,只需“贵其长”即可,没有必要再将他所认为的鲁肃之短再宣之于外。况且,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鲁肃的主张未始不是正确的抉择。后来,孙刘失和,也是形势发展产生的变局,但决不能因为这一决策此后的不甚如意而完全抹黑此前所起的正面作用。

鲁肃去世之前,力荐令他刮目相看的吕蒙接替自己的职位。孙权对吕蒙正处于最欣赏、最信任的阶段,当然是如其所请了。吕蒙这一上位,就意味着东吴的“对刘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吕蒙和周瑜的战略思路是一脉相承的,都将刘备视为不容忽视的对手,而非联合对象。

再说曹操,得知刘备紧随自己之后称王的消息后,极为愤怒,非常失态地破口大骂:“织席小儿,安敢如此!我要不灭了你,誓不回都!”曹操当即要尽起倾国之兵,杀奔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

司马懿瞅准时机,劝谏曹操说:“王上不可动一时之怒。我有一计,不须动刀舞枪,就能让刘备在蜀中不得安宁。等到他兵衰力竭,再派一将,就能一举歼灭!”

曹操一听,还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当然是愿闻其详了。

原来,孙刘失和的种种迹象已经被洞烛其微动司马懿发现了。司马懿说:“江东孙权曾经把妹妹嫁给刘备,现在却已取回江东,说明他们之间已有不可弥合之裂痕。王上可以派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到东吴去见孙权,陈说刘备恶迹,让他去攻打荆州。这样,刘备必然起两川之兵,救援荆州。那时,大王再去攻打汉中蜀中,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大事必成矣。”

曹操大喜,立即派满宠为使者,去见孙权。

孙权召集众谋士商议。张昭自从赤壁之战前的劝降之举后,一直被周瑜鲁肃压得抬不起头来。现在,周瑜鲁肃都已过世,曹公却又派使者来了。张昭立即觉得为自己平反昭雪的机会到了,说:“魏与吴本来无仇,都是一时听了诸葛亮的说辞,两家反目,终年征战不息,生灵涂炭。这次满宠前来,必有讲和之意,主公可好好接待他,看其言行。”

孙权于是对满宠以礼相待。满宠的口吻仿佛和张昭事先商量过的,如出一辙,却又更加直白。满宠说:“吴魏自来无仇,都是刘备居中弄事。这次魏王派我前来,就是要约会东吴,共破刘备,共分疆土。两家誓不相侵!”

长期以来,孙权的惯性思维中一直将曹操视为不容置疑的敌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以曹为友,共图刘备的念头。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江东精英群体的共识。所以,张昭最大胆的估计也不过是曹操有意与东吴“讲和”。

但是,满宠赤裸裸的请求大大超越了孙权的思想底线,强行拉开了孙权的思维铁幕,虽然只是透进了一点点光亮,但这一点光亮,却有可能在适宜的情势下成为燎原之火。

孙权一时不敢下定论,于是先将满宠安顿好,再与群臣商议。

顾雍与张昭是同一派的,很快就接受了满宠的方案,对孙权说:“满宠所言,虽是说词,但颇为有理。主公可以一边送满宠回去,与曹公约好首尾相击,一边派人渡江去荆州,探听关羽动静。”

诸葛瑾却不干了。他是诸葛亮的兄长,张昭把魏吴交恶的一切责任都推到诸葛亮的身上,这是他不能接受的。诸葛瑾不愿意手足相残,只好想方设法为挽回孙刘关系而再做一次努力。

诸葛瑾对孙权说:“主公,我听说关羽有一个女儿,尚未嫁人。我愿意去一趟,为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关羽答应婚事,我们就和他共破曹操。如果关羽不肯,我们就和曹操联合,攻打荆州。这样师出有名,才会人心归附。”

孙权顿时想到了自己的妹妹与刘备的不成功婚姻。在当时的世代,女子是没有多少权利的,不过是男权统治下的物品罢了。比如曹操,对汉献帝苦苦进逼,杀了他的伏皇后,却又把自己三个亲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孙权左思右想,觉得不如将诸葛瑾的建议当作一个测试,看看刘备一方对东吴的真实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做毫无损失,就算关羽答应了婚事,自己也绝不会因为这一门亲事就束缚了手脚,就像当初刘备也不曾因为与东吴结亲而有所顾忌一样。

诸葛瑾领命来到荆州。

关羽十分傲慢,闻报后,也不派手下人迎接,大剌剌地等着诸葛瑾来见。

诸葛瑾对关羽细说来意:“我家主人有一世子,非常聪明,吴人纷纷称奇。我听说将军有一女,尚未室人,因此特来求亲。两家和好,并力破曹,实乃天下之美事也。”

诸葛瑾是话中有话。他出于对江东的忠诚,必须保守曹操有意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刘备的机密。他只能用“两家和好,并力破曹”来委婉提醒关羽,不要仅从婚丧嫁娶的一般意义上来理解他的这次登门求亲,而是要从战略大局的高度来看待。

可是,关羽素来看不起东吴之人。不久前吕蒙巧夺三郡,又让他脸上无光。所以,一听诸葛瑾这么说,关羽顿时把一腔怒火倾泻而出,怒喝道:“我家虎女,怎么肯嫁给孙权的犬子!你怎么敢到我面前胡言乱语,要不是看在你兄弟的脸面上,一刀就砍了你的头!”

诸葛瑾的一番苦心,非但没有得到关羽的响应,反而被关羽兜头兜脑一顿羞辱,只好愤懑不平地回转东吴。

孙权听了诸葛瑾的回报,勃然大怒。关羽对他的极端蔑视,顿时让他联想起当初诸葛亮孤身渡江,讽刺挖苦自己不如刘备的往事来。诸葛亮为了激将孙权,话也说得很难听。当时孙权囿于情势,并未深究。

但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孙权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稚嫩的“吴下阿权”了。孙权经历日多,经验日丰,自信日盛,已经很难容忍他人对自己的蔑视了。孙权将诸葛亮和关羽的无礼一联系起来,自然就引发了他对整个刘备的阵营的愤恨不满。

可以说,正是关羽毫无远见的鲁莽之举,硬生生地将孙权推入了曹操的怀抱。孙权召集文武,商议攻打荆州之事。

商议中,步骘突然担心会不会中了曹操的“隔山观虎斗”之计。他的判断理由是,曹仁屯兵于襄阳、樊城,正可从陆路攻打关羽。但他却按兵不动,只等东吴渡江而战。步骘建议孙权再派使者去许都见曹操,让他命曹仁先从陆路发起进攻,东吴再从水路配合。

步骘的这个办法当然更为稳妥。孙权依言行事。曹操得知孙权愿意与自己联合出兵,大感快慰,当即同意了东吴的要求,再派满宠为使者,让曹仁出击。

曹仁领命,尚未出征,却哪料关羽已经兵临城下!

原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立即命关羽攻击襄阳、樊城,以张声威。关羽的这一次快速军事行动,彻底打乱了曹孙两家的阵脚,其影响极为深远,最终改变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

心理感悟:哪有什么正确的选择,你所有的努力无非是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