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嘿!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
45377000000006

第6章 求知故事(2)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裸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干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就比昨天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脑袋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了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能持之以恒的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听完恍然大悟,陶渊明见这个少年聪明伶俐,又兴致勃勃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26

柳公权练字取百家长

柳公投是唐代着名书法家,他小的时候很要强,因此苦心练字,但他也有些骄傲自大,对自己写的字经常得意洋洋。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字,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

华原城离柳公权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原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城门,就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头没有说假话,惭愧极了,心想:我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父告诉我写字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来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宇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自此。柳公权发愤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还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姿态全都融入到书法艺术里去。

27

精益求精的陈康肃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得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条丝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一点油星子都没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表演以后对老者肃然起敬,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从此以后,陈康肃再也不敢自大妄为,对射箭更是勤加练习,精益求精。

28

一心拜师学艺的钟隐

五代南唐有位画家叫钟隐,他从小喜欢画画,经名师指点,自己又刻苦练习,年纪不大就成了名。从此,家中的宾客络绎不绝,有求画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讨画艺的,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巴结奉承的,好不热闹。但是,钟隐从来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每天仍然坚持潜心作画,他始终认为自己在画花鸟上还很差功夫。

钟隐深知,自学一年,不如拜师一天。要想画好,必须有名师指点,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后来,他四处打听哪里有擅长画花鸟的名师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师学艺。

有一天,他与故人侯良一起喝酒,酒到酣处,钟隐诉说自己的苦恼,并问侯良是否能给引荐一个擅画花鸟的名师。侯良说:“这你可找对人了,我的内兄郭乾晖就很擅长画花鸟画。我妻子说,有一次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招来了。不过这个人性格古怪孤僻,别说收学生,就连自己画的画页也轻易不给人看。更怪的是,他画画还总躲着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学去。”

钟隐是个倔脾气,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会千方百计地做成。他四下打听,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于是,钟隐打扮成仆人的样子,就到郭府应聘去了。郭乾晖见钟隐长得非常机灵,就留下了他。

在郭府,钟隐每天端茶递水,打扇侍候,什么杂活儿都干。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唯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晖画的画,鄢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上乘之作。

钟隐想尽办法,坚持不离郭乾晖左右,希望能亲眼看见他作画。而每次作画,郭乾晖不是让他去干这,就是让他去干那,想方设法把他打发走。就这样,钟隐虽然卖身为奴,还是没有看到郭乾晖作画。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钟隐还是一无所获。再说钟隐的家里,钟隐卖身为奴去学画的事情谁也没有告诉,连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是出远门,去会朋友。时间一长,上门找人的就起了疑心,最后连家人也疑心重重,特别是钟夫人,非要把他找回来不可。

一天,郭乾晖外出游逛,听人家说名画家钟隐失踪了两个月了,连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儿。再听人家描述钟隐的岁数和相貌,郭乾晖觉得这个人好像在哪儿见过。细一想,想起来了,跟家里的那个年轻的人相像,他也正好来家里两个月。“怪不得他总想看我作画呢”,郭乾晖恍然大悟,“不过他倒真是个好青年,能带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幸运,我也就后继有人了。”

郭乾晖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把钟隐叫到书房里,说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为了学画,你不惜屈身为奴,实在使老夫惭愧。我多年来不教学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这样虚心好学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将来你会前途无量的。”

钟隐终于以执着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郭乾晖,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学生,郭乾晖把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钟隐。

29

知识就是全部

宋濂是明代人,很有学问,散文写得很生动。做翰林时,他编修过《元史》,着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被人们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家境贫寒,他能读书并取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宋濂从小特别爱学习,好钻研。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以后,就抓紧时间抄写,以便按时送还人家。有时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手指也冻得弯不过来,但他还是赶紧抄写,不敢有半点偷懒。他抄写完了,马上把书送还,绝对不敢稍稍错过送书时间。因为宋濂守信用,所以好多人都肯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因此能博览群书。

到了成年,宋濂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想学更多的东西,但苦干没有好老师指导,只好到百里以外,去找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宋濂到百里以外求师,自己背上书箱和行李,爬高山,越深谷,顶风冒雪。天冷极了,脚冻得裂开老大的口子都不知道,赶到老师家里,冻得四肢僵直,简直动弹不了。

宋濂家境贫寒,住不起学校,便和一个穷店主一起吃住,一天只吃两顿饭,更谈不上吃鱼吃肉。

和宋濂一起学习的人,都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镶嵌明珠宝石的帽子,打扮得光彩照人,而宋濂却穿着旧衣破袍。但宋濂从来不羡慕他们穿的、吃的,因为他有得到知识的极大乐趣,他觉得求得知识,就是他的全部。

30

酷爱读书的孙中山

曾经有人问孙中山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先生的手里,经常拿着书,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哲学和各种书刊,他都喜欢阅读。

孙中山阅读书籍时,经常写笔记,即使再忙,书本上也要写眉批。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他的书籍几乎全部毁于炮火,也有少量散失。一位收藏过孙中山书籍的友人说,他有一册中山先生读过的《大学》,书头上有不少中山先生的亲笔批注。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视的。