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花季奇妙感情透视
45351200000009

第9章 成长的烦恼

晓芳,15岁,她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以前活泼开朗的自己了。她变得不爱玩、不爱闹、心事重重,总是不自觉地坐着发呆。有一次妈妈都被她的神态吓坏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得这么多愁善感,对许多事总要想个明白。比如晓芳总想: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有什么才能?别人怎样看我?我将来能做什么等等。今天上午放学回家,骑着车望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她就莫名其妙地琢磨起这么一些问题:我在人群中有特殊的位置吗?会有人注意我吗?我漂亮吗?有气质吗?有魅力吗?然后她就和街上过往的女孩比起来,一边比一边调整着自己,差点儿和别人撞上。回到家,晓芳也总是直奔自己的房间,然后把房门关上,静静地坐着,写写日记,望望蓝天白云,任时间悄悄地过去,再也不想去找以前的好伙伴亚露了,因为她觉得亚露越来越不能懂她了,她到底比晓芳小三岁呢!也不想和妈妈说话,她现在太唠叨了,而且观念也太陈旧落伍,和她说不到一块儿去,但时不时地她又感到一种浓浓的孤独、迷茫和不安。晓芳怎么啦?

这位中学生的故事,反映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自己了。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青春期少男少女普遍面临的一个心理问题。在以前,他们不会想到去认真地“研读”自己,看看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想想自己的价值。但现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开始强烈地关心、关注和反省自己,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才能,在集体或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可是,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评价自己,无法回答关于自己的许多问题,因此,常常感到烦恼甚至苦闷。

每个人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历程中,都要经历这样一段“成长的烦恼”——“自我觉醒”的烦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步入青春期后,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不仅对周围事物开始形成自己批判性的见解,而且随着成熟的进程,已开始把自己当成被观察的对象,开始了自我审视和评价,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他们由于此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特别是不能正确对待“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莫大差距。这样,“自我觉醒”带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常常不是“成长的惊喜”,而往往是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

那么,怎样对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怎样减少“自我觉醒”中的痛苦和挫折感呢?

1.认清缘由,消除紧张。要清醒地认识到你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时期,你开始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事物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考,因而感到一切都不像从前了。由于认识上的变化,你的心情的天空不再万里无云,而是时时落起小雨;由于心情上的变化,你的行为方式也不再活泼开朗,而是常常心事重重。所以,你越来越看不懂自己了。其实,这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你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困惑、紧张,你应该用一颗长大了的心实实在在地感受你身边变化了的一切,勇敢地体味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2.以人为镜,多作交往。有些中学生面对自我认识的困惑时,往往会出现一个心理怪圈,即越是“看不懂自己”,越是要一个人苦苦地思索;而越是把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越是对自己感到困惑、彷徨。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应该走出自己有限的精神世界,多与他人交往。他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对自我的全面认识有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尽管自我分析也是必要的,单凭自己的力量难免会有失偏颇或缺乏理智。因此,当你感到“看不懂自己”的时候,应该多和同学、朋友交往,相信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你们会有许多共同的感触和语言,彼此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即使你不一定能在他们之中找到答案,但你的心情会因此轻松许多,因为有人分担了你的烦恼和痛苦。

3.寻求“家教”,接受指导。谈到与人交往,还要提到多与父母交往。这对有“自我觉醒”烦恼的中学生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往往会对父母产生逆反的心态,他们与父母往往会矛盾百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疏远。其实,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要自己拿主意,但他们实际上还处于长大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许多需要父母的指点和帮助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觉得父母的意见“过时”了,但这些看起来“过时”的东西往往包含着可贵的人生经验,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不可能没有借鉴、指导作用。当然,有些孩子心里也明白父母的意见是中肯的,但出于要求“独立”的心理,表面故意拒绝父母的指导。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应该懂得:一个明智的人,是不会拒绝任何有益的帮助的。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说,当你因成长中的问题而烦恼时,多与父母相互沟通,细细品味他们的意见,将有助于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