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天安门广场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五彩灯笼蜿蜒流转,歌声口号声起伏不断。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一直站在城楼上,和人民群众共享无尚荣光、无限欢乐。人们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俯身栏杆,一边向群众挥手致意,一面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面对这开天辟地的壮美情景,陈毅同志由衷地感慨:“看了这,总算是此生不虚了。”
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她在亿万人民的仰望和欢呼声中升起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元。
国旗制度
日益完善的升降旗制度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雄壮豪迈的歌声,响彻长城内外;这优美动听的旋律,激动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尤其是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国旗仪式,以其极大的精神魅力,吸引着亿万炎黄子孙关注的目光。
长880米、宽500米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每天旭日东升的时候,这里都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油然而生。2006年10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达20余万。
国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与尊严的重要体现。因此,举行国旗升降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对每个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庄严神圣的活动,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间里,由于我们对国旗知识的宣传缺乏应有的力度,曾出现一些对国旗的不严肃行为,天安门广场上的升降旗仪式也未能严格规范起来。这就难以体现出国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极其庄严神圣的特征,也无法达到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
50多年来,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朝升暮降从未间断,但国旗升降仪式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对国旗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改变着。从国旗的诞生到国旗的立法,经过了漫长的40年时间。从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庄重到庄严隆重,国旗升降仪式的改革,也经历了数年时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用他那扭转乾坤的巨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据记载,开国大典上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提出总体设计方案,经各有关单位分工承担、通力合作完成的。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也光荣地落在了供电局身上。
2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个黎明时,北京市供电局一位名叫陈红年的老人,扛着五星红旗,穿过正阳门,来到天安门城楼前,将国旗升上了蔚蓝的天空。
此后的两年,天安门广场都是由陈红年升降国旗。
庄严的升旗仪式
从1951年国庆节到1976年的25个年头里,同是在北京市供电局工作的胡其俊承担了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他扛着国旗一走就是25年。如今,胡其俊老人已经退休,家住北京宣武区右安门西街一座老北京的民居院里。
每当谈起升旗这个话题,胡其俊老人就兴奋不已。他回忆道,一天下班后,班长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接替陈红年老工人,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胡其俊听后,既高兴、激动,又有些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中国连饭都吃不饱的穷苦人,如今成了新中国五星红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面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国旗,由自己来升,怕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但他还是痛快地接受了任务。
胡其俊老人回忆说:我是从1951年的国庆节接替升降国旗任务的。当时对升旗和降旗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把国旗顺利地升到杆顶即可。那时候也不是每天升降国旗,只在春节、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时才升挂国旗。比如,春节放3天假,我就在正月初一早晨从天安门管理处取出国旗并将旗升上去,正月初三傍晚再将国旗降下来,交回管理处保管。
胡其俊说:“第一次升国旗时,头天晚上我根本无法入睡,一会儿起来看表,一会儿又起来看表,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我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到天安门管理处领来国旗。然后一口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将它抚平,然后望着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我顺利完成任务,我的心里就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当时升国旗时,边上没有什么人观看,广场上除了有几个解放军哨兵外,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围观群众。升旗的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好,也不奏国歌。每次我跳进旗杆边的汉白玉栏杆,爬上2米高的旗杆基座,用铜丝将旗套紧紧地绑在旗杆的升降钢丝绳上,然后就等着日出。”
当时北京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广场东边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没开始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就看得见太阳升起来。等天边的太阳一冒红,胡其俊就赶紧扳动旗杆座下小配电箱上的开关,旗帜就缓缓地升上了天空。看着五星红旗和太阳一起升高,他的心里十分激动。每次升完旗后,他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再看一看,确认国旗升到顶了,才放心离去。
那时,升降国旗对胡其俊只是一项“业余”任务,他得照常在单位里上班。为了完成好任务,他克服了不少困难,吃了不少苦,整整坚持了25年。
到了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的官兵们,从胡其俊老人手中接过升降国旗的任务。此后,便改重大节日升挂国旗为每日升降国旗,但升降旗仪式仍未严格规范化,仅仅是一人扛旗,一人护旗,体现不出应有的庄严、神圣和泱泱大国雄风。
1982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由北京卫戍区移交给了武警部队。武警部队获此殊荣后,迅速组建了国旗班。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现在已是领导干部,正是他在国旗班组建初期,带领战友们开始酝酿、规范国旗升降仪式的方案。
不久,一个简洁、庄重的仪式产生了:3名身着司礼服的战士,一并前进,由中间一名战士扛旗,两边各一名战士护旗。为表现祖国与日月同辉之意,每天让国旗与太阳同升同降,董立敢带领几个战士开始记录每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其中的规律。
后来,经北京天文台的天体力学专家计算,并结合广场的观察记录,才最终确定了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时间。早晨,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的地平线相切时,为升旗时间;傍晚,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地平线保持水平时为降旗时间。根据测算,太阳从跃出地平线到完全升起的时间为2分零7秒,所以,国旗升至旗杆顶端的时间应与之相吻合。但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升降的时间会不断变化,因而国旗升降时间亦相应发生变化,或者逐渐提前,或者逐渐推迟。每年1月11日至6月6日,升旗时间由7时36分逐渐提前到凌晨4时46分,平均每天的升旗时间依次提前约一分钟。从6月22日至12月30日,升旗时间由4时46分逐渐推迟到7时36分,平均每天推迟52秒。12月31日至1月10日,以及6月7日至21日之间,每天升旗时间分别为恒定的7时36分与4时46分。国旗的降旗时间同样分为逐渐推迟和提前的两个阶段。担任升降旗任务的武警战士严格地掌握这些时间,无论风起雨落,无论飞雪飘舞,3名国旗手总是准时从天安门城楼拱形大门气宇轩昂地走出,在成千上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将国旗伴随朝阳升起和落日降下。
这样的升降旗仪式,延续了8年的时间。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旗升降仪式的呼声日趋强烈。1988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南通市如皋工艺丝毯厂副厂长李玉坤同志敏锐地感到,由于对国旗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不少人国旗意识淡薄,特别是青年人,有的甚至不知道国旗的标准式样,亟待进行国旗立法工作,并率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尽快制定《国旗法》,以加强对每个公民进行国旗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那是1988年6月,李玉坤随企业家代表团赴美学习考察时,有一件事使他深有感触。在考察期间,他发现美国的许多重要场所都悬挂着国旗,由此看出美国人的国旗意识很强。这使他联想起1985年在国内耳闻目睹的一件事:一位美籍华人带着3个子女来到如皋探亲,找了好多地方,才在一家百货商店买到3面五星红旗,分送给3个子女,并满怀深情地对他们说:“记住,你们是炎黄子孙。”此情此景使李玉坤心潮起伏,难以平静。访美归来,强烈的爱国意识和人民代表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李玉坤提笔写下《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定有关国旗升降办法的建议》。10月6日,李玉坤用人大代表专用信封将《建议》寄往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议》中写道:“制作一面五星红旗的费用是十分有限的,而它在人们心目中所起的作用是无限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国旗的存在对唤起人们的国家观念,往往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升旗、降旗决不是一种形式,其意义极为深远。为此,我建议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作出必要的规定,在全国恢复和加强升降国旗的仪式。”李玉坤的建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89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33名解放军代表也提出了制定国旗法的方案。
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极为重视国旗的立法工作。从1989年3月开始,国务院法制局组织起草了《国旗法(草案)》,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反复修订,最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向七届全国人大提交了《国旗法(草案)》。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分别于1990年5月24日和30日两次召开会议审议《国旗法(草案)》。在此之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征求意见,并邀请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以及一些法律专家召开座谈会,对《国旗法(草案)》进行充分酝酿。
1990年6月27日,时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项淳一向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关于《国旗法》修改意见的汇报。6月2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以及《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同一天,国家主席颁布第28号主席令,宣布《国旗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实施。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使用和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从1989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群众的要求,经过认真规划论证,于1990年3月首先对国旗杆和基座进行改造,旗杆由原来的22米增加到33米,使国旗飘得更高,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映成辉,显得更加协调,旗杆由不锈钢制成,阳光下银光闪烁。
在进行国旗杆和基座改造的同时,北京市委、市政府把设计新的国旗升降仪式提到了议事日程。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和武警总队承担这项任务,他们找来历史上各个时期国旗的资料,以极大的热情展开工作,设计出了天安门广场国旗升降仪式的方案。
1991年4月9日,在充分吸取了专家意见之后,又经过几次修订,《关于天安门广场国旗举行新的升(降)仪式的请示》呈送北京市政府。第二天,报告火速呈送中南海,送到李鹏总理的办公桌上。李鹏总理在百忙之中,认真而仔细地审阅了这份报告,并作了具体批示。遵照李鹏总理的指示,方案又进行了修改,最后终获通过。
新的国旗升降仪式由36名身穿毛料礼服、腰扎新式武装带、肩挂金色绶带的武警官兵组成,其中擎旗手1名,护旗手2名,带队警官1名,护旗队士兵32名。升降旗仪式分节日和平日两套。每逢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纪念日以及每月的1日、11日、21日,由武警北京总队军乐队60名队员集体行进演奏《歌唱祖国》歌曲,升旗时奏《义勇军进行曲》,平日播放国歌录音。
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新改建的旗杆和基座正式启用。这一天广场气氛格外隆重庄严热烈。2000多名身穿漂亮服装的少先队员,整齐地排列在国旗杆基座旁,上万名群众驻足止步,武警官兵精神抖擞,立正就位。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垂手肃立,等待着建国以来新的节日升旗仪式的到来。
6时10分,军乐队奏起《歌唱祖国》乐曲,以国旗为先导,领队警官和32名护旗战士在后,其次是60名士兵组成的军乐队,列四路纵队从天安门出发,正步向旗杆基座行进。
6时15分,掌旗员将国旗交给升旗手,一声令下:“升旗”。军乐队高奏国歌,国旗徐徐升起。广场上,国旗护卫队持枪行礼,公安交通干警和少先队员举手敬礼,在场的群众肃立行注目礼。
国旗伴着红日冉冉升起,2分7秒后,国旗升至旗杆顶,在广场上空随风飘扬。它宣告了我国国旗升降仪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9年10月1日10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这次升旗仪式临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一是调整了行进路线,即由正常情况下的从天安门城楼出发,跨过金水桥、长安街至国旗杆下,改为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平台出发,沿广场中轴线行进至国旗杆下;
二是增加了国旗护卫队的人数,即由原来的36人升旗改成了156人升旗,象征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三是调整了升旗的时间,由正常情况下的早上6时10分升旗,改为上午10时整个庆祝活动开始后升旗,升国旗的时间,也由正常情况下的2分7秒,改成为46秒;
四是与庆典礼炮协同,10时整,当主持人宣布庆典活动开始后,国旗护卫队迈出第一步,50响礼炮同时响起,至国旗护卫队行进至国旗杆基座南侧一字形站定时,礼炮声停止。
另外,天安门广场以前升旗时使用的指挥刀已有7年历史,从1999年国庆节起,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使用了新式指挥刀。新式指挥刀的材料由钢电镀改为合金钢,重量由原来的1.65公斤减至1.25公斤,而且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