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45314000000051

第51章 一个惊天的秘密

张昭、陆逊、虞翻、朱据四个人的反对加起来,也没能动摇孙权宣示君临天下的超级荣誉与超级权威的冲动。

孙权很快下诏,任命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为使团领队,率领满载珠宝器物的万人船队前往辽东。孙权派出的这一使团,规格非常高。太常是九卿之一,执金吾是负责京都治安的军队官长,再加上九锡和极其丰厚的赏赐礼物,孙权对此事的倾情投入,不吝人力物力由此可见一斑。

张昭闻讯后,气得半死,犟劲上来了,从此闭门不出,不再上朝议事。张昭的反应深深地刺激了孙权。他随即把对包括陆逊、虞翻、朱据等反对者在内的不满全都倾泻到了张昭身上。孙权出离了愤怒,失去了理智,立即派人去张昭的府邸,用泥土把张家的大门给封死了!

孙权的意思是,你既然不想上朝议事,那就永远不要从这扇门里出来。张昭得知大门被封,也横下一条心,与孙权对抗到底,下令将门的内侧也用泥土封死。意思是,你不想再见到我,我也不想再见到你。

这一对同甘共苦三十年的君臣,就这样扛上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谁也打不开的死结。

孙权丧心病狂、无可理喻的做法无情地撕开了关于他本人的一个惊天秘密。几千年来,这个秘密一直极少为后人察知。虽然我们并不忍心撕开这个英雄人物的心灵伤口,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孙权称帝之后的种种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

就心理状态而言,孙权并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一个神经症患者!

所谓“神经症”,就是指一个人在个人性格特质与所处特殊情境的交融作用下,形成了过于敏感、过于偏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神经症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生活,其行为大多时候都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能够为他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当其症状在某种特殊的情境下剧烈发作时,往往会超越他人的认知底线。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在她的代表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中,详细阐明神经症患者的成因以及种种大乖常理的做法。我们不妨对应孙权一直以来的行为,加以比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孙权为什么会成为神经症患者?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亲子关系。当儿童对安全与满足的基本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其性格形成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引起神经症。

孙权生在乱世,其成长环境的动荡不安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孙坚根本不能充分满足他的安全需求。更为甚者,孙坚的猝然暴亡,又极大地加剧了孙权的恐惧感。后来,孙权的长兄孙策复制了父亲的猝死模式后,对于孙权的安全感匮乏更是造成了雪上加霜的负面影响。

这是孙权发展成为神经症患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孙权本人的性格特质。

这首先要归因于他的另类形貌。与众不同的长相带给孙权的是深深的自卑。

孙权的“碧眼紫髯”在“黑眼黑须”的大环境中实在是太过另类了。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孙权时时刻刻在心理中强化自己这一与众不同的“身体缺陷”,从而形成了极度敏感的心理状态。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他的独特机遇。

如果孙权没有被推上江东之主的宝座,他的神经症也许不会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一国之主的巨大压力、江东荣誉文化的特殊影响、下属众人的不甚信任等等叠加在一起极大地激化了他的恐惧感和过度敏感。甚至包括孙策和吴国太在内,都以爱的名义表达了对孙权的不够信任,否则他们就不会谆谆嘱托“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上述三大因素作用在年仅十九岁,少不更事的孙权身上,迫使他发展出了“塑造理想化自我”和“追求报复性胜利”两种驱动力来应对自己的心理困境。这就使得孙权无可避免地踏上了成为神经症患者的不归之路。

所谓“理想化自我”,就是在想象中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永远正确、没有缺点的理想形象。

所谓“报复性胜利”,就是将成功的目的理解为证明自我的能力与正确性,并以此来反击怀疑者。

孙权这一路走来,始终深怀恐惧与自卑。那些接二连三的胜利,其实并没有带给他真正的自信,而是发展出了一种“病态自负”。病态自负是一种未能将成功转化成真正的自信,但却“看似坚定,实则脆弱”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与打击,很容易就一蹶不振的特殊心理状态。直到他真正登上了皇帝宝座,孙权都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够完成这一历史壮举。

正如霍妮所说的,病态自负所依赖的基础就像是纸牌屋子一样不结实,最轻微的风都可以吹倒它。尽管神经症患者努力追求完美,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完美,但是他们却没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自信与自尊。尽管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像天神一样完美,但在世俗中,他连普通牧羊人的自信都没有。也许他有地位,有名望,但这些却只能使他自傲而不会带给他内心的安全感。内心深处,他仍会觉得没有人需要自己,感情很容易受伤,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只要他有权又势,为别人的赞扬和尊重所支持,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大。但是,一旦到了陌生的环境中,或者他不幸遭到失败,或者他一人独处时,这些洋洋自得的感受很容易就崩溃了。

从而,公孙渊的上表归顺对孙权证明自我实在是太重要的一种加持。这也是他的报复性胜利的最佳标志。

但是,过度追求自我理想化和报复性胜利,必然陷入极大的心理误区。当张昭指出了孙权的决策有可能是错误,有可能招致失败的时候,孙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化自我,必然不遗余力维护自己的决策,以维护自己的正确与权威。这个时候,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力挺这个决策,而决不容他人置喙,更不容他人更改。

所以,孙权决不能容忍任何人怀疑公孙渊这一举动的真实性。否则,他的理想化大厦立即就会坍塌。

霍妮预见性地指出,当他人不接受警告,依然选择对神经症患者的理想化自我进行攻击时,神经症患者往往会采取夸张型的报复行为。报复行为的冲动非常强烈,足以冲破平时管制他们行为的审慎心理。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报复性暴怒!这种暴怒非常可怕,甚至连神经症患者自己都会害怕失控时自己会做出什么无法弥补的事情来。

孙权拍刀在案,对张昭所说的“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正鲜明地验证了霍妮的论断。孙权确实担心自己在暴怒之下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对张昭不利的行为来!

但是,张昭对孙权拍刀在案的警告依然不予理睬,继续以闭门不出来对抗孙权的威权时,孙权的升级版报复性暴怒——垒土封门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尽管他的行为会被当时所有不可能明白神经症真相的人们视为不可理喻。

当不够自信与病态自负诡异地结合在一起,当对理想化自我和报复性胜利的追求超过正常界限时,这世上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孙权的疯狂行为了。任何的反对,都会遭致孙权失去理智的的反击。

东吴群臣陷入了集体性沉默之中,不知道下一步孙权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来……

……

心理感悟:正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人们不惜采用任何错误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正确。

神经症在个人性格特质与所处特殊情境的交融作用下,个体形成了过于敏感、过于偏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想化自我在想象中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永远正确、没有缺点的理想形象。

报复性胜利将成功的目的理解为证明自我的能力与正确性,并以此来反击怀疑者。

病态自负一种未能将成功转化成真正的自信,但却“看似坚定,实则脆弱”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与打击,很容易就一蹶不振的特殊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