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黄门官突然来向魏征宣诏,说是圣上有旨,要征集16至18岁身强力壮的人入伍。魏征觉得天下初定,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灾荒,百姓中壮丁已很少,这样突然地征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当他了解到这是宰相封德彝的主意时,他说:封德彝无视国家现状,征兵的主意不合时宜。他让传旨官告诉唐太宗,这种事不合法令,他难以听从命令。魏征公然抗旨不遵,吓得传旨官目瞪口呆,力劝他接旨,其他朝臣也为他捏一把汗。可魏征依然故我,泰然自若,竟反剪双手在大厅里踱起步来。这时,黄门官又传来第二道旨意,让魏征速派人征点壮丁入伍。魏征仍然坚决不接旨,传旨官好心提醒他,万岁要动怒了。魏征却昂然回答:决不苟且从命。传旨官无法,只得奉命叫他入宫见驾。李世民认为魏征太固执,责问他:“征点壮丁入伍有何不可?为什么屡抗朕命?”
封德彝在一旁添油加醋、火上浇油地说:“君命也不执行,怎能治理国家?”
魏征大义凛然地反驳说:“难道大律不是君命?大律也是陛下亲自颁发的,倘若连陛下也违反大律,朝令夕改,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李世民非常生气地问道:“朕何事违律乱章,又何事朝令夕改?”
魏征正色道:“陛下八月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免调一年,百姓闻诏皆欣喜若狂,欢呼皇恩浩荡。可至今不到四个月,陛下就开始宣旨征兵,这怎能取信于民?按国家大律上规定,21岁至59岁的男丁方可征调,封大人怎么知法犯法,有辱君命?”
唐太宗听了很受启发,立即停止向魏征发脾气,下令停选男丁入伍。全朝的文武官员对魏征这种忠心耿耿、刚正不阿、正直诚实的品格非常敬佩,唐太宗也很赞赏他的“忠谏”,将他比喻为检查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
75
为国殉难的颜真卿
颜真卿不但是我国唐朝着名的书法家,还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忠臣。
唐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官叫李希烈,为实现个人野心,发动叛乱,四处烧杀抢掠,使百姓遭难,国家也受了损失。于是,当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议,让太师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让年过70岁的颜真卿去见李希烈。其实,这是那个宰相出的坏主意。因为颜真卿为人正直,不肯巴结讨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会归顺,却让颜真卿去,想借刀杀人。颜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见到颜真卿,立刻让部下拔出刀,围着他破口大骂,说要吃他的肉。颜真卿挺身屹立,怒视着叛贼。李希烈等人劝他投降,他说:“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反来劝我,我岂能受你们的利诱威胁。我快80岁了,还怕死吗?”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颜真卿冷笑说:“我既然敢来,就不怕死,要杀就杀!”他为自己写好了祭文和墓志,做好了死的准备。
过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点着火,对颜真卿说:“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视死如归,毫不犹豫地向火堆扑去,倒是那伙人吓得把他拉住了。
李希烈见颜真卿软硬不吃,决定杀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颜真卿就义前,仍大骂不止,表示自己为国尽忠决不屈服的意志。这位爱国老人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76
抗金名将韩世忠
南来着名抗金将领韩世忠,早年束发从戎,参加过征西夏和灭辽战争,戎马倥偬,屡建奇功。壮年时起投身于抗金战争,英勇坚毅,战功卓着,成为南宋威震遐迩的优秀将领。
南宋初年,战火不断,金军大批军马入境,气焰十分嚣张,宋廷无心恋战,一心想投降议和,使抗金斗争变得更加艰难。
韩世忠统领的部队,在处于劣势的不利情况下,历经百战,虽败亦勇,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公元1128年十一月,金军以能征善战的完颜宗翰任主帅,再次大举南下,矛头直指扬州。那时大将宗泽已死,汴京为金军攻破,金军得以长驱直入。
韩世忠此时率军镇守淮阳,保护着住在扬州的宋高宗。高宗听见金兵南下的消息,仓皇之间,骑马渡江,逃向江南。
金军得知英勇的韩世忠驻军淮阳,遂亲引大军至淮阳与韩世忠作战,韩世忠孤军无援,趁夜后撤,最终避开了敌人的围剿。部将张遇战死,他自己收拾溃兵经盐城从海道南下,这是韩世忠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但这丝毫不能动摇他坚决抗金的决心。遭此挫折后,他仍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经历了多次战斗,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勇气。
韩世忠在抗金战争中立下了无数奇功,但却遭到朝廷的猜疑,朝廷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占了上风,秦桧不断在宋高宗面前进谗言,陷害忠良。虽然秦桧在朝中的权势炙手可热,韩世忠却敢于上书,指斥秦桧误国。
当秦桧将岳飞父子逮捕入狱时,满朝文武因惧怕秦桧的权势,谁也不敢站出来为岳飞说句公道话,独韩世忠挺身而出,质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回答说:“莫须有。”韩世忠听了勃然变色,愤慨地说:“莫须有三字怎么能服天下?”
当然,韩世忠不可能救出岳飞,但他通过岳飞的冤狱,认识到秦桧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国家重用他们,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他虽与秦桧一朝共事,却从不依附秦桧,朝中议论大事,他仍像以往那样秉公正直,他家里人都非常担心,劝他少说。韩世忠回答说,明知有人谗言误国,却为了避祸而苟同,将来我死了以后,怎么面对太祖?
韩世忠这种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品德为秦桧一伙所嫉恨,他因此处处遭到刁难和排挤。韩世忠不愿随波逐流,最后辞去官职,闲居在家。
77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那时朝廷已经十分腐败。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举兵南侵,把宋军打得一败涂地。
元兵一直向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进逼。南宋朝廷只好向全国发出文告,号召各地募集义军,前来救应。告急文书到达江西赣州,知州文天祥立即响应,没几天工夫,便召集了一万多义军。义军组织起来了,但既无粮饷,又缺兵器。怎么办?文天祥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军费。他带领义军,向着临安的方向前进。
可是,朝廷中的大臣们看到元军势盛,大都主张投降,元军统帅伯颜,逼宋朝派宰相去谈判。朝廷中的大臣们胆小如鼠,无人敢去。刚到都城的文天祥挺身而出,被任命为右丞相,到元军大营去谈判。
一见到伯颜,文天祥就严厉地斥责元兵的无理侵犯,接着他要求元兵后退一段路,再进行谈判。伯颜原以为宋朝是派人来谈判投降条件的,想不到文天祥的态度竟这样强硬。他怒气冲;中地说:“你们宋朝已经完蛋了,快些归顺我们大元吧!”
“归顺”文天祥哈哈大笑,说:“我只知道抵抗,不知道什么叫归顺!你不要小看我们大宋,南方的广大土地仍旧在我们大宋军民手里,我们是绝不会屈服的!我劝你还是接受我的意见,撤退军队,好好讲和,这样,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伯颜气得火冒三丈,命元兵拽起文天祥,威胁说:“是死是降,由你选择!”文天祥甩开元兵,理直气壮地说:“我文天祥早就准备一死报国。你们要杀就杀。刀、锯、油炸,我都不怕!”
伯颜无奈,只好把文天祥扣留起来,不让他回去。但元军统帅还不死心,叫人拿来纸笔,逼文天祥写信劝降。文天祥提笔作了一首诗:《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敌人恼羞成怒,他们给文天祥戴上长枷和脚镣,送进了土牢。艰苦的牢狱生活和敌人的百般折磨,始终动摇不了文天祥铁石一般的意志。在土牢的四年当中,他写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最着名的一篇,便是《正气歌》。最后,文天祥终于慷慨就义了。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怀念和赞扬。
78
忠烈清白的于谦
于谦是我国明朝着名的清官,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忧国忧民,在国家危亡时勇于挺身而出,深得人民爱戴。
有一年,于谦由山西、河南调任入京,当时纳贿送礼之风盛行,有人劝他也带些礼物去,哪怕是土特产,但于谦坚决不做,他举起两手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入京诗》一首:“手帕麻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便是“两袖清风”典故的来历,也是于谦一生廉洁的写照。
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在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被俘。消息传到北京,于谦力主抗击瓦剌,为保卫北京做出重要贡献。1457年,明英宗复辟,于谦遭诬陷被杀害。奉命去抄家的官兵发现于谦家中空荡无余物,只有存放皇帝所赐蟒衣、剑器的正屋上锁,而这些东西却又未曾动过。
于谦遇害之后,有一位叫陈逵的官员,钦佩于谦的耿直和功绩,冒着风险收敛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葬在西子湖边。于谦早年曾作过一首歌颂石灰风格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诗真实地表现了于谦忠烈清白的一生。
79
难得糊涂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他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郑板桥将各种字体溶于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写法。而“难得糊涂”一词,之所以流传至今,更是隐含着一段佳话。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蜂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位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个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完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郑板桥与退隐老人的崇高节操,更是令人敬仰,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80
清贫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是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着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一生过着淡泊清苦的生活。早年,母亲含辛茹苦供他求学,他读大学的学费,是他的夫人卖了金首饰贴补的。在中学教书时,他的穿衣打扮,“完全像个乡下土佬”。到清华任教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因子女多,花销重,他的生活仍不富余。抗战期间,他的日子更难,所穿的衣服几乎不成样子。1942年冬,昆明异常寒冷,他既没有大衣,也没有钱缝制棉袍,只好买了一件赶马人披的毡披风,出门时披在身上,睡觉时当褥子铺。每天早晨,他就披着这件东西从所住的乡下赶到学校去上课。样子太别致,引起街上许多人注意,但他昂首阔步,自有风趣在不少当年联大学子的回忆中,朱自清教授身上的这件披风,煞是联大的一道风景线。
朱自清虽穷,却穷得极有志气,表现出铮铮铁骨般的硬汉风格。国民党当局曾多次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屑一顾;当局要人亲自登门拜访,他避而不见;达官贵人请他吃饭,他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拒不出席;某名流要他写“寿序”,出价三千元,他拒而不写……因为劳累和贫困,到抗战结束时,他的健康完全摧垮了,他仍然多次带头在反饥饿、反内战宣言上签名。至1948年6月18日,他已是重病在身,无钱医治,吴晗送来一份声明给他看,声明中说: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宁可饿死也不购买美国人的面粉,表现了崇高的节操。
81
傲骨画师徐悲鸿
1915年夏天,19岁的徐悲鸿告别了家乡,去上海谋生。一位曾与徐悲鸿共事的国文老师勉励他说:“我希望你记住两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从此,这两句佳言便成为徐悲鸿终生信守的座右铭。
1935年,徐悲鸿已是中外享有盛名的画家。但他不愿为蒋介石政权效劳而飞黄腾达。他挥毫写下“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对联挂在墙上,以表自己绝不与趋炎附势者同流合污的志向。
有一天,国民党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登门求画,请徐悲鸿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相。徐悲鸿虽然经常为许多人画像,但这一次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是画家,我对你们蒋委员长丝毫不感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给蒋委员长画像你不感兴趣,你对什么感兴趣?”
徐悲鸿十分坦然地说:“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道藩碰了钉子,气急败坏地走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受一位外国人所托,要买徐悲鸿的一幅中国画——《双鹫》。
徐悲鸿冷冷地对蒋介石派来的人说:“这是非卖品,是不出售的。”
蒋介石得知徐悲鸿不愿出售《双鹫》图,很生气,又派人去,并让他们告诉徐悲鸿,“这是蒋委员长要买下送给外国人的,不管要多少钱都买。”
徐悲鸿听来人这样说,十分讨厌,断然拒绝道:“我已经说过了,这是非卖品,对任何人都不出售。你给多少钱我也不卖!”
来人走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担心会惹出一场大祸,徐悲鸿也知道蒋介石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但他决不愿妥协。
第二天,蒋介石又派人来索画,气势汹汹地声称:你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徐悲鸿毫无惧色地说:“《双鹫》图是非卖品,上面题有静文爱妻惠存,怎么能出售呢?”
说着,拿出画给来人看。原来,徐悲鸿夫妇彻夜未眠,终于想出了这样一个搪塞的办法。
这个办法还真灵。那个外国人听说《双鹫》图是送给徐夫人的,并且题上了字,也就放弃了索取这张画的要求。一场风波才算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