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在枟人的境界枠一文中提到,人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仅仅满足于生理的需求;功利境界,人热衷于功名利禄;道德境界,人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感化他人;天地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在的人,大多还是处在功利境界,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名利,很少探讨作为一个人自己是否应该在道德上和天地内多作一些思考。
让我感到一丝担心的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功利的势头似乎还在青年学生中蔓延。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以及和学生们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的同学似乎十分热衷于个人的得失:如何获得一份收入颇丰但安逸的工作,如何获得一些荣誉头衔,一旦有什么事与自己的想法、利益相悖便群起而攻之,等等。当然,同学们获得成就的动机不甘于沉沦是值得欣慰的,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国人在鲁迅先生笔下看来“轻家国而重乡土,怯于公战勇于私斗”,可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还是存在着重视自己,轻视民族国家大义的劣根性。那么,我们能否跳出狭窄的“自我”,而更多地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追求,以达到“无我”的境界?
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像浙江大学这样全国一流的大学,应该更多考虑国家社会的责任和民族复兴的未来。大学本身就是人类灵魂的圣地,集古今思想文化之大成,大学的成就不在于培养出了多少科学家,多少工程师,多少管理者,多少学者,而在于大学是否能够引领时代风尚,在多大程度内能够运用自身改善甚至改变社会的现实。大学应该要做道德和责任上的标杆,让他人包括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在工作和生活,更多的是在改善社会,改善人类的未来,这才是大学真正的使命。
围墙之内,努力隔绝社会上的一些喧嚣和浮躁,维持着校园一方净土,就是想让在校园内熏陶多年的大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价值不能通过收入、名誉来衡量,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民族责任,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改造这个社会,对抗社会的种种不公,净化人们的心灵,做指引他人前进的明灯。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青年学生能够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无我”,将眼光更远地放在我们的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上,多思考我能够做什么让他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让我们的世界能够更加和谐,从中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2010‐12‐09 08:20:55)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b84aa070100nlnw .html)
评论
鲍睿
2010‐12‐09 12:55:01
阮老师,我认为在“自我”到“无我”之间还需要一个“有我”的过渡。人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我”指的是在人从自我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环节,首先是突破自身思想的桎梏,开始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天地间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逐渐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才达到真正的“无我”之境,做到自身与社会、国家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许唯杰
2010‐12‐09 18:29:44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主动或者被动地以自我为中心架构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可能是来自人性本身,也可能是来自身边的影响,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影响带来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心怀天下,心中有梦来到大学的。所以,大学其实起到了对人生的巨大影响作用,如何能够在大学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象牙塔内给学生以做梦的空间,即使有些过激也要允许,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年都没有一点做梦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也将危矣。
前不久和高中的同学聊了很久,在一个相对较差学校的他更深刻地体会着大学中的投机分子的充斥,为了个人利益去入党,去加入各种组织,去做一些竞赛项目,而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不敢说他们错了,只想说这样的现实很让人悲哀,而我的同学也感到很孤独。
而我是这样鼓励我的同学的,这个国家留下的有理想的、有抱负的人已然不多了,即使艰难也要坚守下去,总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这个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远大的抱负,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就还有希望。
改变别人或许需要很久,但是坚守自己是我们该做的最低底线。只有坚守住了自己,才能去改变社会。希望有梦想、有担当的大学生能出淤泥而不染,为了家国天下守住心中的一片净土。
柳思
2010‐12‐09 18:42:48
我觉得阮老师的意思还可以表达成少一些“小我”,多一些“大我”。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少用表示自己的“我”,常常说“我们”。有“我们”,说明了我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接下来的中国,是大发展、大变革的中国,历史的发展需要一批引领社会、改造社会、把握方向的壮志青年,需要他们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革命激情;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高瞻远瞩。我们就要做这样一群走在最前面的人,我们的母校也应该培养这样一批肩负复兴使命的青年。
lhy0825
2010‐12‐11 01:34:50
从自我到无我,是一种质的变化。然而,质变的发生需要进行量的积累,这样的转变,需要多方的积累以及各方面的准备,包括社会上的、学校中的,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一方净土,学校提供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蔡元培曾经有言:“兼容并包”,大学提供给我们的“准备”,正是一种思想的潮流。让一种纯净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内心,提供一种内部的积淀,可以说是“修炼内功”,那么我们自己就更应该珍惜这种机会,在大学中,充分接触各种思想的潮流。所谓有容乃大,让自己的内心接受灵魂的涤荡;而对于社会,当今社会确实是一种物欲横流的时代,但是这其中也不乏清零的一角,走近它,感受它,不断地在社会中完成自己的量的积累。人毕竟是社会人,没有在社会中的经历与筛选,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盲目的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